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蔡佳麾
(1 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眼科 佛山 528318;2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龍江醫(yī)院眼科 佛山 528318)
超聲乳化術是白內障手術常用的術式之一,具有手術時間短、微創(chuàng)等多種優(yōu)點[1]。而理想的手術切口方式不僅能夠改善患者視力,還可維持患者角膜內皮細胞密度,預防患者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2]。透明角膜切口與鞏膜隧道切口均是超聲乳化術常用的手術切口,但目前關于以上兩種切口方式在白內障患者中的具體應用效果尚無統(tǒng)一定論。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切口在白內障患者超聲乳化手術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 年1 月~2021 年3 月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聲乳化術治療的197 例白內障患者臨床資料,將其納入A 組;另收集醫(yī)院同期采用鞏膜隧道切口超聲乳化術治療的197 例白內障患者臨床資料,將其納入B 組。納入標準:(1)符合《眼科學》[3]中白內障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完整;(3)既往無眼部手術史。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眼部疾??;(2)合并肝腎系統(tǒng)疾?。唬?)合并凝血功能異常。A 組男95 例,女102 例;年齡48~76 歲,平均(58.94±2.38)歲;左眼84 例,右眼74 例,雙眼39 例。B 組男101 例,女96例;年齡49~77 歲,平均(58.32±4.41)歲;左眼81例,右眼76 例,雙眼40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術前3 d 給予所有患者鹽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國藥準字H20103347)滴患眼,4 次/d;術前1 h 給予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國藥準字H20055546)散瞳,術前10 min 給予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國藥準字H21023202)1~4 滴,進行眼部麻醉。兩組患者手術均由同一位醫(yī)師完成。
1.2.1 A 組 行透明角膜切口超聲乳化術:于角膜緣透明角膜作3 mm 水平切口,深度為角膜厚度一半,采用3 mm 穿刺刀刺入前房,于2~3 點方位角膜緣,采用15°側切口刀作輔助切口。超聲乳化術聯(lián)合植入人工晶體:于前房注入黏彈劑,用撕囊鑷進行連續(xù)環(huán)形撕囊,撕囊口直徑為6 mm,采用超聲乳化儀(天津邁達醫(y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MD-480A)吸除核及皮質(設置參數(shù):流速28 ml/min,負壓280 mm Hg,瓶高76 cm,最大能量30%),在囊袋內注入黏彈劑,置入人工晶體,調整晶體位置,吸凈殘余皮質和黏彈劑,觀察主切口和側切口,檢測前房深度及眼壓,確保無角膜切口漏、后囊破裂,最后用眼貼包扎患眼。術后進行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術后跟蹤隨訪3 個月。
1.2.2 B 組 行鞏膜隧道切口超聲乳化術:于角膜緣正上方2 mm 位置作水平切口,弦長度為3 mm,厚度為鞏膜一半,采用鞏膜隧道刀分離至透明膠膜內1 mm,然后改用3 mm 穿刺刀刺入前房,使內切口形成有自閉功能的瓣膜狀,于2~3 點方向角膜處,采用15°側切口刀作輔助切口。然后行超聲乳化術聯(lián)合植入人工晶體,手術方法同A 組。術后跟蹤隨訪3 個月。
1.3 觀察指標(1)角膜內皮細胞密度:分別于術前、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及術后3 個月時,采用非接觸式角膜內皮鏡(浙江維真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WZ-981)檢測兩組患者角膜內皮細胞密度。(2)視力水平:在不散瞳的常規(guī)狀態(tài)下,采用標準對數(shù)視力表測量術前、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及術后3 個月時兩組患者視力水平,測量結果以最小分辨角對數(shù)(LogMAR)視力納入統(tǒng)計,測量結果值越小,患者視力水平越好。(3)并發(fā)癥:記錄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角膜水腫、切口感染、角膜損傷、淚膜破裂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全部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 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單指標多時點比較采用重復度量方差分析檢驗,組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角膜內皮細胞密度比較 兩組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的角膜內皮細胞密度均較術前降低,且A 組低于B 組,組間、時點、組間時點交互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角膜內皮細胞密度比較(×103/mm2,)
表1 兩組角膜內皮細胞密度比較(×103/mm2,)
2.2 兩組視力水平比較 兩組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的LogMAR 值均較術前降低,但A組高于B 組,組間、時點、組間時點交互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視力水平比較()
表2 兩組視力水平比較()
2.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A 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B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白內障患者常伴斜視、近視等并發(fā)癥,且隨疾病進展,會誘發(fā)失明,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影響[4]。目前,超聲乳化術是治療白內障的首選方案,可將白內障擊打成乳糜狀細小微粒,再利用抽吸系統(tǒng),將擊碎的碎片吸出眼外,最后植入人工晶體,以達到促進患者視力恢復的作用[5]。透明角膜切口與鞏膜隧道切口均是超聲乳化術中的常用切口,但目前針對這兩種切口方式在白內障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仍需進一步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時,A 組角膜內皮細胞密度低于B 組,LogMAR 高于B 組,說明與透明角膜切口比較,鞏膜隧道切口更利于維持白內障患者角膜內皮細胞密度,促進患者視力功能恢復。分析原因在于,角膜內皮細胞是維持角膜透明度的關鍵要素,而鞏膜隧道切口遠離角膜緣,對角膜形態(tài)影響較小,可減少對患者角膜內皮細胞的損傷,有利于維持患者角膜透明度,便于患者術后視力功能恢復[6]。而透明角膜切口需切斷部分角膜的神經纖維,導致角膜內皮細胞受到損傷,角膜透明度下降,進而影響患者術后視力功能恢復[7]。因此,與透明角膜切口相比,鞏膜隧道切口可維持白內障患者角膜內皮細胞密度,促進患者視力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A 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B組,說明與鞏膜隧道切口相比,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內障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高。分析原因在于,透明角膜切口術中切斷部分神經纖維,會影響神經沖動傳遞,使患者淚液分泌量減少,致使角膜脂質層與黏液層過早接觸,淚膜發(fā)生破裂[8]。同時,透明膠膜切口會損傷患者角膜內皮細胞,會進一步增加患者術后切口感染、角膜損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9]。而鞏膜隧道切口遠離角膜層,不易損傷角膜神經、角膜內皮細胞等部位,因此與透明角膜切口相比,采用鞏膜隧道切口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10]。
綜上所述,與透明角膜切口相比,鞏膜隧道切口超聲乳化術可維持白內障患者角膜內皮細胞密度,促進患者視力恢復,并可預防患者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