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劉 辰
11 月24 日,2020 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廣西汽車集團柳州五菱汽車工業(yè)有限公司鉗工、高級技師鄭志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登上了領獎臺。
中國每生產(chǎn)10 輛汽車,就有近1 輛是“柳州制造”。 快速發(fā)展的汽車工業(yè)給技術研發(fā)、設備工藝帶來了新的難題和挑戰(zhàn)。在中國西南最大汽車零部件生產(chǎn)基地——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鄭志明便是一位勇于面對這些難題和挑戰(zhàn)的革新者,他28 歲成為高級技師,37 歲成為集團首席專家。他從一名鉗工做起,不斷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和技術,集制作、設計、建模、組裝等各項技能于一身,他從未停止過對技術進步的追求,一直孜孜不倦地不斷學習,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術,他常掛在嘴邊的話語是:“遇到困難是學習機會,要盡量想方設法攻克?!?/p>
鄭志明是一名手工劃線鉆孔能控制在0.05mm 以內,銼削平面可以控制在0.002mm 以內的鉗工“老師傅”,以他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僅2015 年度就完成工藝裝備自主研制項目95 項,為公司直接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1966 萬元,獲“全國技術能手”“廣西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作為一名“70 后”,從普通鉗工到公司首席專家再到全國勞模,鄭志明的成長速度有點快。
但熟悉鄭志明的人都知道,這一切絕非偶然。從參加工作開始,鄭志明就一直在生產(chǎn)一線耕耘,他愛琢磨、能堅持,他的鉗工技能在日復一日的積累中變得爐火純青。他持續(xù)創(chuàng)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為公司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價值。
許多人都知道鄭志明鉗工技術了得,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鉗工技能外,車、刨、焊、銑工等技能,就沒有他不會的。鄭志明是工友們眼中的全能型專家,可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更重要的是,他有一手絕活:手工銼削平面,可將零件尺寸控制在0.003 毫米以內,約相當于1根頭發(fā)絲直徑的1/15;手工劃線鉆孔,能把孔的位置度誤差控制在0.05 毫米以內,上述技術達到了國內同工種的最高水平。
近年來,鄭志明帶領團隊成員自主研制工藝裝備515 項,交付使用工藝、工程裝備1236 套。他參與設計制造的涂裝、焊接、裝配等各類先進的自動化生產(chǎn)線超過10 條,為企業(yè)直接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6002.95 萬元。由他自主設計制造的各種工藝裝備,每年可為公司節(jié)省采購成本高達1000多萬元,減少生產(chǎn)操作崗位209 個,節(jié)約人工成本1000 多萬元。
鄭志明的同事向記者介紹,公司以前生產(chǎn)的部分汽車后橋總成在運行時,出現(xiàn)嗓音大的問題,請來的德國專家對此也束手無策。
鄭志明卻想啃下這塊“硬骨頭”。他潛心鉆研,經(jīng)過上千次反復模擬試驗,發(fā)現(xiàn)原來問題出在減速器上,于是專門設計制造出減速器噪音檢測設備,最后成功解決了噪音過大的問題,為公司挽回了50 多萬元的經(jīng)濟損失。
時代在快速變革,技術發(fā)展更是一日千里。鄭志明說,自己不敢停下腳步,“一線工人也要不斷學習、進步,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
鄭志明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最早,他將自己所學的三維建模技術,應用到一線生產(chǎn)實踐中。
在對工藝及設備進行改造的過程中,鄭志明發(fā)現(xiàn),公司花大價錢采購來的國外先進設備,如機器人工作站等,雖然看上去“高大上”,但其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我們能不能來設計制造這些‘洋設備’,造出咱們自己的機器人工作站?”當鄭志明提出這個想法時,很多人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支持者寥寥。
可鄭志明覺得,“總要先試一試再說”。從修設備到設計制造設備,從機械制造到機器人工作站自主設計制造,領域跨越之大,讓人望而卻步。
為了達成目標,鄭志明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他帶領“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員先從機器人編程、控制技術學起,之后集中研究機器人設計制造。為了帶動成員們,鄭志明帶頭苦學,他不懂就問,四處向人請教,甚至經(jīng)常徹夜不眠??恐@股韌勁兒,他硬是啃下了《機器人編程》等十幾本專業(yè)書籍,成為自動化技術方面的工人專家。
在鄭志明的帶動下,這支50 多人的團隊,分工合作、埋頭苦干,終于將設備成功研制出來。該設備投入使用后,性能一點不比那些“洋設備”差。
此后,鄭志明繼續(xù)帶領團隊成員設計制造了各種先進的工藝裝備與自動化生產(chǎn)線。這些裝備不僅制造成本低,而且其中一些甚至能達到國內焊接設備的先進水平。一線員工在操作這些設備后都贊不絕口:“鄭師傅造的設備就是比公司采購的好使,還省時省力?!?/p>
初入企業(yè)時,師傅的深深教誨,無微不至的關懷,讓鄭志明取得長足的進步。
“報答恩師,不僅要自己努力奮斗,獲得一定的成績給師傅長臉,更要將師傅傳授給自己的那些寶貴的技術經(jīng)驗繼續(xù)傳承下去,讓匠人的一片匠心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编嵵久鳜F(xiàn)在收了10 多位徒弟,每一位徒弟他都嚴格要求,不僅將自己的鉗工技術傳授給徒弟,還勉勵徒弟們要沉得下心,認真、刻苦磨練技術。鄭志明帶著徒弟一步步鏟除路上的荊棘爬向頂峰,又一次次挑戰(zhàn)新的山峰。這些年先后獲得國家發(fā)明型和實用型專利各1項,多項成果獲廣西先進工藝裝備及先進設備改造評比一、二、三等獎。
2014 年5 月,鄭志明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掛牌成立,年僅37 歲的鄭志明挑起了工作室?guī)ь^人的大梁,工作室核心團隊共15 人,每人的技術特長不一,分工明確,合作默契,3 年來碩果累累。
“自己一個人技術好不算厲害,讓工友們個個技術過硬,大家群力才能做出成績來?!边@是鄭志明堅守的信念。因此,在苦練內功的同時,鄭志明還十分注重技能人才培養(yǎng)。
以工作室為平臺,鄭志明每年義務教學課時超過200 節(jié)。在一線教學時,他會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獨門秘笈”傳授給徒弟們,培養(yǎng)出一大批創(chuàng)新型人才。據(jù)統(tǒng)計,鄭志明先后帶出高級技工、技師、高級技師、公司特聘專家等近20 人。在2018 年和2019 年,他的徒弟及工作室成員在市級以上技能大賽中屢屢獲獎。
工作室成立當年,他帶領工作室成員共完成工藝裝備自主研制項目18項,交付使用工藝、工程裝備共24臺套,減少生產(chǎn)操作崗位40 個,間接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280 多萬元。
現(xiàn)代工業(yè)是手藝與科技的結合,熱衷于創(chuàng)新和發(fā)明的工匠們一直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作為廣西機器大工業(yè)中新技術、新能力的鉆研者、革新者,鄭志明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對每個零件的精心打磨中、對每個設備工藝的精巧創(chuàng)意中,追求極致,巧思創(chuàng)新,推動著中國汽車制造業(yè)與時俱進、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