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鶴壁職業(yè)技術學院校本課題“以文學經(jīng)典涵養(yǎng)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1-ZZJH-202)階段性成果。
摘? 要:團結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自古至今,文學史上從來不乏友情佳話的傳誦,而李白與杜甫,這兩位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不僅以詩名輝耀千古,也以生命的交集在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兩位大詩人性情不同,反映在詩歌上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抒情面貌,無論是李白的豪邁真誠還是杜甫的含蓄深重,都殊途同歸,是二人友誼的見證,也傳承與發(fā)揚了中華兒女的友善精神。
關鍵詞:李白;杜甫;交游詩;夢李白;友善
作者簡介:劉晨琤(1993-),女,河南開封人,鶴壁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教育學院助教,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史和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3-0-02
團結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的引類聯(lián)想;有桃園三結義的肝膽相照;有“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的千古絕唱;有“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的睦鄰友好;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情深意重;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惺惺相惜,更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我們常說李白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古典詩歌領域的兩座高峰,而這兩位星辰般的天才大詩人卻有著非同一般的人生交集,這段奇跡般不可復制的友誼不僅為文學史留下了珍貴的筆墨,也給我們后人留下了無盡浪漫的遐想。
李白與杜甫的交游詩今天留存下來的有十余首,另有一些相互提及的詩歌,其中大部分是杜甫寫與李白的,李白贈與杜甫只有四首,但據(jù)李陽冰《草堂集序》稱“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可以推測實際數(shù)量要大于這個數(shù)字。在歷代文人的交游詩里,這個數(shù)量稱不上很多,除去戰(zhàn)亂散佚的情況,也和二人共處的時間很有限有關。我們自然不能通過數(shù)量來衡量二人的交情,細讀詩歌,我們可以從這些零散的詩篇中已然能較為清晰地勾勒出二人相交的軌跡,且筆短情長,筆墨寥寥,但情誼綿長。
一、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一見如故可以用來形容李白與杜甫的初次相遇。杜甫《贈李白》:“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詩中“李侯”即李白。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春夏之交,44歲的李白與33歲的杜甫第一次在洛陽相遇,這時候的李白已經(jīng)名滿詩壇,“謫仙人”的佳名已經(jīng)傳遍天下,這一年他因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被玄宗“賜金放還”。杜甫小李白11歲,這時候境遇不佳,如其詩云“野人對膻腥,蔬食常不飽”,但在詩壇也初露鋒芒,小有詩名。兩人詩文互賞,相見恨晚,視如兄弟,一起游歷梁宋齊魯,過了一段“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的生活。分別以后,他們都對這段時光無限感慨?!八季翥胨?,浩蕩寄南征”,這是李白與杜甫分別后寫給杜甫的詩,真誠爽朗、不加矯飾,帶有著李白一貫的慷慨豪情和屬于李白的情感沖擊力。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沙丘城下寄杜甫》寫于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寶四載秋,李杜二人分別之后。此時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在魯郡東石門送別杜甫后,一度旅居沙丘城,因懷念往日時光,寫詩寄贈。
言為心聲,詩為情表。詩歌是情感的載體,很多語言不能直接表達的情感通過詩歌這種言短意長的方式能巧妙傳達,而當語言轉化為藝術品,也能增加語言及其所載情感的恒久性。李白這種天才式的詩人,他的詩歌與人生都具有傳奇色彩,不可復制,而他詩歌中這種噴薄式的抒情方式在古典詩歌中也是較為獨特的。“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若我們單獨來看這句詩,恐怕放在現(xiàn)代社會也是要教人耳紅的,這種情感的表達已經(jīng)不是“清水出芙蓉”式的清新明快,而是“飛流直下三千尺”般的豪邁奔放。但結合全詩來看,這一句卻水到渠成,理得自然。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p>
前六句從不同側面描寫了李白居沙丘城的狀態(tài)。只白描鋪敘,而不著其意。首句反問我來這究竟是為了什么?“高臥”,安枕之人才能高臥,次句寫作者在沙丘城的閑散之態(tài)。難道就是日日閑居,無所事事嗎。顯然作者對自己在沙丘城中的閑散是不滿的。首句拋出一問,引領接下來的日常生活敘寫。三四句寫秋日的肅殺氣氛平添了作者的苦悶與愁緒?!氨?,秋之為氣也?!痹娙嗣鑼懮城鹎锞爸谎砸豢霉艠?,從“日夕”二字來看,作者似乎整日與此樹為鄰,別無他物。此句是白描亦是襯托,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蕭索落寞的秋樹,實際是詩人寂寥心境的寫照。五六句從由景色延伸至作者日常生活狀態(tài)。李白好飲酒已是當時的共識了,杜甫筆下多次把李白描寫稱一個“酒中仙”,如“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 等等。但如此嗜酒的詩仙此時飲酒無味,聽曲無情,卻是為何?前面所有的鋪陳都直指最后一句——“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鼻傲涞姆磸弯亯|才引出這一句的浩蕩噴薄,這樣熱烈的抒情不會讓人覺得突兀,也不讓人難為情了。
李白長杜甫十一歲,且二人相遇之時白之詩名遠大于杜甫,在杜甫面前,算是大半個長輩了,用這種熱烈抒情的詩歌寫給一個晚輩似乎有些夸飾之嫌,但實際上這種噴薄式的抒情在李白詩歌中比比皆是,是李白詩歌顯著的“有我”之特色。是這位天才式的詩人極力彰顯生命熱情的表征,是熠熠生輝的才華的流瀉,也是李白真誠爽朗性格在詩歌中的體現(xiàn),更是二人知音相遇,心神碰撞的痕跡。同時,從李白的生命軌跡來看,這位“志在刪述”的天才大詩人太需要世人的賞識了,“古來圣賢皆寂寞”,而杜甫確可稱為李白一生為數(shù)不多的知己。
二、杜甫《夢李白》
比起狂歌傲世的李白,含蓄內斂的杜甫在與李白分別后寫出了更多深摯動人的詩句來思念李白。在流傳下來的李白與杜甫的交游詩中,有一類記夢詩,杜甫記敘夢見李白的詩歌,“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這一類詩歌猶能體現(xiàn)杜甫對李白的牽掛之切和相知之深。
《夢李白》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wǎng),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這一年前后,發(fā)生了我們稱之為唐朝分水嶺的安史之亂,這是一場由戰(zhàn)爭帶來空前浩劫,給整個社會帶來極大破壞,使大唐王朝由盛轉衰,而在這場動亂之中,李白不幸卷入朝堂之爭,因誤入永王李璘幕府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縣),杜甫聽聞這一消息心系故友,輾轉難眠,于是寫下《夢李白》二首詩歌以慰拳拳相思之情。
其實這一年正逢肅宗新立太子,大赦天下,李白在流放途中,行至白帝城得到赦還消息,隨即乘舟東下江陵,還寫下“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句表達喜悅之情。但古代的交通非常不發(fā)達,信息傳遞也非常緩慢,在杜甫寫下《夢李白》的時候,李白其實已經(jīng)遇赦,但杜甫尚未得到消息,其中也可見杜甫對李白思念之深廣,憂慮之切切。
首句“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庇脤εe的手法離別之苦。我們對世間最無力的事莫過于生死了。但杜甫在這里將生離與死別對舉,說生離或更甚于死別,死別固然讓人痛苦,“吞聲”是因極度悲慟而失聲哭泣的樣子,但生離卻意味著時刻的擔憂,直到再無音訊。古人常把生離與死別相提并論,在動蕩不安的年代尤其如此,很多時候生離即等于死別。
杜甫為何此時如此擔心李白呢?次句引出緣由“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崩畎滓蚓砣朦h爭流放夜郎,夜郎在今天的貴州,唐朝時代屬嶺南之地,這里經(jīng)濟落后,相傳充滿瘴氣,中原人過去很容易得病死掉,所以流放到這里,幾乎意味著已經(jīng)丟掉半條命了。中唐韓愈曾因《諫佛骨表》一問被貶潮州,也屬“瘴癘地”,曾給侄子寫詩說“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幾乎篤定自己要命喪潮州了。可見李白這一貶確有性命之虞。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以夢入詩是古詩中常用的一種手法,這里作者積思成夢,不言自己夢見故友,卻見故友入我夢來,不言自己憂思成疾,卻說故人與我心心相映,知我相思已久,故以夢相見。表明二人交情之篤,相思之深。但這種相逢的喜悅非常短暫,很快就被憂懼代替,“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比缃裎覀兿嗑噙@么遠,難道夢到的是好友的鬼魂?從喜轉憂更體現(xiàn)杜甫對李白的擔憂之深。戰(zhàn)亂與流離使人們更加珍視生命與真情,卻也多了恐懼與擔憂。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楓林”指李白放逐之地,江南多林木;“關塞”指杜甫流寓的秦州?!扒唷薄昂凇倍及抵敢股?,也表現(xiàn)了鬼魂來去之艱險,寫友人見我之不易,實則表現(xiàn)了我念友人之思深。本句化用楚辭典故,給詩歌蒙上了一層神秘與陰森的色彩?!冻o·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據(jù)王逸所說,為宋玉哀憐屈原所作?!熬裨诹_網(wǎng),何以有羽翼?!崩^續(xù)表達對友人貶謫遭遇與生還與否的擔憂。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薄邦伾敝溉蓊仯ā霸敢灰婎伾划惌倶渲??!苯汀豆烹x別》),這句從夢境翻回現(xiàn)實,在月色落滿的屋梁下,仿佛依稀猶見李白憔悴容顏,人雖夢醒,猶如夢中?!八睢本浒凳纠畎滋幘持U惡以及詩人對友人的無限擔憂。末句將夢里夢外自然縫合,不落痕跡?!膀札垺本淙杂们涔?。語出梁吳均《續(xù)齊諧記》:東漢初年,有人在長沙見到一個自稱為屈原的人,自稱:“吾嘗見祭甚盛,然為蛟龍所苦?!边@里將李白比作屈原,一方面?zhèn)鬟_了杜甫對李白命運的擔憂,也隱含著對李白的崇敬之情。
整首詩運用對舉、夢境虛實、互文、用典等多種手法,將思念娓娓道來,明白如話,而語義微豐,情真意切,深摯感人。
對于這位年長于自己而名極一時的詩仙,杜甫是極為欣賞甚至于有些崇拜的。而對于李白大才不得大用的遭遇,杜甫也是懷有極大的同情。這首《夢李白》與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一以貫之,在抒情上也呈現(xiàn)出含蓄蘊藉的特征,尤見字句錘煉的功夫。
一個是“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一個是“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離別以后,一個百無聊賴,一個魂牽夢縈。離別愈久,情意彌堅。這段友情是珍貴的,而杜甫對李白的贊許與理解在今天看來也格外難得。在那樣一個看似繁花似錦卻處處暗流洶涌的時代,李白的天才任誕是不得時代認可的。“世人皆欲殺,我意獨憐才”,杜甫是李白真正的知己,唯有杜甫理解那一份“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天才寂寞,就像葉嘉瑩先生所說“惟有自己有充沛之生命的人,才能體察到洋溢于其他對象中的生命,惟有自己能自內心深處煥發(fā)出光彩來的人, 才能欣賞到其他心靈中的光彩?!?/p>
參考文獻:
[1](唐)李白.李白選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唐)杜甫.杜詩詳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15.
[3]葉嘉瑩.談李白、杜甫的友誼和天才的寂寞[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2(3).
[4]郭沫若.李白與杜甫[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