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雯雯 岳仁宋(.成都中醫(yī)藥大學臨床醫(yī)學院 成都 6007;.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成都 6007)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其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各層組織均可受累。根據(jù)Wagner 分級方法[1],0 級DF是指沒有開放性的皮膚病變,這個階段亦稱為高危足。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對0級DF患者的主動干預管理,在延緩和減少糖尿病足的進展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團隊研究組初步臨床研究表明,使用中藥糖足煎劑浴足治療糖尿病高危足療效確切[2-3];在后期,為進一步促進療效,研究組根據(jù)以往配方,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藥味,同時在結合復方中藥的自身特點上改良了劑型,易煎劑為顆粒劑,在簡化用法的基礎上提高療效,在早期,團隊成員對糖足顆粒的藥理和毒理進行了系統(tǒng)的動物實驗[4-6],并對其藥效動力學和安全性進行了全面綜合評價。為了進一步系統(tǒng)地評估糖足顆粒在防治糖尿病高危足中的臨床影響,本課題組擬對糖足顆粒浴足治療糖尿病高危足(氣虛血瘀證)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進行研究?,F(xiàn)報道如下。
1.1 病例來源 本研究受試對象均來自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2017 年7 月——2018 年8月陸續(xù)入組。納入患者均符合1999 年 WHO 糖尿病診斷標準。糖尿病高危足診斷標準參照《糖尿病足(肢端壞疽)檢查方法及診斷標準(草案)》[5]及《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6]制訂。(1)癥狀體征:常有皮膚溫度降低,皮色青紫或蒼白,肢體冷痛,自覺麻木、感覺遲鈍、喪失或痛覺過敏,或見足部畸形等;既往經(jīng)??漆t(yī)師明確診斷為2 型糖尿??;(2)踝肱指數(shù)(ABI)≤0.9 或趾肱指數(shù)(TBI)<0.7;皮膚無開放性病灶;(3)彩色多普勒檢查提示下肢血管有內膜增厚、血流量減少、動脈斑塊形成、血管狹窄阻塞等血管病變;(4)震動覺、壓力覺、溫度覺、針刺痛覺、電流感覺閾值測試、震動感覺閾值檢查等電生理檢查中任意1 項提示異常;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辨證屬氣虛血瘀證。排除雷諾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其他導致神經(jīng)血管損害的疾?。鹤罱K符合要求的患者共62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 例。治療過程中兩組各脫落1 例,最終進入觀察的兩組患者各為30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血糖等基線資料方面均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礎的降糖、降壓治療方案,包括飲食和運動治療。以達到達標且穩(wěn)定的血糖和血壓控制水平。對照組于基礎治療上加用溫水浴足(3 000mL 溫水(36 ℃~ 40 ℃),1 次/d浴足,每次30 min),觀察組于基礎治療上加用糖足顆粒浴足(由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藥劑科生產(chǎn),每袋65 g。主要成分:黃芪、當歸、川芎、忍冬藤、雞血藤、乳香、沒藥等,65 g/袋),1 袋/次,1 次/d,每袋用36 ℃~ 40 ℃溫水(約3 000mL)溶解,每次浴足30 min。足浴過程中的液體深度需要達到足踝上方20 cm,根據(jù)病人自身具體情況,自行選擇浴足時間,浴足時間應控制在19:00~21:00[8]間完成。連續(xù)30 d 為一個療程,共3 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方法 參考相關文獻[12]的方法進行療效評定,評價標準如下: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局部癥狀積分與治療前積分相比降低≥70 %,或(和)ABI 或(和)TBI 提高10 %以上,或(和)VPT 值較前好轉。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和體征均得到改善,局部癥狀積分與治療前積分相比降低≥30 %,或(和)ABI 或(和)TBI 提高5 %以上,或(和)VPT 值無明顯變化。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和體征沒有明顯改善,甚或更嚴重,上述指標不能達到上述標準??傆行?(顯效數(shù)+有效數(shù))/總例數(shù)。
1.4 統(tǒng)計分析方法及數(shù)據(jù)管理統(tǒng)計 軟件采用SPSS 23.0 版本。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描述,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百分比描述;一般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和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平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評估 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有效率分別為93.33 %、23.33 %,經(jīng)秩和檢驗比較,P<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n=30) 例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n=30) 例
2.2 單項臨床癥狀積分的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單項臨床癥狀積分比較(,n=30)
表2 兩組單項臨床癥狀積分比較(,n=30)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P<0.01;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治療前,兩組受試者在單項臨床癥狀積分方面存在組間可比性(P>0.05),在改善單一局部癥狀上,觀察組治療后,患肢出現(xiàn)疼痛、麻木、皮膚色澤、脛后(足背)動脈搏動、肌膚營養(yǎng)狀況、蟻行感、酸脹感、發(fā)涼和10 g 尼龍絲檢查(輕觸覺)等癥狀優(yōu)于治療前(P<0.05)。其中,在患肢疼痛、麻木、發(fā)涼、10 g 尼龍絲檢查(輕觸覺)4個方面有明顯改善(P<0.01)。然而,在患肢踏空感、無力感和間歇性跛行上沒有變化(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僅見患肢發(fā)涼較前有所改善(P<0.05),其它癥狀未見改變(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對照組比較,經(jīng)過3 個月治療后,治療組患者在患肢疼痛(P<0.01)、麻木(P<0.01)、皮膚色澤、脛后足背動脈搏動、肌膚營養(yǎng)狀況、蟻行感、酸脹感(P<0.01)、發(fā)涼、10 g 尼龍絲檢查(輕觸覺)等癥狀方面均有好轉(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 兩組VPT 值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PT值比較(,n=30) V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PT值比較(,n=30) V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
在治療前,兩組雙足的第一趾和雙足背VPT 值沒有差異,組間存在可比性(P>0.05)。治療后,對照組雙足第一趾和雙足背的VPT 值同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的雙足第一趾和雙足背VPT 值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CPT 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R-CPT比較(n=30)
治療后,治療組感覺異常病例數(shù)與治療前比較,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對照組感覺異常病例數(shù)與治療前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5 兩組治療前后ABI、TBI 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BI、TBI比較()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BI、TBI比較()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
治療前,兩組間ABI 和TBI 值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各組之間存在可比性。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雙足的ABI 和TBI 值較均高于治療前(P>0.05)。
2.6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 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P<0.01。
治療后,治療組的血液流變學各指標較治療前的水平提高(P<0.05),其中,血漿粘度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顯著均低于治療前水平(P<0.01);治療前后對照組組內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7 安全性評價 在臨床觀察期間,所有受試者在治療前后均接受血常規(guī)、二便常規(guī)、心電圖、肝功能(ALT、AST、GGT)、腎功能(BUN、Cr)和血壓的檢查,結果顯示,未發(fā)現(xiàn)異常變化,未發(fā)生不良事件。全部納入患者62 例,有2 例脫落,其中1 名患者在觀察組脫落(患者在用藥期間由于家中發(fā)生重大變故而脫落),1 例患者在對照組脫落(居住處距離遙遠不愿復查而失訪)。
導師岳仁宋教授以消渴病三期病機[9]辨證規(guī)律為基礎,總結消渴病并發(fā)癥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提出了糖尿病足三期中醫(yī)病機理論[10]。其中早期血痹期和中期脈痹期的諸多臨床表現(xiàn)可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糖尿病高危足的范疇。導師提出,在糖尿病足的發(fā)展過程中,氣虛血瘀始終是該病的核心發(fā)病機制。其中“虛”是該病的根本原因和決定因素,而“瘀”是該病的關鍵?!额愖C治裁》云“痹證,良由營衛(wèi)先虛,腠理不密……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痹”,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久則成瘀;氣虛痰凝,阻于經(jīng)絡,久而成瘀;病久氣虛及陽,陽虛不能溫經(jīng)通絡,亦可成瘀。久之痰濁、瘀血、濕毒等病理產(chǎn)物內生,下注于足而生病變。其病位在脈絡,內而涉及肝、腎、脾等臟腑。血凝不流,氣機不暢,為虛為瘀,脈絡痹阻,肢體失養(yǎng),痛麻冷脹,諸癥叢生。由此可知,氣虛血瘀,絡脈失和乃本病之病機關鍵。
“糖足顆?!庇牲S芪、當歸、川芎、忍冬藤、雞血藤、乳香和沒藥等中藥組成。其中重用生黃芪為君,其味甘性溫,是補氣生血助氣行血之上品,意在氣旺則血行,瘀去絡通而起廢痿;當歸性甘溫,其補血和營,活血止痛,養(yǎng)血活血而不傷血,為臣藥。川芎為“血中氣藥”,與當歸相合,一氣一血,活血止痛而不傷氣,相得益彰。忍冬藤、雞血藤同為藤藥,按中醫(yī)取象比類說法,可通行十二脈[11];制乳香、制沒藥相兼為用,可“破癥結宿血,消腫毒”(《日華子本草》),七藥并用,氣旺血行,瘀祛絡通,諸癥可除。
VPT 是評估大的感覺神經(jīng)纖維(Aα 和Aβ)功能的一種定量感覺檢查方法,具有無創(chuàng)、無痛、敏感性高、患者從性好、應用廣泛等特點[12]。本研究通過3 個月觀察發(fā)現(xiàn):與治療前相比,治療組雙足大腳趾前端及雙足背VPT 值有改善(P<0.05),表明糖足顆粒在改善周圍神經(jīng)病變中的粗大有髓Aα 和Aβ 神經(jīng)纖維方面有作用。
CPT 是目前唯一一種可全面評價感覺神經(jīng)纖維功能的非侵襲性及操作簡單的新的電生理檢測方法。主要通過2 000、250、5Hz 三種不同頻率的電流刺激分別檢測Aβ、Aδ 及C 類神經(jīng)纖維功能,在評價小纖維早期損害所具備的獨特優(yōu)勢[12]。本研究顯示,與治療前相比,治療組治療后CPT 感覺異常數(shù)減少(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糖足顆??梢欢ǔ潭刃迯蛽p傷粗有髓、細有髓、無髓鞘神經(jīng)營養(yǎng)狀態(tài),加快神經(jīng)傳導速度。
ABI 及TBI 是反映周圍血管病變嚴重程度和下肢血循環(huán)情況的無創(chuàng)檢查指標,具有較高敏感性和特異性。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治療組的ABI 和TBI 值高于治療前(P<0.05)。表明糖足顆粒對改善糖尿病高危足患者下肢血管病變上有顯著作用。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糖尿病足的形成與血液流變學改變關系密切。糖尿病足患者的血液具有很高的粘稠度,往往會使各動脈管腔形成狹窄,患者血管通暢受阻,最終組織器官得不到血液營養(yǎng),繼而演變?yōu)樯窠?jīng)、血管病變等。本研究證實,糖足顆粒外用治療3 個療程后,患者的全血黏度(1/5/30/200)、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血漿纖維蛋白原等指標明顯低于治療前水平(P<0.05),提示糖足顆??赡芡ㄟ^解除細胞間聚集,提高紅細胞攜氧和變形能力,降低全血粘稠度,而減輕體內瘀血情況。
綜上,糖足顆粒對VPT、CPT、ABI、TBI、血液流變學等實驗室指標起到積極作用,可通過降低血流變、增加血液供應,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神經(jīng)病變修復而使糖尿病高危足病情得到改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無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對糖尿病高危足(氣虛血瘀證)的臨床診治有著積極意義,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