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瑞,孟盼盼,王 茜,劉國彬,高致明
(1. 河南農業(yè)大學 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2. 三門峽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河南 三門峽 472000)
黃精(Polygonatum sibiricumRed.),別名雞頭黃精、雞頭根,為百合科黃精屬多年生草本植物[1],中藥黃精的基源植物之一。黃精以根莖入藥,始載于《名醫(yī)別錄》,曰:“黃精,味甘,平,無毒。主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臟。久服輕身、延年、不饑”,此后多部本草著作均有記載,是藥食同源的中藥之一,也是民族藥[2]。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黃精性甘、味平,歸脾、肺、腎經,具有補氣養(yǎng)陰、健脾、潤肺、益腎的功效[1]。現(xiàn)代研究表明,黃精含有多糖、低聚糖、黃酮、皂苷、生物堿、揮發(fā)油等,具有降血糖、抗腫瘤、抗脂肪肝、保護心臟、保護腎臟、抗氧化等藥理作用[3-8]。近年來,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黃精的市場需求大幅增長,過度采挖導致野生黃精資源匱乏,不能滿足市場需求[9],人工種植是解決該問題的著力點。種子繁殖節(jié)約根莖資源,且繁殖系數(shù)高[10-11],種子質量決定黃精的生長發(fā)育、產量及品質。目前,整株混收黃精果實,種子質量參差不齊,不利于用標準化保障中藥質量[12]。前人對黃精種子的研究多集中在其休眠特性以及如何打破休眠,關于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質量差異的研究鮮有報道。鑒于此,研究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的生理及萌發(fā)特性,以期明確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質量及果實適宜采收期,為黃精種子種苗標準化提供科學依據(jù),為黃精良種繁育和高產高效栽培奠定基礎。
試驗在河南省洛陽市嵩縣黃精種植基地(海拔670 m,經度112.11°、緯度33.80°)進行。以栽培3 a的黃精作為材料進行試驗,該材料經河南農業(yè)大學高致明教授鑒定,為百合科黃精屬植物黃精(Polygonatum sibiricumRed.)。嵩縣位于河南省西部,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年降雨多集中在7—9 月。因受季風環(huán)流、地形、森林植被等因素影響,全年降水春季占20.5%、夏季占50.8%、秋季占23.9%、冬季占4.8%。年平均氣溫14.1 ℃,年降水量623 mm,無霜期209 d。試驗地速效氮含量66.34 mg/kg、速效磷含量18.39 mg/kg、速效鉀含量252.48 mg/kg。
選栽培3 a、長勢均勻一致、無病蟲害的黃精,現(xiàn)蕾期標記莖粗(8±1)mm的植株60株。栽培3 a的黃精有15~17 輪葉,從植株自下而上第3 輪葉開始現(xiàn)蕾,12~13 輪葉現(xiàn)蕾終止。將有花蕾的莖段按長度平均分為3部分,從上到下分別為上部、中部、下部。7 月31 日開始第1 次采收果實,每次隨機選取5 株,上、中、下3 個部位分別采收,每15 d 采收1次,共采收5 次。測定黃精果實百果質量和直徑后,搓去果肉,洗凈,吸干種子表面水分,用于其他指標的測定。
1.3.1 黃精果實及種子農藝性狀的測定 每個處理隨機選取100 顆黃精果實稱質量,重復3 次,測定百果質量。垂直于果柄和柱頭的連線用游標卡尺測量黃精果實直徑,3 次重復,每個重復隨機選取10顆果實測量后取平均值。采用百粒法[13-14]計算黃精種子千粒質量,千粒質量=百粒質量×10。
1.3.2 黃精種子能量物質的測定 可溶性蛋白含量用考馬斯亮藍法測定[15-16],可溶性糖含量用蒽酮-硫酸法測定[17],淀粉含量用蒽酮比色法測定[18],粗脂肪含量用油重法測定(索氏提取法)[19]。
1.3.3 黃精種子生理指標的測定 稱取新鮮黃精種子5 g,105 ℃下烘至恒質量。然后稱質量,重復3次,計算黃精種子含水率。含水率=(鮮質量-干質量)/鮮質量×10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使用氮藍四唑(NBT)光化還原法測定[19],過氧化物酶(POD)活性用愈創(chuàng)木酚法測定[20],過氧化氫酶(CAT)活性用紫外吸收法測定[21]。
1.3.4 黃精種子發(fā)芽參數(shù)的測定 搓去黃精果實的果肉,洗凈,隨機選取30粒種子,均勻擺放于鋪有濕潤的雙層濾紙的培養(yǎng)皿中。每個處理3 次重復,每個重復30粒種子,用培養(yǎng)皿法進行發(fā)芽試驗。將培養(yǎng)皿置于恒溫恒濕培養(yǎng)箱內,溫度(26±0.5)℃,每4 d 統(tǒng)計發(fā)芽種子數(shù)(胚根突破種皮2 mm 視為發(fā)芽)、初生根莖數(shù)(胚芽基部有明顯的膨大視為形成初生根莖)。發(fā)芽時間為60 d。其中,發(fā)芽率=發(fā)芽種子數(shù)/30×100%,發(fā)芽勢=40 d 內發(fā)芽的種子總數(shù)/30×100%,發(fā)芽指數(shù)=∑(當天發(fā)芽種子數(shù)/發(fā)芽日數(shù)),初生根莖形成率=初生根莖數(shù)/30×100%。
1.3.5 黃精種子出苗率的測定 將樣品搓去果肉洗凈后,隨機選取50粒種子,播種在穴寬5 cm、每盤50 穴的穴盤中,選用品氏基質,重復3 次。置于林下并覆蓋地膜,翌年3月下旬統(tǒng)計出苗率。出苗率=出苗數(shù)/50×100%。
主要采用Excel 2016 和SPSS 25.0 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1 不同著生部位黃精果實百果質量 由圖1可知,在不同采收時間黃精果實百果質量均表現(xiàn)為下部>中部>上部。7 月31 日,下部果實百果質量(61.60 g)顯著大于中部(57.81 g),并極顯著大于上部(43.62 g),且中部極顯著大于上部。8 月15 日亦表 現(xiàn) 為 下 部(73.38 g)>中 部(58.86 g)>上 部(47.03 g),且兩兩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8 月30日中部和上部之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且下部極顯著大于中部和上部。9 月14 日、9 月29 日中部和下部間未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但都極顯著大于上部。綜上,植株不同部位的黃精果實百果質量有差異,前期表現(xiàn)為下部>中部>上部,且不同部位間差異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后期中、下部之間無顯著差異但均顯著大于上部。
2.1.2 不同著生部位黃精果實直徑 由圖2 可知,因黃精植株上部現(xiàn)蕾、開花、結果都晚于中、下部,在黃精不同采收時間,植株不同部位的黃精果實直徑均呈現(xiàn)中部和下部之間無顯著差異,且都顯著或極顯著大于上部的趨勢,除9 月29 日外,同一部位不同采收時間果實直徑差別不大。
2.1.3 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千粒質量 由圖3可知,7 月31 日植株下部的黃精種子千粒質量(44.93 g)與中部(42.73 g)無顯著差異但極顯著大于上部(39.60 g),同時中部顯著大于上部。8 月15日植株上部的黃精種子千粒質量(44.97 g)與下部(47.00 g)存在顯著差異,而均與中部(45.70 g)無顯著差異。8月30日上、中、下3個部位的黃精種子千粒質量之間均無顯著差異。9 月14 日植株上部種子千粒質量(44.20 g)極顯著小于中部(47.97 g)和下部(51.03 g),且中部顯著小于下部。9 月29 日黃精植株上、中、下3 個部位的種子千粒質量分別為43.73、46.13、49.37 g,兩兩之間均表現(xiàn)出極顯著差異。
2.2.1 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可溶性糖含量 由圖4 可知,7 月31 日植株不同部位黃精種子可溶性糖含量為中部(28.23 mg/g)>上部(27.21 mg/g)>下部(22.26 mg/g),上部、中部之間無顯著差異,但均極顯著高于下部。8 月15 日下部(21.48 mg/g)和中部(20.19 mg/g)種子可溶性糖含量無顯著差異,但中部顯著低于上部(25.48 mg/g)。8 月30 日—9 月29 日同一采收時間內不同部位的種子之間可溶性糖含量無顯著差異。
2.2.2 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可溶性蛋白含量
由圖5 可知,7 月31 日和8 月15 日2 個采收時間不同部位之間可溶性蛋白含量無顯著差異。8月30日可溶性蛋白含量為上部(132.58 mg/g)<中部(149.61 mg/g)<下部(163.67 mg/g)。上部種子可溶性蛋白含量與中部種子差異不顯著,但顯著低于下部種子,中部與下部之間無顯著差異。9 月14 日不同部位間種子可溶性蛋白含量無顯著差異。9月29日中部(173.38 mg/g)、下部(177.22 mg/g)的種子間可溶性蛋白含量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上部(147.36 mg/g)。
2.2.3 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淀粉含量 由圖6可知,7 月31 日黃精種子淀粉含量為上部(150.27 mg/g)>中部(144.74 mg/g)>下部(118.18 mg/g),上部與中部之間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下部。8 月15 日、8 月30 日不同部位之間淀粉含量均無顯著差異。9 月14 日淀粉含量為上部(96.95 mg/g)顯著高于下部(75.16 mg/g),但中(82.22 mg/g)、下部之間無顯著差異。9 月29 日淀粉含量為上部(97.07 mg/g)顯著高于中部(87.25 mg/g)與下部(90.28 mg/g),但中、下部之間無顯著差異。
2.2.4 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粗脂肪含量 由圖7可知,7 月31 日種子粗脂肪含量為上部(9.60%)顯著低于中部(11.59%),且極顯著低于下部(13.23%),中部顯著低于下部。8 月15 日種子粗脂肪含量為上部(11.67%)顯著低于中部(12.60%)、下部(13.30%),但中、下部之間無顯著差異。8 月30日不同部位之間種子粗脂肪含量均無顯著差異。9月14 日種子粗脂肪含量亦表現(xiàn)為上部(13.50%)顯著低于中部(15.73%)、下部(16.50%),但中、下部間無顯著差異。9 月29 日不同部位之間種子粗脂肪含量均無顯著差異。
2.3.1 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含水率 由圖8 可知,7 月31 日植株不同部位種子含水率為上部(70.92%)>中部(66.99%)>下部(61.21%),相鄰部位之間存在顯著或極顯著差異,且上部、中部均極顯著高于下部。8 月15 日、8 月30 日種子含水率均為上部(47.14%、42.03%)>中部(44.88%、40.09%)>下部(43.15%、40.03%),中、下部之間無顯著差異,其均顯著或極顯著低于上部。9 月14 日種子含水率為上部(30.58%)、中部(28.36%)、下部(30.37%)之間均無顯著差異,但中、下部均低于上部。9 月29日黃精種子已經成熟,植株不同部位間種子含水率無顯著差異。
2.3.2 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SOD活性 由圖9可知,7月31日黃精種子SOD活性為中部(83.16 U/g)、下部(88.22 U/g)極顯著高于上部(56.28 U/g),中、下部之間差異不顯著。8 月15 日種子SOD 活性為下部(310.61 U/g)顯著高于中部(246.99 U/g),中部又顯著高于上部(191.94 U/g),且下部極顯著高于上部。8 月30 日、9 月14 日、9 月29 日3 個采收時間不同部位間種子SOD活性無顯著差異。
2.3.3 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POD 活性 由圖10可知,7月31日植株不同部位的黃精種子POD 活性為下部(5.42 U/g)顯著高于中部(4.38 U/g)和上部(4.05 U/g),但中、上部之間無顯著差異。8 月15 日種子POD 活性下部(5.86 U/g)和中部(5.24 U/g)均顯著高于上部(4.41 U/g),但下部與中部之間差異不顯著。8 月30 日、9 月14 日、9 月29 日3 個采收時間植株不同部位種子的POD活性無顯著差異。
2.3.4 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CAT 活性 由圖11可知,7 月31 日植株不同部位黃精種子CAT 活性為下部(440.00 U/g)極顯著高于中部(320.00 U/g)和上部(322.22 U/g),但中部和上部之間無顯著差異。8月15 日種子CAT 活性為下部(442.22 U/g)顯著高于中部(377.78 U/g)和上部(366.67 U/g),但中部和上部之間無顯著差異。8 月30 日種子CAT 活性為下部(520.00 U/g)和中部(477.78 U/g)均極顯著高于上部(362.22 U/g),但中、下部之間差異不顯著。9月14 日和9 月29 日2 個采收時間內不同部位間種子CAT活性均無顯著差異。
2.4.1 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發(fā)芽率 由圖12 可知,7 月31 日植株中部(50.00%)和下部(52.22%)的種子發(fā)芽率顯著或極顯著高于上部(37.78%),分別比上部高出12.22、14.44個百分點,且下部極顯著高于上部,但其與中部之間差異不顯著。8 月15 日種子發(fā)芽率為中部(91.11%)、下部(90.00%)極顯著高于上部(60.00%),且中、下部之間無顯著差異,但分別比上部高出31.11、30.00個百分點,該時期種子平均發(fā)芽率為80.37%。8 月30 日種子發(fā)芽率中部最高,為63.33%,顯著高于下部(48.89%),但與上部(58.89%)無顯著差異。9 月14 日種子發(fā)芽率上部(62.22%)最高,比中部(47.78%)、下部(45.56%)分別高14.44、16.66 個百分點,均達到顯著水平。9 月29日植株不同部位之間種子發(fā)芽率均無顯著差異。
2.4.2 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發(fā)芽勢 由圖13 可知,8 月15 日 黃 精 植 株 中 部(77.78%)、下 部(80.00%)種子發(fā)芽勢極顯著高于上部(36.67%),中部、下部分別比上部高出41.11、43.33個百分點。其他采收時間不同部位間種子發(fā)芽勢均無顯著差異。發(fā)芽勢可以反映出種子發(fā)芽的齊性,說明黃精種子在8月中旬發(fā)芽齊性最高。
2.4.3 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發(fā)芽指數(shù) 黃精植株不同部位的種子發(fā)芽指數(shù)趨勢與發(fā)芽勢相似。由圖14 可知,只有8 月15 日存在極顯著差異。其中,中部(4.90)和下部(4.47)種子發(fā)芽指數(shù)差異不顯著,但均極顯著高于上部(2.23),分別比上部高2.67、2.24。
2.4.4 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初生根莖形成率
黃精種子發(fā)芽后,在胚芽基部會形成1 個初生根莖,種子中的營養(yǎng)物質將通過吸器(初生根莖與胚乳連接部分)被運輸?shù)匠跎o中為出苗做準備。由圖15可知,7 月31日不同部位的種子發(fā)芽60 d后初生根莖形成率為下部(43.11%)>中部(41.11%)>上部(31.11%),但無顯著差異。8 月15 日初生根莖形成率為下部(87.78%)>中部(82.22%)>上部(45.56%),下部、中部分別比上部高42.22、36.66 個百分點,且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但中、下部之間無顯著差異。8 月30日和9 月14日2 個采收時間種子初生根莖形成率不同部位之間均無顯著差異,9月29 日上部與中部、下部之間初生根莖形成率未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但中、下部之間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以上說明,8 月15 日采收的種子初生根莖形成率較高,而初生根莖經過春化作用即可出苗。因此,8月15日采收的種子立即播種翌年出苗的潛力最大。
由圖16 知,7 月31 日和8 月15 日各部位黃精種子出苗率大小順序為上部<中部<下部。其中,8 月15 日黃精種子出苗率最高,分別為57.00%、64.00%、67.67%,上部顯著低于中部,且極顯著低于下部。8月30 日、9 月14 日種子出苗率為上部>中部和下部,中、下部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低于上部。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著生部位黃精種子的發(fā)育進程存在差異,同一時間采收,植株中、下部百果質量、果實直徑、種子千粒質量較大。上部種子含水率高于中、下部種子,9 月14 日后差異不顯著。8月30 日之后,不同部位種子可溶性糖含量差異不顯著;中、下部種子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上部;不同部位種子淀粉含量有所降低;不同部位種子SOD 活性、POD 活性差異不顯著;下部種子CAT 活性高于中、上部。除8 月30 日之外,其余時期粗脂肪含量均為下部>中部>上部。8 月15 日采收植株中、下部的種子,發(fā)芽率、發(fā)芽勢、發(fā)芽指數(shù)、初生根莖形成率、出苗率均高于上部。因此,黃精果實宜在8月中旬進行采收。其中,中、下部種子的成熟度高于上部,質量優(yōu)于上部。本研究從不同著生部位的黃精種子的生理及萌發(fā)特性入手,闡明其中差異,明確黃精果實的適宜采收期,優(yōu)先采收高質量種子,與用標準化保證中藥質量的理念相契合,為黃精高產高效栽培打下基礎。
由于黃精植株無分枝,萌芽后從基部開始向上逐漸展葉、現(xiàn)蕾、開花、結果,這與多花黃精相似[22],不同部位的葉片光合速率也存在差異[23],因此,在發(fā)育時間和營養(yǎng)物質的供應上存在差異。8 月15 日采收的黃精種子平均發(fā)芽率為80.37%,而此時中、下部黃精種子的發(fā)芽率分別達到91.11%、90.00%。由于上部種子發(fā)芽率(60.00%)低,使種子平均發(fā)芽率較低,若此時只采收中、下部種子可顯著提高種子發(fā)芽率,翌年出苗率也將明顯增高。而且中、下部的百果質量、果實直徑和千粒質量均大于上部,種子質量較好,為發(fā)芽和出苗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藥用植物中,植株不同部位的種子質量存在差異的情況較為常見。如獨活和柴胡都是上部種子千粒質量大、發(fā)芽率高,中部次之,最后是下部[12,24];川白芷側頂部的種子千粒質量大、活力指數(shù)高、早薹率低,川白芷留種以側頂種子為佳[25]。陳琪等[26]對川澤瀉不同部位的種子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主花莖第3 輪及以上的種子質量高于其他部位,建議及時摘除主花莖第1 輪短枝和第2 輪花序以保證種子質量。陳琪等[26]的研究結果與黃精不同部位種子生理與萌發(fā)特性的差異形成原因相似,生產上亦可參考類似栽培措施來調節(jié)黃精植株生長,消除不同部位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