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明靜,陳雁南,李飛燕,張峰,路攀,楊立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婦產科,鄭州 450000
子宮內膜癌作為現(xiàn)代女性常見且高發(fā)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主要發(fā)生于子宮內膜上皮組織,多見于圍絕經期及絕經后女性,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現(xiàn)已居女性生殖系統(tǒng)高發(fā)惡性腫瘤的第二位。目前,子宮內膜癌早期診斷準確率相對較高,患者均獲得較長的生存期。但有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癌患者若有相關家族史,其發(fā)生風險將大大增加,且以林奇綜合征相關子宮內膜癌為主。林奇綜合征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綜合征,具有孟德爾常染色體不完全顯性遺傳特點,此類腫瘤易感性是由DNA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胚系突變造成的,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女性林奇綜合征后子宮內膜癌發(fā)生率為20%~60%。目前,子宮內膜癌發(fā)生平均年齡約為60歲,但患有林奇綜合征女性的發(fā)病年齡則提前到49歲,故臨床對林奇綜合征相關子宮內膜癌診斷、預防關注度日益提升,但其在國內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僅有少部分醫(yī)療機構和檢測中心已開展此項檢測,但檢測結果尚未得到婦產科醫(yī)師足夠重視。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子宮內膜癌發(fā)生可能與MMR基因突變有關,但現(xiàn)有研究尚未證明此觀點,且多數(shù)研究數(shù)據(jù)仍來自歐美國家,流行病學、遺傳學改變、臨床病理組織學特征是否適合中國國民,仍有待考證?;诖?,本文對MMR蛋白表達與子宮內膜癌患者臨床特征及預后的關系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收治的子宮內膜癌患者。納入標準:參照《2011年NCCN子宮內膜癌臨床實踐指南》,經術后組織病理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癌;接受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初次手術;內膜標本組織均為甲醛溶液固定石蠟包埋組織;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等;合并血液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可能影響免疫組化結果的疾??;隨訪失訪患者;有放療、化療、生物免疫治療史;接受過激素替代治療。根據(jù)納入與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82例子宮內膜癌患者,并收集82例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的石蠟包埋子宮內膜組織。
使用免疫組化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連結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法檢測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石蠟包埋子宮內膜癌組織中的MMR 蛋白,包括 MLH1、PMS2、MSH2、MSH6,具體檢查方式如下:取石蠟包埋組織4 μm切片經蘇木素-伊紅(hematoxylin and eosi,HE)染色→二甲苯脫蠟→梯度酒精復水→修復抗原→血清封閉→一抗4℃過夜孵育(小鼠抗人MLH1單抗、兔抗人PMS-2單抗、兔抗人MSH2單抗、兔抗人MSH6單抗)→加入二抗孵育→顯色→蘇木素復染→封片,全部操作完成后對收集染色圖像,在染色相對滿意的切片中選取5個視野清晰區(qū)域進行結果判定,均以磷酸鹽緩沖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代替一抗作為空白對照。MMR蛋白表達判定:陽性為腫瘤細胞核中出現(xiàn)棕褐色、棕黃色顆粒,陰性則為細胞核中無著色;MLH1、PMS2、MSH2、MSH6四種蛋白全部為陽性表達,說明MMR蛋白正常表達,即MMR蛋白表達未缺失,MMR蛋白表達缺失為 MLH1、PMS2、MSH2、MSH6中至少有1個蛋白呈陰性表達,說明MMR蛋白表達缺失。
收集入組患者的病歷資料,逐一查核實原始記錄,并由專人統(tǒng)計年齡、腫瘤家族史、病理類型、肌層浸潤深度、組織學分級、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累及子宮下段情況、脈管內癌栓情況。
入組患者實施為期1年隨訪,截止時間為2020年5月31日,按規(guī)定填寫隨訪記錄登記表,隨訪方式主要有門診隨診、家訪隨診、電話隨診等。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檢驗;將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臨床特征行Spearman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82例子宮內膜癌患者子宮內膜癌組織中MMR蛋白表達未缺失58例(70.73%),缺失24例(29.27%),其中PMS2蛋白表達缺失2例(2.44%)、MSH6蛋白表達缺失3例(3.66%)、MLH1/PMS2蛋白同時表達缺失15例(18.29%)、MSH2/MSH6蛋白同時表達缺失4例(4.88%)。(圖1)
圖1 子宮內膜癌患者子宮內膜癌組織中MMR蛋白表達情況(SP法,×200)
不同年齡、病理類型、肌層浸潤深度、組織學分級、分化程度子宮內膜癌患者子宮內膜癌組織中MMR蛋白缺失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腫瘤家族史、淋巴結轉移情況、累及子宮下段情況、脈管內癌栓情況子宮內膜癌患者子宮內膜癌組織中MMR蛋白缺失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不同臨床特征子宮內膜癌患者子宮內膜癌組織中MMR蛋白表達情況的比較
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MMR蛋白缺失與子宮內膜癌患者腫瘤家族史、淋巴結轉移、累及子宮下段、脈管內癌栓間均呈正相關(P﹤0.05)。(表2)
表2 子宮內膜癌患者子宮內膜癌組織中MMR蛋白缺失與主要臨床特征的相關性分析
82例子宮內膜癌患者隨訪1年后,復發(fā)率為19.51%(16/82),其中MMR蛋白缺失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復發(fā)率為16.67%(4/24),未缺失患者術后復發(fā)率為20.69%(12/5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0.175,P=0.768)。
林奇綜合征也被稱為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是傳性結直腸癌較為常見的表現(xiàn)之一,多項研究結果顯示,林奇綜合征婦女子宮內膜癌發(fā)生風險相對較高,嚴重危害女性的身體健康。林奇綜合征最常見的類型為MMR蛋白缺失,近年來有研究顯示,MMR基因突變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子宮內膜發(fā)生癌變,其中MLH1、MSH2、MSH6基因突變率依次為50%~66%、24%~40%、10%~13%,但目前研究尚無定論。
MMR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染色體穩(wěn)定,當其表達出現(xiàn)缺失后極易誘發(fā)DNA突變,本研究結果顯示,子宮內膜癌患者子宮內膜癌組織中MMR蛋白表達缺失主要是MLH1/PMS2同時缺失,這與時俊宇等研究結果中存在一定差異,該研究認為MMR蛋白表達缺失主要為MLH1、MSH2缺失,這可能與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有關,本研究樣本主要為本地區(qū)人群,納入樣本量也受研究地點及時間限制,導致本研究在樣本的選擇上存在偏移;本研究單使用免疫組化法對患者進行篩查,也存在部分檢查結果假陽性的情況,進而造成研究結果與其他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隨著臨床對子宮內膜癌研究的日益增多,多項研究結果顯示,僅通過女性年齡、臨床特征等選擇性篩查手段,仍存在一定的漏診率,尤其是對伴有林奇綜合征相關性子宮內膜癌的篩查。林奇綜合征相關性子宮內膜癌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無刺激素刺激癥狀、伴或不伴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等,目前,中國子宮內膜癌患者通常難以負擔基因檢測費用,導致MMR蛋白免疫組化檢測是現(xiàn)階段林奇綜合征常見的檢查方式之一。MMR系統(tǒng)作為特異性DNA修復機制之一,主要是通過校正DNA復制期間堿基配對出現(xiàn)的替代、錯配、插入、缺失等,幫助維持基因組完整性,而林奇綜合征中MMR蛋白缺失則是由后天獲得性缺陷導致,因而在其免疫組化檢測中可獲得較為準確的檢測結果。多項研究結果顯示,子宮內膜癌多為散發(fā)病例,而林奇綜合征相關性子宮內膜癌發(fā)病年齡則早于此類患者,患者術后臨床特征表現(xiàn)出明顯的多樣性和異質性,且多數(shù)學者認為該類疾病常見于子宮體下段。秦慧芬研究將MMR蛋白表達與老年子宮內膜癌臨床特征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其缺失可能與臨床分期和淋巴結轉移有關,本研究結果究與此類似。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腫瘤家族史、淋巴結轉移情況、累及子宮下段情況、脈管內癌栓情況子宮內膜癌患者子宮內膜癌組織中MMR蛋白缺失間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且蛋白缺失與上述臨床特征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1年后,82例子宮內膜癌患者復發(fā)率為19.51%,其中MMR蛋白缺失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復發(fā)率為16.67%,未缺失患者術后復發(fā)率為20.69%,無明顯差異,表明子宮內膜癌患者子宮內膜癌組織中MMR蛋白缺失對患者術后復發(fā)影響相對較小。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癌患者子宮內膜癌組織中MMR蛋白缺失與其部分臨床特征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對術后復發(fā)的影響較小,可通過其與臨床特征間的關系為疾病早期篩查、診斷提供更多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