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圳林,鐘詩婷,葉文娟,謝桂芳,朱曉娟
(東莞市第八人民醫(yī)院,東莞市兒童醫(yī)院,廣州 東莞 523320)
兒童孤獨癥在臨床上屬于較常見疾病,主要起病于嬰幼兒期,是一種以社會互動與語言溝通存在障礙,怪異狹窄游戲興趣、刻板動作、保持固定生活環(huán)境為特征的疾病。該疾病是一種心理發(fā)育障礙的廣泛性發(fā)育障礙,屬最常見的亞型之一[1]。本研究對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兒童孤獨癥患者85 例采用不同訓練方案予以分析,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兒童孤獨癥患者85 例,按隨機數(shù)表分為對照組42 例和觀察組43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21 例,年齡(4.38±1.27)歲,病程(2.19±0.61)年;觀察組男23 例,女20 例,年齡(4.53±1.22)歲,病程(2.57±0.6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兒童均符合孤獨癥診斷標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孤獨癥兒童應用行為分析療法(ABA)訓練、結構化教學及感覺統(tǒng)合訓練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訓練基礎上,針對性評估患兒家屬心理狀態(tài)及配合度,對家長每周開展1 次指導課,詳細講解兒童孤獨癥病因、臨床表現(xiàn)及家庭訓練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過患兒熟悉的家庭環(huán)境隨時隨地將訓練內容轉移至日常生活中,寓教于樂。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孤獨癥兒童心理教育量表第三版(PEP-3量表)評分分值(0~174 分),評分越高表示孤獨癥越輕。比較兩組孤獨癥/自閉癥行為量表(ABC量表)評分,分值大于53 分為自閉癥。采用我院自制調查表調查兩組滿意度,總分100 分,分為非常滿意(>90分)、滿意(60~90分)及不滿意(<6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3]。
治療前兩組PEP-3量表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EP-3量表各項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PEP-3量表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ABC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ABC量表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比較 例(%)
孤獨癥是一種病因未明的疾病,可危害兒童身心健康,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及致殘率。相關研究表明[4],兒童孤獨癥預后情況與診斷和干預時間、病情程度、智力水平等因素密切相關。目前兒童孤獨癥無根治方法,使用藥物治療僅僅起到輔助作用。孤獨癥患兒與其他的殘障患兒家庭相比,其存在更大、更多的危機。而這些危機來自患兒疾病帶給家屬的痛苦、自責和無望,同時也來自家屬對疾病的無知與無奈[5]。家庭參與是治療兒童孤獨癥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多數(shù)家屬常常不知如何面對患兒、如何幫助患兒,因此,對孤獨癥患兒家庭各方面及時、專業(yè)地給予指導和支持十分重要[6]。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PEP-3量表各項評分、ABC量表評分及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對兒童孤獨癥患者行父母管理強化培訓,可提高患者社會生存能力,提升家屬滿意度。分析原因為:父母管理強化培訓主要是由專業(yè)人員對患兒父母進行相關教育及訓練,父母在家庭中能夠對患兒給予早期的行為干預,改善患兒社交、生活技能、言語等。此外,在對患兒開展早期強化干預訓練時,對家屬進行管理培訓,減輕心理負擔,提高康復信心,使家屬接受現(xiàn)實,以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一同參與至治療和訓練中。健康教育能幫助家屬盡快了解相關疾病知識,掌握對孤獨癥患兒的康復訓練方法、問題行為的應對技巧及行為矯正方法,將訓練內容滲透至患兒每一天。指導家屬學會訓練患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夠適當完成家務勞動、聽音樂、社會交往、讀書等訓練[7-8]。受環(huán)境與樣本等因素的影響,關于兩組治療費用,有待臨床研究補充。
綜上所述,對兒童孤獨癥患者實施父母管理強化培訓,不僅能提高患兒社會生存能力,還能提升患兒家屬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