福建省廈門市集美中學 何佳瑜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外顯表現(xiàn)形式,英語教學中的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是不可分割的。在全球化的大環(huán)境下,學習者需要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根據(jù)《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文化意識是四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它是“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xiàn)出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睂W生通過學習文化知識,深入探討和思考其內(nèi)涵,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感悟,在感悟的過程中內(nèi)化,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對待中外文化的異同,最終呈現(xiàn)為跨文化交際、溝通的能力及素養(yǎng)。
目前的各版本中學英語教材由于教材的篇幅有限,展示文化知識偏于零散淺顯。閱讀英語原著是補充文化知識,形成文化意識的一個重要舉措。在英語原著閱讀課中,可以從詞匯、句子、語篇三個層次挖掘文化內(nèi)涵,采用理解—感悟—討論的思路,實現(xiàn)文化知識的內(nèi)化到外顯。本文以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英語原著閱讀課程為例,展現(xiàn)基于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英語原著閱讀策略。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是 英 國 作 家J.K.Rowling 于1997 年出版的魔幻小說,該書文化鑒賞價值高,符合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水平。本閱讀課程面向初二年級學生,學生每兩周完成一個章節(jié)的閱讀(泛讀),并在每周一課時的精讀課上賞析精選語段,從詞匯、句子和語篇三個層面對文化知識進行解讀、討論、演講和思考。
1.課例一:挖掘詞匯文化內(nèi)涵,討論中外文化背景
英語詞匯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chǔ),通過挖掘詞匯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探尋相關(guān)歷史、社會、政治、文化背景,學習者能夠辯證地看待中外文化知識的差異,深化對本國文化的理解。
教學設(shè)計:
精讀第一章第二段,找出形容Mr Dursley 的關(guān)鍵詞,小組討論詞匯展現(xiàn)的人物形象。將結(jié)果填入表1,并討論相關(guān)詞匯文化內(nèi)涵。
表1
學生討論發(fā)現(xiàn),形容Mr Dursley時,作者用了big,beefy, hardly any neck, very large moustache 這些詞匯,描寫出一個塊頭巨大,甚至肥胖的人物形象。此外,big, beefy兩個詞都以/b/音素開頭,讀起來有英語韻律感。
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何作者選用beefy 這個詞來形容這個人物,而不是選用常見的fat, large 等詞匯。學生查閱了解到beefy 的意思是:(人)塊頭大的,強壯的。同時,這個詞由beef 衍生,也可理解為(像牛一樣的)壯實,由此教師引入牛在西方的文化含義。在西方文化中,牛象征力量、強壯。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著名的克里特島公牛的形象,這頭牛在島上到處沖撞,摧毀一切。結(jié)合他對待Harry Potter 的粗暴言語、態(tài)度和動作,用beefy 來形容這個人物再精準不過。
之后,教師設(shè)置小組討論活動,讓學生探討牛在中國文化中的形象。學生能夠大致概括出牛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勤勞老實、辛勞強壯?!袄宵S牛”“耕?!钡仍~表現(xiàn)出牛勤勞奉獻的形象,牛還是堅韌奮斗的象征,如“牛角掛書”,學生由此加深對西方文化和本國文化的理解。
2.課例二:探究語言表達特點,理解語言社會關(guān)聯(lián)
教學設(shè)計:
教師摘取人物Hagrid 的話語,請學生閱讀、思考及討論:Hagrid的語言表達和其他人物有什么明顯的不同?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此種不同?
學生發(fā)現(xiàn)Hagrid 的語言最大的特點是吞音較多、發(fā)音改變和語法不規(guī)范。如He wants payin’ fer deliverin’ the paper 中出現(xiàn)兩處吞音,first stop fer us is Gringotts中出現(xiàn)了明顯發(fā)音改變,還有Told yeh you was famous中的語法問題。學生猜測造成此種不同語言表達的原因是受教育程度可能不高、生活環(huán)境與其他人物不同。
教師由此引入社會語言學中的“語言變項”(linguistic variable)的概念,如英語后綴-ing,它有兩個變體:ing 和in。根據(jù)特魯杰P.Trugill在1974 年做的英國諾里奇方言研究,階層相對較高的人讀ing 更多,而階層相對較低的人更經(jīng)常讀in。特魯杰發(fā)現(xiàn),他研究的16 個語音變項和他根據(jù)6 個社會變項(本人職業(yè)、父輩職業(yè)、教育程度、收入、住房條件、居住地區(qū))劃分出的五個社會經(jīng)濟階層相關(guān)。
教師進一步為學生補充人物背景信息,Hagrid 有一半的巨人血統(tǒng),他是由人類父親單獨撫養(yǎng)長大。他是作者根據(jù)在英格蘭西部鄉(xiāng)村的生活塑造的人物,口音就來源于英格蘭西部鄉(xiāng)村,Hagrid 在入學第三年,就因被陷害而退學??梢?,職業(yè)、父母職業(yè)和身份、教育程度、生活條件、居住地區(qū)等多種條件會共同影響語言變化。通過對Hagrid 語言表達的分析,學生能夠意識到語言是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綜合作用的產(chǎn)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句子背后的文化和社會內(nèi)涵,提升文化意識和敏感性,將語言置于社會文化的環(huán)境中去認識。
3.課例三:感受詩歌韻律之美,深探中西價值異同
語篇是“文化和跨文化意識的直接載體”。第七章中的《分院帽之歌》作為詩歌體裁,可拓寬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審美和鑒賞能力,自我參照,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設(shè)計:
(1)學生閱讀《分院帽之歌》,討論體裁(詩歌),并朗讀感受詩歌的韻律感。
Hogwarts House Gryffindor Hufflepuff Ravenclaw Slytherin Value
(2)學生再次閱讀這首詩歌,找出四個學院的名稱及對應的錄取傾向(價值取向),并填入表2。
(3)學生寫一篇演講稿,內(nèi)容包括你想被分到哪個霍格沃茲學院?你對這個學院價值觀的理解是什么?
通過學生的演講,可以看出學生對四個學院《分院帽之歌》里談及的價值觀有基本的理解。格蘭芬多崇尚勇氣、果敢、騎士精神;赫奇帕奇以公正和忠誠為傲,他們耐心、忠心、不懼辛勞;拉文克勞智慧、睿智、博學;斯萊特林則有不惜一切手段達到目的的決心。學生認同四個學院的大部分價值取向,存在一定疑惑和爭議的是其中提到的騎士精神(chivalry)和狡猾(cunning)、用盡一切方式達到目的(use any means to achieve their ends)。
通過對以上價值觀的討論,學生了解了中外價值觀的異同及文化背景,學習辯證看待不同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文化意識作為四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對提升跨文化交際及溝通能力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符合英語學習者水平的優(yōu)秀英語原著,如Harry Potter and Philosopher’s Stone,憑借其豐富的文化知識及內(nèi)涵,使教師能夠?qū)φn堂進行有效補充,從詞匯、句子、語篇三個層面引導學生對語言內(nèi)涵、文化知識、社會文化影響及價值觀等進行深入探究,運用理解—感悟—討論的思路,系統(tǒng)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文化敏感性,從而適應日益密切的跨文化交流的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