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曙 章明 羊青園
20世紀初上海市政府提出打造“還江于民、還景于民、還岸于民”的新時代濱江公共空間,浦江兩岸承載著時代記憶的廢舊工廠便迎來一場從“工業(yè)銹帶”向“生活秀帶”轉變的機遇。從丹東路至渭南南路,全長近1km的區(qū)段里,以楊樹浦港為核心聚集了眾多工廠,其中上海化工廠占地最大,也最為顯著。上?;S前身為1924年日商開辦的明華糖廠,由日本岡野建筑事務所設計,于1930年全面建成投產;在20世紀80年代由于擴大生產規(guī)模,原精糖倉儲庫房被從2層加建至4層;2010年停工停產后,大部分廠房被拆除,僅原精糖倉儲庫房被保留了下來——即現(xiàn)存的楊樹浦路1578號廠房。
初見明華糖廠,便可清晰地感知到它是歷經多次“縫補”后的產物:上下各異的形制,西南側墻面上新舊不一、大小參差的門和窗洞,東北側內墻拆除后極富特色的斷面。步入室內,夕陽余暉透過參差的窗洞在地面上散落成大小不一的光斑,微風推著小圓洞內的通風扇緩緩轉動,投射出室內為數不多的動態(tài)光影——那一瞬間仿佛進入了時空的洪流,在轉動的指針中親眼見證這百年層疊的記憶。此時,這座安靜的建筑仿佛是一顆被層層包裹的珍珠,靜待我們幫其剝離在時光中堆疊的外殼,展示出它沉淀在歷史中最初的模樣。
面對工業(yè)歷史遺存的城市更新項目,我們始終將其視作是多個歷史進程的累積,而非僅是某個時間點的產物。從不同的時空線索去分析和回溯可以更好地容納過去,并把過去轉向未來[1]。我們之前設計完成的綠之丘和灰倉藝術空間也是這種觀念的呈現(xiàn)。
由原煙草機修倉庫改造而成的綠之丘,通過拆除圍護墻體并削切部分原建筑的體量,構建了層層跌落的景觀平臺和立面綠色索網爬藤;置入離散金屬小屋和完全公共的漫游路徑,讓原本孤立封閉的倉儲建筑轉變?yōu)橐蛔_放共享的城市立體園林[2]。
由原楊樹浦發(fā)電廠干灰儲煤灰罐改造而成的灰倉藝術空間采用有限介入的“輕”處理方式,在原混凝土密柱的基座上增設兩層鋼結構的景觀平臺,并把封閉的倉體圍護結構置換成片狀金屬格柵幕墻,形成朦朧界面,然后置入一組公共漫游路徑,從底部的混凝土框架一直盤繞至灰倉頂部??臻g的封閉與開放、形體的分離與統(tǒng)一、材料的厚重與輕盈讓過去與當下交疊在一起,相互融合滲透,一同面向未來。
1 鳥瞰
2 北立面
最初,透明性作為一種藝術特質從現(xiàn)代繪畫中被抽取出來,并逐漸演化為一種獨特的建筑形式觀點[3]??屏帧ち_和斯拉茨基率先將透明性從物理透明性拓展為現(xiàn)象透明性并引入建筑的分析之中,并由此發(fā)展出了一套關于形式本身的解讀語言,而且這種深度閱讀和多重閱讀的可能性也使得觀者的觀察與作品的呈現(xiàn)成為一種動態(tài)的關聯(lián)過程[4]。同時,觀者在解讀的過程中會體驗到作品中“含蓄的激情”。近百年來的多次修補改造,使明華糖廠厚重的墻體內封存著不同的歷史片段,通過抽絲剝繭使其時空的交疊過程變得透明可讀,并形成與空間體驗者之間的互動,是此次設計中重點梳理的部分。
通過比對歷史圖紙,現(xiàn)狀的三、四層為1979年后加建的部分,一方面無產證、形制混亂歷史價值不高、存在結構安全隱患,另一方面距離濱水碼頭僅30m,如此高大的體量也顯得比較壓抑,因此我們采用保護性拆除的方式將建筑恢復成2層的狀態(tài)。查閱原明華糖廠歷史圖紙可知,現(xiàn)存底部的2層建筑體量僅為原明華糖廠倉庫的1/4,從現(xiàn)場遺留的梁板拆除痕跡也可以進一步佐證這樣的歷史進程。
3 歷史變遷分析圖
4 生成分析圖
現(xiàn)存?zhèn)}庫位于原廠房的西南角,建筑東側與北側界面作為原廠房的內隔墻,在封閉多年后第一次接觸到室外空氣。它們仿佛是建筑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的“呼吸氣口”,迫不及待地吸納著自黃浦江畔迎面而來的混雜著青草香的和風。建筑南側與西側的界面仍保留原有的外墻形制,墻上形態(tài)各異、大小不一的窗洞展示著時空疊合的痕跡。原建筑圖紙中二層為鋼柱和加腋型鋼組合桁架,現(xiàn)在被厚厚的混凝土和涂料偽裝成了混凝土柱,建構關系非常混沌。于是,在對鋼柱進行包裹拆除、表層除銹、肌理修復后,一榀榀桁架和結構加腋構件逆著光優(yōu)雅地挺立排列著,曾經的用材特征和建造邏輯在時間的沉淀下煥發(fā)出獨特的光彩。
通過嚴謹的考證和認真細致的現(xiàn)場工作,我們終于將所有最具歷史價值的部分鋪陳于當下,延續(xù)著它書寫的百年故事,以清晰而透明的姿態(tài)塑造老建筑的時空厚度。
歷史時光的發(fā)掘與保存仿佛擦亮一顆塵封多年的珍珠,為了使其繼續(xù)閃耀光芒,我們需在留存其記憶的同時書寫“新”的故事,將過去轉向未來。
建筑西側與南側的界面采用“修舊如舊”的方式,在保留20世紀30年代原有倉庫鋼筋混凝土厚實墻體形制的同時,還精心修復了極具歷史特征的南側門窗木框和西側排風扇。建筑的東側與北側采用“補新以新”的方式,以純凈、超白、高透的中空玻璃填補東側斷面的空白,形成新的圍護邊界,厚重粗糲的混凝土肌理與表面平整、細膩、通透的玻璃形成鮮明的對比。北側界面在原隔墻拆除后形成懸挑灰空間,落地玻璃窗輕盈低調地藏于后方,將獨特的空間斷面顯現(xiàn)出來。為強化其特征,我們在原有內部樓梯的位置采用了輕盈朦朧的懸索樓梯,一路延伸至屋頂架設的“漂浮”人行廊道,從而形成公共開放的絕佳望江平臺。
新建屋面采用緞面陽極氧化鋁,同原有建筑墻頂脫離,浮于結構加固后的原有屋面頂板之上,采光井道結合原有屋面通風井設置,改善了底層采光,形成新舊對比、充滿張力的建筑形態(tài)。這仿佛一種“幽靈”般的時空展現(xiàn)——不是單一的歷史回溯,而是很多年代之間“舊”與“新”的對話。立于安浦路一側望去,“新”屋面在陽光下折射出星星點點的光芒,靜靜地“懸浮”在歷史的厚度之上;微風穿過細密的懸索,仿佛能聽到輕盈的樂符蕩漾在空氣中,和著老建筑的淺吟低唱。我們更新植入的構件與體量,以低調而透明的姿態(tài)延續(xù)著歷史的筆觸,書寫當下與未來的故事。
楊浦濱江作為上海的濱水工業(yè)區(qū),擁有大量占地面積大且圍墻封閉的工廠,這使得居住在楊樹浦路北側的居民有著“臨江不見江”的生活體驗。如今隨著廠區(qū)的搬遷和改造,楊浦濱江公共空間逐步向城市居民開放,如何將歷史建筑打開后的濱水空間以及城市環(huán)境重新連接并形成對話關系,也成為了本次設計的關鍵。
5 東立面弧形擋土墻與草坡地形銜接
6 南立面保留原有外墻形制
7 軸測圖
8 一層平面圖
9 內部柱腳加腋、輕鋼桁架
10 一層空間
11 二層空間
12 柱子節(jié)點大樣圖
13 立面圖
在明華糖廠所在的場地區(qū)域,原有防汛墻橫亙在碼頭和后方廠區(qū)之間,以高大厚實的姿態(tài)強硬地阻隔了城市空間通往濱水的銜接路徑。為將濱水空間完全開放給城市居民,我們后撤二級防汛墻的位置,并將其藏匿在連續(xù)的草坡之中。建筑東側界面的一層標高較低,我們對應原有的柱網模數設置弧形擋土墻與草坡銜接,形成地景,重塑室內外空間積極相容的姿態(tài)。而作為“呼吸氣口”的東側二層與北側界面均設置落地玻璃窗,在充分展現(xiàn)原有建筑內部柱腳加腋、輕鋼桁架等特征構件的同時,通過透明的界面將建筑與周邊環(huán)境融合為一體。與此同時,置入一組公共漫游步道連通至開放的屋頂觀景平臺,我們倚欄而立沐浴著傾瀉而下的陽光,眺望著波光粼粼的江面,聆聽著喃喃自語的建筑,看著重獲新生的它以一種流暢而透明的新姿態(tài),靜靜地躺在濱水與城市空間的縫隙中。
明華糖廠作為未列入名單的歷史建筑,我們在對其進行再生性改造的同時,將具有文化、藝術、技術意義的歷史信息進行了保留和修復,使得各階段的時空記憶與當下日常生活的情景融合滲透,以一種歷史透明性的方式同“讀者”一起互動觸發(fā)、深度閱讀。
14 整體鳥瞰
15 建筑外觀
16 改造前東立面
17 改造前二層室內
18,19 使用現(xiàn)狀
圖片來源
1,2,5-7,10 章魚見筑攝影
11,13-15 章魚見筑攝影
3,4,8,9,12,16-19 原作設計工作室提供
項目信息
業(yè)主: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fā)有限公司
建設地點:上海市楊浦區(qū)楊樹浦路1578號
建筑設計: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原作設計工作室
主創(chuàng)建筑師:章明、張姿、秦曙
設計團隊:李雪峰、羊青園、余點(實習)、朱承哲(實習)(建筑);張準、王瑞、王金花(結構);郭長昭、李菡茜、沈冰春、方濤(設備)
建成時間:2019.12
總建筑面積:1 400m2
攝影:章魚見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