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華,毛智
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1放射診斷科,2重癥醫(yī)學科,北京 100853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重視,同時醫(yī)療條件的改善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們及時就醫(yī),最常見的放射檢查包括普通X線和CT檢查,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放射檢查具有一定的放射劑量,長期、大量的放射線暴露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特別是增加了處于快速發(fā)育期的兒童的惡性腫瘤發(fā)生風險,包括白血病及其他實體瘤,因此,了解放射線的損傷對合理選擇檢查方法有重要意義。每年世界范圍內各種來源的電離輻射平均劑量約為3 mSv,其中醫(yī)源性電離輻射約每年0.6 mSv,其中包括放射檢查、核醫(yī)學檢查與治療等,特別是CT檢查。
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指南采用線性非閾值模型評價X線和CT檢查的輻射風險,即輻射風險隨著劑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大的劑量并無閾值。1950年以前由于防護條件比較差,長期放射暴露使放射人員的白血病死亡風險明顯增加,且與工作年限呈明顯正相關,乳腺癌、皮膚癌的風險也有所增加,但對其他惡性腫瘤發(fā)生風險的影響不明顯,特別是在放射防護條件改善之后。2007年,對來自15個國家、154個中心、共407 391名工作者(放射暴露時間至少1年)的分析表明,低劑量輻射可明顯影響惡性腫瘤的發(fā)生風險,但此時尚不清楚不同放射暴露劑量,特別是醫(yī)源性放射暴露對惡性腫瘤發(fā)生風險的影響,同期多項研究對X線和CT檢查造成的放射暴露與惡性腫瘤的發(fā)生風險進行了深入分析。X線導致的75歲以下英國居民累積惡性腫瘤的發(fā)生風險為0.6%,其中以膀胱癌、結腸癌、白血病最為常見;X線導致的累積惡性腫瘤發(fā)生風險在另外13個發(fā)達國家中為0.6%~1.8%;而日本作為年累積X線暴露率最高的國家,其累積惡性腫瘤發(fā)生風險超過3.0%。若45歲接受1次全身CT檢查,則終生歸因于惡性腫瘤死亡的風險約為0.08%,若每年接受1次全身CT檢查直至75歲(共檢查30次),則終生歸因于惡性腫瘤的死亡風險約為1.9%;若女性從50歲開始每年接受1次肺部CT檢查直至75歲,則與CT放射暴露相關的肺癌風險為0.85%;若美國一半的吸煙者從50歲開始每年接受1次肺部CT檢查直至75歲,則肺癌風險增加1.8%。
青少年時期接受CT檢查,2年內白血病和5年后腦部腫瘤發(fā)生率與CT劑量明顯相關。對680 211例接受CT檢查的兒童平均9.5年的隨訪中,3150例新發(fā)惡性腫瘤,比無CT放射暴露兒童的惡性腫瘤發(fā)生風險高24%,且每增加1次CT檢查,惡性腫瘤風險就增加16%,但接受X線檢查后發(fā)生惡性腫瘤的標化風險比為 0.97(95%CI:0.75~1.23),表明非常低劑量的X線檢查可能并不增加惡性腫瘤風險,后續(xù)的進一步隨訪(截至2016年)仍然沒有顯示非常低劑量的X線檢查會增加惡性腫瘤的發(fā)生風險。
但也不必對輻射過度焦慮,臨床實踐中應綜合權衡輻射的風險與收益。20年低劑量肺CT篩查增加致命惡性腫瘤的風險為0.1%,而美國男性與女性終生肺癌風險分別為6.7%、5.9%,遠遠高于CT導致的腫瘤風險,低劑量肺CT篩查具有很高的收益風險比。因此,CT篩查前應準確評估患者病情,科學平衡患者的受益與風險。
ICRP指出,放射防護應以放射實踐的正當性、放射防護的最優(yōu)化及個人劑量限制作為核心三原則。然而在實際工作中,75%的放射專業(yè)人員和急診醫(yī)師明顯低估了CT檢查的輻射劑量,只有6%的患者在檢查前被告知CT檢查可能存在的放射危害,且很多放射醫(yī)師也不相信CT檢查中的放射暴露會增加患者終生惡性腫瘤的發(fā)生風險。由于患者明顯缺乏關于電離輻射暴露的知識,建議放射專業(yè)人員應與患者充分討論放射相關風險,并與臨床醫(yī)師溝通以提高放射損傷的相關意識。為此,英國于2018年頒布了醫(yī)源性電離輻射指導意見,要求放射專業(yè)人員應保證患者對放射檢查的益處和風險有足夠的了解。
青少年期間放射性檢查可能會增加惡性腫瘤的發(fā)生風險,臨床醫(yī)師在為患者選擇檢查項目時應認真評估風險與獲益,并與患者充分溝通。但放射性檢查與惡性腫瘤發(fā)生風險間的關系仍需進一步的研究確定,特別是前瞻性、多中心、長期的隨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