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哲
(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三附屬醫(yī)院普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0)
直腸癌為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發(fā)病多與環(huán)境污染、飲食習慣、遺傳因素有關[1]。直腸癌患者發(fā)病后主要伴有腹痛、肛門墜脹、便意頻繁等癥狀,若未及時治療可導致腫瘤通過血行轉(zhuǎn)移至肝臟、骨等部位,嚴重影響患者預后。目前,根治性切除術為臨床治療直腸癌的首選方案,可切除腫瘤腸段及周邊已被浸潤的系膜組織,從而降低腫瘤的復發(fā)率[2-3]。但由于直腸解剖位置較低,根治術可直接破壞直腸表面滋養(yǎng)的血管,導致吻合口血供不良并誘發(fā)吻合口瘺(Anastomotic leak,AL),容易引起全身性嚴重感染,故及時明確直腸癌患者術后伴發(fā)AL 的相關因素,并予以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尤為重要[4]。鑒于此,本研究著重分析直腸癌患者根治術后伴發(fā)AL 的影響因素,旨在為干預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核本研究方案,選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我院124 例行根治術治療的直腸癌患者。124 例患者中男71 例,女53 例;年齡41~63 歲,平均年齡(45.16±1.73)歲;分型:隆起型36 例,潰瘍型58 例,浸潤型30 例;腫瘤分化:高分化24 例,中分化71 例,低分化29 例。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4]中關于直腸癌的診斷標準,且經(jīng)病理活檢確診;②術前未接受化療、放療;③均接受根治術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合并急性腸梗阻;③精神系統(tǒng)疾病。
1.3 方法
1.3.1 術后伴發(fā)AL 判定:在直腸癌患者根治術后隨訪6 個月,觀察AL 伴發(fā)情況;AL 的判斷標準參照《中國直腸癌手術吻合口漏診斷、預防及處理專家共識》[5]:①術后持續(xù)性發(fā)熱,體溫38~39.5℃;②肛周或腹部持續(xù)性疼痛不適感;③排便后出現(xiàn)自腹腔或骶前引流管有渾濁或糞水樣液體流出,有時混合氣體;④腹部查體有腹膜炎表現(xiàn);⑤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與中性粒細胞比率升高;⑥計算機斷層掃描(CT)發(fā)現(xiàn)腹腔游離性氣體或積液;⑦消化道造影劑從引流管流出或瘺口外漏。
1.3.2 基線資料統(tǒng)計:統(tǒng)計患者的基線資料,包括性別(男、女)、糖尿?。ㄓ?、無)、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腫瘤組織分化類型(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腫瘤下緣距肛緣距離、肛門減壓管(有、無)。其中糖尿病判定:空腹血糖超過7.0mmol·L-1或隨機血糖超過11.1mmol·L-1;ALB 水平測定:采集術前1d 清晨8:00 空腹靜脈血,3000r·min-1離心處理10min 后取血清,使用貝登BS-28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ALB 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24.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直腸癌患者術后伴發(fā)AL 的影響因素;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直腸癌患者術后AL 伴發(fā)情況:術后隨訪6 個月,124 例直腸癌患者中伴發(fā)AL 13 例,發(fā)生率為10.48%。
2.2 直腸癌患者術后伴發(fā)AL 的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直腸癌患者術后伴發(fā)AL 不受性別、腫瘤組織分化類型、肛門減壓管的影響(P>0.05),但可能受糖尿病、ALB 水平、腫瘤下緣距肛緣距離的影響(P<0.05),詳見表1。
表1 直腸癌患者術后伴發(fā)AL 的單因素分析 [n(%)]
2.3 直腸癌患者術后伴發(fā)AL 的Logistic 回歸分析:糖尿病、ALB 水平、腫瘤下緣距肛緣距離均是直腸癌患者術后伴發(fā)AL 的影響因素(OR>1,P<0.05),詳見表2。
表2 直腸癌患者術后伴發(fā)AL 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當前,外科手術為臨床治療直腸癌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吻合口并發(fā)癥為消化道切除重建后的常見問題,通常包括AL、出血、狹窄等。有研究表明,AL的發(fā)生不僅可以提高直腸癌患者二次手術率、增加住院費用,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腫瘤的局部復發(fā)與遠期生存率[6]。因此,積極探討直腸癌根治切除術后發(fā)生AL 的影響因素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對減輕患者痛楚、改善其預后可能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隨訪6 個月,124 例直腸癌患者伴發(fā)AL 13 例,發(fā)生率為10.48%,經(jīng)單因素與Logistic 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合并糖尿病、ALB 水平低、腫瘤下緣距肛緣距離短均是直腸癌患者術后伴發(fā)AL 的影響因素。分析上述因素:①糖尿?。禾悄虿儆谝环N全身代謝障礙性疾病,與直腸癌術后AL 的發(fā)生息息相關;合并糖尿病的直腸癌患者組織代謝相對紊亂,蛋白合成率較低,進而導致細小動脈硬化,從而造成吻合口處血液供給不足,并增加AL 發(fā)生的風險。因此,術前應篩選糖尿病患者并通過飲食、藥物等方式控制圍術期血糖水平;②ALB 水平:ALB 是反映機體營養(yǎng)狀況與機體代謝的有效指標,其水平的降低可直接表示機體的體能與免疫能力下降,組織合成代謝水平較低,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要遠高于一般患者;此外,ALB 不僅是細胞生長的必要營養(yǎng)物質(zhì),還是維持機體滲透壓的重要參與者,對促進組織自我修復亦具有重要意義。術前ALB 水平較低的患者在術后更易出現(xiàn)局部水腫,導致組織愈合能力較差,同時抵抗力下降易誘發(fā)感染,進一步提高AL 的發(fā)生率[7];③腫瘤下緣距肛緣距離:直腸位于盆腔后壁,解剖位置較低,直腸下段供血不足,且下段的空間狹窄,手術操作難度更大,故術后AL 發(fā)生風險也越大;而低位直腸癌行根治術需要完整切除遠端直系腸膜,導致吻合口缺乏支撐作用,吻合口長期處于張力狀態(tài),加之直腸殘端周圍系膜的切除嚴重破壞吻合口表面的滋養(yǎng)層,導致周邊組織供血較差,進一步增加AL的發(fā)生風險[8]。因此,醫(yī)師應在術中細心操作,檢查吻合組織是否完整;對于吻合口張力較大的患者可向上游離脾曲結腸以降低張力,這對于降低術后AL 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合并糖尿病、ALB 水平低、腫瘤下緣距肛緣距離短均為直腸癌患者根治術后伴發(fā)AL 的影響因素,故可據(jù)此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以降低AL 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