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光宗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承擔的社會和家庭責任越來越重,同時由于種種原因,老年人在信息不對稱的世界中受販賣健康或者經(jīng)濟焦慮、時政假新聞信息忽悠的情況亦不少見。但這不是他們的錯,全社會應更加關(guān)注老年人的精神和價值需求。
老年或者老齡不是一維的,而是多維的(年齡-功能-心態(tài)-價值),是立體多面的社會存在。老齡化過程包含了年齡老化、功能老化、心態(tài)老化和社會老化。年齡老化就是日歷年齡增加的過程。年齡是相對的概念,老年的起點即初始年齡不是一成不變的,譬如我國現(xiàn)在是60歲,國際是65歲。功能老化即生理軀體機能的退化、工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逐步喪失過程。心態(tài)老化即心理老化的過程,不再有夢追夢圓夢,對事物失去好奇和興趣,終日無所事事,等吃等睡等死的不良狀態(tài),展示的不過是“被動老齡化”的暮氣。社會老化即退出工作角色和社會角色,以及社會參與和社會關(guān)系式微或者中斷的過程,退休就是社會老化的一個節(jié)點而非終點,更多是再社會化的轉(zhuǎn)折點。
年齡老化只是個體老化的表象,老年人的功能老化、心態(tài)老化和社會老化才是人口老齡化治理應對的關(guān)鍵和核心,因為后者才決定了老年到底是財富還是包袱、是資源還是負擔。除了年齡老化不可逆外,其他三種老化都是可控可逆的,這使我們看到了挖掘和釋放老年人口紅利的可行空間和潛力所在。年齡老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三種非年齡老化同時發(fā)生,或是嚴重者如失能失智的功能老化,或是思想僵化、心靈閉塞、情緒灰色及生無可戀的心態(tài)老化,或是與社會隔閡隔絕、不關(guān)心不參與社會發(fā)展的社會老化。恰如德裔美國作家塞繆爾·厄爾曼所言:“沒有人僅僅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變得衰老,只是隨著理想的毀滅,人類才出現(xiàn)了老人?!边@是對老年的精神性定義。
如是觀之,成功老齡化就是要打破年齡枷鎖和年齡偏見,積極看待老年,努力保持精神上的年輕心態(tài)、行為上的活躍老化——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奉獻到老,永遠追求精神上的“青春”(精神上找不到一絲皺紋),不知老之將至已至,控制身體功能老化,延緩社會參與老化。年齡與功能不一定同步,年齡老化并非功能老化、精神老化和社會老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幸福的老年不僅需要精神贍養(yǎng),家人和社會給予老人人格尊重和精神關(guān)懷,而且需要精神自養(yǎng)、自求多福,追求長壽同時要賦予壽命以質(zhì)量和價值,即給歲月以生命(健康與能力),給生命以意義(老年價值實現(xiàn))。
借鑒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可以發(fā)現(xiàn)在老年人的需求結(jié)構(gòu)中隱伏著個性化、多樣化的精神需求和價值追求,特別是有健康、有能力、有知識、有追求的長者無不希望老有所為、老有所用甚至老有所成。在人口老齡化不斷深化的中國,老年人的生命質(zhì)量和價值實現(xiàn)問題需要引起全社會更多的關(guān)注和討論,老年人須融入積極社會化的時代潮流,做有志氣有追求有貢獻的“年輕長者”,成就一個個的“陽光暮年”,實現(xiàn)“積極老齡化”“產(chǎn)出性老齡化”和“高質(zhì)量的成功老齡化”?!?/p>
(作者是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