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玉坤
如果你不想做,你會找一個借口;如果你想做,你會找一個方法
盧秉恒上大學時是學霸,畢業(yè)后,卻被分配到工廠里做了一名車工。他沒有挑肥揀瘦,從模具加工的零基礎開始,利用五年時間,逐漸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一個技術過硬、能力超強,能獨立加工內(nèi)外溝槽、外圓錐面等高精確度部件的車工。他還被評定為技術員,被派去負責新入職的一百多個新工人的上崗培訓工作。
面對近一半不識字的新員工,盧秉恒按照文化程度高低將他們分成幾組,手把手教他們操作,傾其所有傳授平生所學。在培訓這些職工的過程中,盧秉恒的基礎理論也得到進一步鞏固,并學到了很多基礎制造工藝糾錯的方法。在完成碩士論文、博士就讀時,這段非同尋常的經(jīng)歷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到國外學習交流期間,盧秉恒被3D打印的新奇吸引了,回國后他立即將研究方向轉(zhuǎn)向這個新興領域。然而,引進這種3D打印機,不僅價格昂貴,而且還面臨著技術封鎖等難題。盧秉恒咬定青山不放松,下決心攻克這項技術。沒有參考書籍,盧秉恒就一點一點在實踐中探索、積累;買不起零部件和原材料,他就發(fā)揮車工技術的特長,找來材料親自動手加工,最終制造出了原型機,讓3D打印這項技術在我國生根發(fā)芽。他也因此成為我國增材制造技術的奠基人、“中國3D打印之父”,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多年后,在談到從工人到工程院院士這段漫長的歷程時,盧秉恒感慨地說:“人生的每一步都很寶貴,干什么工作都是在為成功打基礎,只要用心鉆研,把每一件事做好,把技術學到手,最終,那些吃過的苦頭、學到的知識都會成為人生大廈的一磚一瓦。如果干什么都挑肥揀瘦,浮光掠影,最終可能會兩手空空,無功而返?!?/p>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