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禎,孫玲玲,王建紅
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1.器官移植中心,2.病理科,山東 青島 266003
異位脾是指脾組織自身異位種植生長而形成的一種少見的良性結節(jié),可存在于胰腺、肝臟、肺臟、結腸系膜等多處實性器官內(nèi),其中以胰腺尾部多見[1]。多數(shù)異位脾病人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臨床易漏診、誤診,比較難確診。本文報道1例肝臟及腹腔多發(fā)異位脾,臨床誤診,筆者從其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特點等方面復習相關文獻,旨在提高對異位脾的認識,優(yōu)化腹腔異位脾的診斷治療。
病人:女性,53歲,24年前因“外傷性脾破裂”而行“脾切除術”,無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肝炎病史。因“1個月前體檢發(fā)現(xiàn)肝臟占位性病變”而于2019年12月20日入院,體檢:左上腹輕壓痛,上腹部見手術瘢痕。實驗室檢查:甲胎蛋白(AFP)、癌抗原(CA)19-9未見異常。增強CT、肝臟特異性增強MR診斷:肝左外葉上部、右葉下部邊緣處多發(fā)異常強化灶,考慮腫瘤性病灶可能大(圖1)。手術中見肝左外葉、肝門膽總管部、肝5段近下腔部、胃小彎側、右側肝腎間各見一突出結節(jié),包膜完整,切面灰紅灰黑、質軟(圖2A、B)。病理鏡下見脾臟正常的紅髓和白髓結構,符合異位脾改變(圖3A、B)。
圖1 病人影像學資料 A、B.增強CT示肝右葉下部邊緣處動脈期有所強化,門脈期呈等或略低密度;C、D.肝臟特異性增強MR示肝左外葉上部、右葉下部邊緣處肝膽特異期呈低信號 圖2 病人術中及術后病理資料 A、B.肝左外葉、肝門膽總管部、肝5段近下腔部、胃小彎側、右側肝腎間各見一突出結節(jié),包膜完整,切面灰紅灰黑、質軟
異位脾組織分為先天性脾組織植入和后天獲得性脾組織植入,先天性脾組織植入的原因和機制不明,后天獲得性脾組織植入多為脾臟受外力作用導致脾破裂后,由于脾組織血竇豐富,再生能力較強,通過破口處的潛在腔隙或血行播散等途徑種植,多種植于腹部器官及組織,如胰腺、肝臟、肺臟、結腸系膜、縱隔等多處實性器官內(nèi),其中以胰腺尾部多見[1-2]。脾破裂或脾切除術后引起異位脾種植,文獻報道其發(fā)生率為26%~67%[3],異位脾種植病人多無明顯臨床癥狀,也有少數(shù)異位脾病人因定植部位不同臨床表現(xiàn)不同[4-5]。本例病人24年前因外傷脾破裂行脾切除,因體檢偶然發(fā)現(xiàn)肝左外葉及右后葉異位脾,較為罕見,易誤診為肝臟腫瘤性病變。有學者認為[5-6]肝內(nèi)異位脾是由脾組織碎片種植于肝的漿膜表面并向肝內(nèi)陷入所致,或是通過血行播散而種植于肝內(nèi)。本例病人術中肉眼可見肝左外葉、肝右后葉各一突出結節(jié),表面包膜完整、界清,緊鄰肝被膜,切面呈灰紅灰黑、質軟,形成原因傾向于前者。
臨床上,異位脾的診斷具有偶然性,影像學檢查對于異位脾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7]。異位脾的影像學特點通常為邊界清楚、包膜完整的結節(jié)狀病灶,與脾臟密度和增強特點一致。影像學診斷缺乏特異性,增加了術前診斷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保守或激進的臨床治療。有文獻報道[7-8]CT、MRI檢查肝內(nèi)異位脾的密度及強化方式與正常脾臟相似,增強后三期強化均勻,動脈期呈明顯強化,門靜脈期呈持續(xù)性強化,延遲期強化稍減退。本例病人脾臟已切除,與正常脾臟增強模式對照缺失,增強CT示肝左外葉上部、右葉下部內(nèi)緣處多發(fā)異常強化灶,動脈期有所強化,增強后期呈等或略低密度;肝臟特異性對比劑MR增強示肝左外葉上部、右葉下部內(nèi)緣處多發(fā)斑片狀長T1長T2信號影,DWI為高信號,動脈期明顯強化,靜脈期及延遲期強化程度減低,肝膽特異期呈低信號,上述征象與肝臟惡性腫瘤不易鑒別。
對此類較少見的肝臟及腹腔內(nèi)多發(fā)占位性病變,需要提高認識,重視病史收集,依據(jù)脾破裂切除史,結合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必要時可行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減少病人手術等有創(chuàng)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