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勝委,張巧萍,許紀東,張玉亭,何 寧,張浩光
(1.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營養(yǎng)與資源環(huán)境研究所,河南鄭州 450002;2.遂平縣農業(yè)科學試驗站,河南遂平 463100)
小麥生產在滿足人類生活、保障食物供給等方面地位極其重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小麥產量與化肥施用量密切相關,適量增施化肥可以促進小麥增產,但自2000 年以來我國化肥施用量以年均3%的速度遞增,2015 年達到6 022.6 萬t[1],小麥季氮肥施用量總體上也呈現(xiàn)較高的現(xiàn)象。在渭北地區(qū)的調查表明,施氮偏高的農戶占20.2%,很高的農戶占到43.5%,過量施氮的農戶占63.7%[2],施氮量最高達454 kg/hm2[3]。過量施用氮肥不僅易造成小麥倒伏減產,而且對土壤、水體和大氣構成嚴重威脅[4-5]。因此,進行氮肥減量、適量研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保障糧食安全成為近年來關注的熱點領域。
為促進小麥高產,除品種因素外,多數(shù)研究集中在小麥需肥特性[6-9]、施肥技術[2-3,10-19]、耕作方式[20-22]等方面。在氮肥減施研究中,在225 kg/hm2投入水平上,減施10%~20%氮肥不影響產量,且可提高產投比和經濟效益[23];在180 kg/hm2基準上,減氮5%~10%能增產4%~7%,同時氮肥利用率提高7%~8%[24]。可見,減施氮肥能夠增產和提高效益。但已有研究采用的減施基準不統(tǒng)一,且多側重于產量方面,對小麥品質等關注較少。
本研究結合統(tǒng)計資料和現(xiàn)有農戶調查文獻資料,采用華北平原區(qū)小麥季農田氮肥過量施用水平均值300 kg/hm2[25]為基準,研究旋耕方式下氮肥不同減施水平對小麥品質的影響,旨在為氮肥合理減施提供借鑒。
試驗地位于河南省遂平縣農業(yè)科學試驗站(33°15′N、113°98′E)基地,屬亞熱帶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 ℃、日照時數(shù)2 126 h、降水量927 mm、無霜期226 d。土壤類型為砂姜黑土,重壤偏黏;試驗地基礎土壤(0~20 cm 土層)基本理化性狀為:pH 值5.9、有機質含量6.52 g/kg、堿解氮含量18.6 mg/kg、有效磷含量110.40 mg/kg、速效鉀含量139.10 mg/kg。
供試小麥品種為遂選101(豫審麥2015004)。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氮肥投入基準為300 kg/hm2,小麥生長季設過量施氮(300 kg/hm2,CK)、減氮10%(270 kg/hm2,RF10)、減氮20%(240 kg/hm2,RF20)、減氮30%(210 kg/hm2,RF30)4 個氮肥處理,各處理磷肥(P2O5)、鉀肥(K2O)施用量相同,均為82.5 kg/hm2;每個處理重復3 次,共計12 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24.5 m×6.0 m。施肥處理中,70%的氮肥和全部磷、鉀肥作基肥在整地時一次性施入,剩余30%氮肥在拔節(jié)期作追肥施入,試驗所用氮肥、磷肥、鉀肥分別為尿素(CO(NH2)2)、磷酸一銨(NH4H2PO4)和氯化鉀(KCl)。上茬作物為青貯玉米,分別于2017、2018 年10 月下旬機播樓播種,播量150 kg/hm2,行距20 cm,分別于次年(2018、2019 年)6 月上旬收獲。收獲后粉碎滅茬,然后用常規(guī)旋耕機旋耕2 遍,深度為(12±5)cm,施肥、播種。其他田間管理措施等保持一致。
小麥成熟期,每個小區(qū)實收4 m2測產,同時預留曬干后的小麥籽粒2.5 kg 用于分析籽粒品質、流變特性及拉伸性能等指標。水分(GB 5009.3—2016)、蛋白質(干基,GB 5009.5—2016)、容重(GB/T 5498—2013)、濕面筋(GB/T 5506.2—2008)、吸水量(GB/T 14614—2006)、形成時間(GB/T 14614—2006)、穩(wěn)定時間(GB/T 14614—2006)、弱化度(GB/T 14614—2006)、能量(GB/T 14615—2006)、恒定變形拉伸阻力(GB/T 14615—2006)、延伸性(GB/T 14615—2006)、最大拉伸阻力(GB/T 14615—2006)、出粉率(NY/T 1094.1-4—2006)等指標的分析方法均采用國家標準。
數(shù)據(jù)采用Excel 2007、SPSS 25.0 等軟件進行分析整理、作圖;采用LSD 法進行顯著性分析(P<0.05)。
由圖1 可知,與CK 相比,RF20 處理在2 個年度(2018、2019 年)的小麥產量均略有增加,但差異不顯著;RF10 和RF30 處理產量均下降,但只有RF30 處理在減施當季(2018 年)顯著下降,減產幅度達13.35%。說明在旋耕方式下,連續(xù)減施10%和20%的氮肥不會顯著影響產量,但減施30%氮肥則會造成小麥減產,且呈顯著趨勢。因此,在旋耕條件下,采用氮肥減施10%和20%的技術可以實現(xiàn)減施穩(wěn)產的目的。
由表1 可知,氮肥減施當季(2018 年),RF10 處理籽粒含水量低于CK,RF20、RF30 處理則高于CK,且顯著高于RF10 處理;氮肥減施后籽粒蛋白質(干基)含量均下降,降低2.14%~3.91%,但各處理之間差異均不顯著;籽粒容重方面,氮肥減施后與CK(770.50 g/L)相比均有增大,RF10 處理增大0.91%,RF20 和RF30 處理顯著增大,分別增加約1.36%、0.97%;出粉率與容重的變化趨勢相似,其中,RF30 處理較CK增加1.31%,且差異達顯著水平。
由表1 還可知,氮肥連續(xù)減施(2019 年),籽粒含水量與對照相比略有增加,但是處理間差異均不顯著;RF10、RF20 處理籽粒蛋白質(干基)含量較CK 升高,RF30 處理下降,所有處理間差異均不顯著;RF10、RF20 和RF30 處理籽粒容重與CK 相比均顯著增大,分別增加0.74%、0.98%、1.11%;氮肥減施后對出粉率影響較小,各處理之間差異均不顯著。
表1 氮肥不同減施水平下小麥籽粒品質的比較
面粉流變特性方面,氮肥減施當季(2018 年),RF10,RF20 和RF30 處理的濕面筋含量較CK 均下降,而且隨著減施量的增加,濕面筋含量降幅增大,但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面粉吸水量減氮處理較CK 增加0.30~0.55 mL/100 g,但各處理之間差異均不顯著;面團形成時間和穩(wěn)定時間減氮處理較CK均顯著縮短,分別縮短15.79%~23.68%、26.32%~28.95%;氮肥減施后面團弱化度較CK 升高6.86%~8.29%,但各處理間差異均不顯著(表2)。
表2 氮肥不同減施水平下小麥面粉流變特性的比較
從表2 還可以看出,氮肥連續(xù)減施(2019 年),濕面筋含量較CK 均有提高,但是差異不顯著;面粉吸水量穩(wěn)中有增,其中,RF10 和RF20 處理分別顯著增加2.26%、3.06%,也均顯著高于RF30 處理;面團形成時間(RF30 處理除外)和穩(wěn)定時間減氮處理較CK 均縮短,其中,RF20、RF30 處理的穩(wěn)定時間均顯著縮短75%以上;弱化度減氮處理較CK 升高27%以上,但各處理間差異均不顯著。
從表3 可以看出,氮肥減施當季(2018 年),RF10、RF20 和RF30 處理的面粉能量、恒定變形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與CK 相比均下降,其中,RF30 處理恒定變形拉伸阻力下降顯著,其他指標在各處理之間差異均不顯著;面粉延伸性減氮處理與CK 持平或增大,但各處理間差異均不顯著。
表3 氮肥不同減施水平下2018 年小麥面粉拉伸指標的變化
由表4 可知,氮肥連續(xù)減施(2019 年),RF10、RF20 處理面粉能量、恒定變形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較CK 均減少,但差異不顯著;連續(xù)減施后,RF10 處理延伸性與CK 相比略有增加,RF20 處理延伸性下降,差異不顯著;RF30 處理的面粉能量、恒定變形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較CK 均增加,延伸性下降,其中,恒定變形拉伸阻力RF30 處理顯著高于CK、RF10、RF20 處理,最大拉伸阻力RF30處理顯著高于RF20 處理。
表4 氮肥不同減施水平下2019 年小麥面粉拉伸指標的變化
本研究表明,連續(xù)2 季減施氮肥處理(RF10、RF20 和RF30)對小麥籽粒水分、蛋白質、濕面筋、弱化度、面粉能量、延伸性和最大拉伸阻力都無顯著影響,但顯著增加了小麥籽粒容重,縮短了面團穩(wěn)定時間。3 種減施氮肥處理中,減施10%和20%處理不會顯著影響產量,但減施30%處理導致小麥減產,且當季顯著減產。因此,在生產中,氮肥減施應控制在10%~20%的范圍內,不僅可以實現(xiàn)減施穩(wěn)產,而且不會顯著降低籽粒的品質,進而保障糧食加工、營養(yǎng)及商業(yè)品質。綜上,在旋耕方式及300 kg/hm2氮肥基準下,減施氮肥10%(270 kg/hm2)和20%(240 kg/hm2)處理不會造成小麥減產和品質降低,是該地區(qū)適宜的施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