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全有
(沈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地名有不同的層級,既有行政區(qū)劃層級、非行政區(qū)劃層級之別,也有現(xiàn)今、往昔之別。
以目前相關地名研究多所涉及的行政區(qū)劃層級的地名為例,中國現(xiàn)行的行政區(qū)劃一般分為四級:一級為省級行政區(qū),具體可以分為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二級為地級行政區(qū),具體可以分為地級市、地區(qū)行政公署管轄區(qū)域、自治州、盟行政公署管轄區(qū)域、直轄市(僅臺灣地區(qū)設置);三級為縣級行政區(qū),具體可以分為市轄區(qū)、縣、自治縣、縣級市、旗、自治旗、林區(qū)、特區(qū)、特別行政區(qū)非政權性區(qū);四級為鄉(xiāng)級行政區(qū),具體可以分為鎮(zhèn)、鄉(xiāng)、民族鄉(xiāng)、街道辦事處/地區(qū)辦事處管轄區(qū)域、蘇木、民族蘇木、區(qū)公所管轄區(qū)域、縣轄市(僅臺灣地區(qū)設置)(1)https://baike.baidu.com/item/行政區(qū)劃。。
依照此例,遼寧地區(qū)現(xiàn)行的行政區(qū)劃地名及其再向下到村一級的地名,其層級分布如下。
(一)省級行政區(qū)名:1個,遼寧省。
(二)地級行政區(qū)名:14個,分別是沈陽市、大連市、鞍山市、撫順市、本溪市、丹東市、錦州市、營口市、阜新市、遼陽市、鐵嶺市、朝陽市、盤錦市、葫蘆島市。
(三)縣級行政區(qū)名:114個,其中有市轄區(qū)73個、縣級市16個、縣25個(其中8個為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
(四)鄉(xiāng)級行政區(qū)名:1350個,其中有街道510個、鄉(xiāng)鎮(zhèn)840個。
(五)村、社區(qū)名:16176個,其中有社區(qū)4916個、村11260個。
上述遼寧地區(qū)現(xiàn)行的行政區(qū)劃地名及其再向下到村一級的地名,共有17655個。其中,遼寧省轄下的14個地級行政區(qū)地名分布的基本情況如表1。
表1 遼寧省區(qū)域地名分布情況
地名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從結構構成上看,地名有專名和通名之分(如“遼寧省”中的“遼寧”是專名,“省”就是通名;“遼河平原”中的“遼河”是專名,“平原”就是通名);從來源上看,地名有自然類與人文類之別(如“沙河口區(qū)”就是以河流命名的,屬于自然類地名;“高爾基路”就是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屬于人文類地名);從民族上看,地名又有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地名之異(如“孤山鎮(zhèn)”是漢族地名;“烏蘭哈達溝”是蒙古語地名,蒙古語“烏蘭哈達”譯成漢語是“紅色巖石”之意);從時代上看,地名又有古今之不同(如現(xiàn)在的“北鎮(zhèn)”,古時候有“廣寧”之稱);從運用上看,地名又有全稱與簡稱之不同(如“喀左”是簡稱,“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是全稱);等等。這里,主要從地名的結構構成出發(fā),結合來源,對遼寧地名的基本類型扼要加以闡述。
1.自然類通名地名。自然類通名地名就是通名與自然地域相關的地名。這又可以分為陸域通名地名、水域通名地名兩類。
(1)陸域通名地名類。如帶“山、嶺、崗子、平原、甸子、壩、臺子、洼、溝、川、關、洞”等通名的地名。如“千山、鳳凰山、大孤山、松嶺、沙崗子、遼河平原、小甸子、蔡家壩、四臺子、朱家洼、四道溝、黃泥川、連山關、老虎洞”等。
(2)水域通名地名類。如帶“海、灣、湖、江、河、島”等通名的地名。如“黃海、遼東灣、丁香湖、鴨綠江、大凌河、大鹿島”等。
2.人文類通名地名。人文類通名地名就是通名與人文地域相關的地名。這又可以分為政區(qū)通名地名、聚落通名地名、建筑通名地名、文化設施通名地名等幾類。
(1)政區(qū)通名地名類。如帶“市、區(qū)、縣、街道、鄉(xiāng)、鎮(zhèn)”等通名的地名。如“沈陽市、皇姑區(qū)、彰武縣、鴨綠江街道、薛屯鄉(xiāng)、黃土坎鎮(zhèn)”等。
(2)聚落通名地名類。如帶“村、莊、屯、店、堡、營、寨、井、廟、大街”等通名的地名。如“大黃旗村、大新莊村、付家屯村、李家店村、小堡村、駙馬營村、向陽寨村、單家井村、龍王廟鎮(zhèn)、黃河大街”等。
(3)建筑通名地名類。如帶“站、房、房身、農(nóng)場、窩棚”等通名的地名。如“鳳凰城站、丁家房村、大房身村、五四農(nóng)場、趙家窩棚村”等。
(4)文化設施通名地名類。如帶“展覽館、長城、圖書館、公園”等通名的地名。如“遼寧工業(yè)展覽館、虎山長城、遼寧省圖書館、八一公園”等。
1.因地命名的地名,就是按某地域的區(qū)位、地形及地域特征等命名的地名。如“大連北站、山口村、五道溝村、上坡村”等。
2.因水命名的地名,就是以某江、河、湖、海、池塘、泉、井等命名的地名。如“鴨綠江街道、沈河區(qū)、溪湖區(qū)、長??h、暖池塘鎮(zhèn)、涼水泉村、北井子鎮(zhèn)”等。
3.因天命名的地名,就是以氣象、時節(jié)等命名的地名。如“白云山村、風雨壇街道、春光社區(qū)、金秋社區(qū)”等。
4.因物命名的地名,就是以自然物、建筑物、物產(chǎn)等命名的地名。如“八棵樹村、柞木村、清真寺社區(qū)、背陰寺村、棗園子村、梨樹村”等。
5.因人命名的地名,就是以人名、身份、意愿、傳說、姓氏等命名的地名。如“尚志鄉(xiāng)、鄧鐵梅路、苗可秀街、薛禮村、興隆村、大興鄉(xiāng)、王家村、田家窩棚村”等。
6.因史命名的地名,就是以歷史地名、歷史事件地名、古跡地名等命名的地名。如“奉天九里社區(qū)、二一九公園、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抗美援朝紀念館、帥府社區(qū)、北陵街道”等。
7.因政命名的地名,就是以政府機構、政治性因素等命名的地名。如“市府大路、人民廣場、和平區(qū)、解放路”等。
8.因文命名的地名,就是以學校、文化設施、文化因素等命名的地名。如“文化路、文圣街道、師范大學站、展覽館站、文化路小學”等。
9.因武命名的地名,就是以軍營、軍械、軍事活動、軍事機構等命名的地名。如“北大營社區(qū)、水師營街道、武圣街道、炮臺村、大營子村”等。
10.因經(jīng)濟活動命名的地名,就是以農(nóng)、工、商等經(jīng)濟活動命名的地名。如“石油街道、油坊村、興工街、保工街、纖維街道、絲瓜村、鋼廠社區(qū)、石灰窯村、銀匠堡子村、大豆屯村、北市場街道”等。
11.因民族命名的地名,就是以民族、民族語等命名的地名。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甘招鎮(zhèn)、赫圖阿拉村、薩爾滸風景區(qū)”等。
12.因宗教命名的地名,就是以宗教建筑及相關因素等來命名的地名。如“玉佛苑風景區(qū)、三清觀村、觀音閣街道”等。
13.因日常生活命名的地名,就是以日常生活的飲食起居物品、用品等來命名的地名。如“紅帽子鎮(zhèn)、鍋稱子村、碾房村、碾盤鄉(xiāng)、客車社區(qū)”等。
14.其他命名的地名,就是除了上述內(nèi)容以外的諸如序數(shù)命名的地名、派生命名的地名、合稱命名的地名、借名命名的地名等一些地名。如“頭臺子村、二臺子村、振興東社區(qū)、振興西社區(qū)、盤錦市、南京街、泰山路”等。
地名的基本結構可以從音節(jié)構成、語形結構等兩方面反映出來,其具體狀況往往與地名結構簡潔還是復雜的程度有關。遼寧地名也是如此。
1.單音節(jié)地名。這類地名很少,通常都是一些由簡稱而來的地名。例如:
遼(遼寧簡稱) 沈(沈陽簡稱)
2.雙音節(jié)地名。這類地名源于兩種情況:一是原本就是由兩個音節(jié)構成的,另一種情況是由原來正式地名的簡稱而來的。例如:
義縣 千山 東升 塔山 砬底 前街 腰嶺 南屯 四院 立山 姜屯 石佛 析木
3.三音節(jié)地名。這類地名比較多。例如:
雞冠山 菩薩廟 東大于 牛心屯 大黃旗
土門嶺 東果川 胡家溝 山河村
4.四音節(jié)地名。這類地名也比較多。例如:
西蘇堡村 北營子村 新開河村 建國社區(qū) 林盛街道 劉二堡鎮(zhèn) 和平街道
5.五音節(jié)地名。例如:
茨榆坨街道 烈士山社區(qū) 火連寨街道
石橋子街道 祁家堡社區(qū) 李石經(jīng)濟區(qū)
6.六音節(jié)地名。例如:
渾河站西街道 小二十家子村 東臺朝鮮
族村 大黃家窩堡村 星海廣場社區(qū)
7.七音節(jié)及以上地名。這類地名相對較少。例如:
七賢嶺科海社區(qū) 小平島依海社區(qū) 新世紀佳園東社區(qū) 二道河子蒙古族鄉(xiāng)
遼寧省古生物博物館 東四方臺溫泉管
理區(qū)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地名的語形結構,主要指地名的語詞形式的構成結構。遼寧地名的語形結構形式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專名”形式。此類地名多存在于日常的簡稱中。例如:
大工(大連理工大學) 遼大(遼寧大學) 沈師(沈陽師范大學) 育才(育才中學) 喀左(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太平(太平街道) 新農(nóng)(新農(nóng)鎮(zhèn))
2.“專名+通名”形式。例如:
松嶺 義縣 西山 小甸子 牛營子 牤牛屯
套土營子
3.“專名+通名+通名”形式。例如:
靠山屯 夏家堡 渾河堡 李家窩棚 郭家
街道 沈陽市圖書館
4.“專名+通名+通名+通名”形式。例如:
唐家房社區(qū) 胡家堡村 毛嶺溝村 張山嘴
社區(qū) 大山崗村
5.其他形式。例如:
山咀 廟下 窩棚溝 溝家寨村 千山風景區(qū)溫泉街道 茨榆坨街道第一社區(qū)
一定區(qū)域內(nèi)的地名有什么樣的特點,這與觀察地名的層面與角度有關。這里,我們主要從目前能夠搜集統(tǒng)計到的、相對比較全的遼寧行政區(qū)劃地名及其下位的村名、社區(qū)名的狀況,結合其他相關狀況,對遼寧地名的特點扼要加以闡述。
遼寧地名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特點:
目前遼寧省行政區(qū)劃地名及其下位的村名、社區(qū)名一共有17655個(包括1個省名、14個地級市名,不含農(nóng)場、管委會等名)。這些地名的音節(jié)構成情況是:二音節(jié)的地名18個,占比0.10%;三音節(jié)的地名5433個,占比30.77%;四音節(jié)的地名9493個,占比53.77%;五音節(jié)的地名2264個,占比12.82%;六音節(jié)的地名375個,占比2.12%;七音節(jié)及以上的地名72個,占比0.41%。其中,由三音節(jié)、四音節(jié)構成的地名共有14926個,占比84.54%,遠遠高于由其他音節(jié)構成的地名比例,可見其所占據(jù)的主流地位(2)這里的地名的統(tǒng)計,用的是所能搜集到的相對正式的名稱,不含一般的簡稱用法,下同。。
表2 遼寧省行政區(qū)劃地名及村名、社區(qū)名音節(jié)構成情況
從語形結構上看,遼寧地名大多都是由帶有定位功能的專名與帶有定類功能的通名組合而成的,如以“專名+通名”“專名+通名+通名”“專名+通名+通名+通名”等為代表的種種地名組合形式。
遼寧地名的這種特征,實際上也是跟地名本身的定位別類的功用及相關社會需求心理是一致的。
從目前遼寧行政區(qū)劃地名及其下位的村名、社區(qū)名的基本分布上看,遼寧地名的分布狀況與地域的地理風貌、社會發(fā)展狀況密切相連,是另一種形式的遼寧的地理風貌、社會發(fā)展具體狀況的縮影與反映。
遼寧的地貌大體為“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勢大致自東西兩側的遼東、遼西山地丘陵向中部的遼河平原遞降,自北向南由陸地向海洋傾斜。其中,有80%左右的耕地分布在遼寧中部平原區(qū)及遼西北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帶。遼寧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大體上是中部地區(qū)相對好于兩翼的遼東、遼西的山地丘陵地區(qū),城市地區(qū)相對好于鄉(xiāng)村地區(qū)。而遼寧地名的分布密度,基本上與上述情況相應,大體上成正比的關系。即遼寧地名的分布密度(計算到村名、社區(qū)名),大體上也是由分布密度相對較大的中部平原地區(qū),向兩翼的遼東、遼西的山地丘陵地區(qū)遞降,由城市向鄉(xiāng)村遞降,與遼寧的地理風貌、社會經(jīng)濟狀況及人口等社會發(fā)展狀況密切相連。已有的相關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1]。
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遼寧地名的這種分布特征,也是符合語言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關系與規(guī)律的。
遼寧地名凝聚著十分豐富的地域社會文化內(nèi)涵,是遼寧區(qū)域內(nèi)的社會文化發(fā)展歷史及相關狀況的重要縮影與反映。以遼寧地名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狀況為例,這里既有大量的以漢民族地名為代表的有關漢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存的印跡,也有以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為代表的少數(shù)民族生存的印跡,地名的地域社會文化特色鮮明。特別是遼寧作為我國滿族文化的主要發(fā)源地,不僅至今仍分布著寬甸滿族自治縣、岫巖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桓仁滿族自治縣、新賓滿族自治縣、清原滿族自治縣等6個滿族自治縣,還有2個在省內(nèi)享受民族自治縣政策的市——鳳城市、北鎮(zhèn)市(二者改為縣級市之前都是滿族自治縣),居住著占全國滿族人口一半以上的滿族同胞,在遼寧的大地上留下了許多以“赫圖阿拉”為代表的、帶有本民族特征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點的地名。
語言是文化的鏡像。遼寧地名的這一特點,跟語言與文化間的關系與規(guī)律也是相適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