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唱歌,在上海一退休就參加了小區(qū)合唱隊,因為認識曲譜上的“哆來咪”,不久被推舉當了合唱隊的“指揮”。其實那時的我充其量只會打個拍子,根本不懂啥叫指揮。恰好此時區(qū)文藝指導中心為培訓社區(qū)文藝骨干來我們街道辦“音樂培訓班”,老師都來自上海音樂學院,其中就有指揮課?!耙魳穼W院”開到了家門口,我好興奮,立刻報了名。
這次培訓,讓我大開眼界,合唱指揮只是簡單地打打拍子嗎?非也。指揮是合唱團的靈魂,要指揮好一首歌曲,事前有很多案頭工作要做。首先要知曉歌曲誕生的時代背景,要理解詞曲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再結合自己團隊的特點,作二度加工。指揮要背譜,唯有讓曲譜爛熟于心,方能通過自己豐富的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駕馭整個團隊,精準地演繹歌曲的內(nèi)涵,才會打動聽眾。
指揮課老師以《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水謠》為范本,先給我們講了歌曲誕生的時代背景,然后邊讀譜邊給我們劃重點,哪里是“氣口”,哪里要略作停頓,還有快慢強弱、切分音、邏輯重音等,都須通過手勢來傳遞給合唱團員。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們起拍、收拍,告訴我們這首歌的開頭是歌頌黃河兩岸的美景,手勢要抒情柔美;中間是控訴日寇暴行,手勢要沉重;結尾則要緩慢,在欲哭無淚的悲痛中收拍……
幾堂指揮課學下來,我的收獲滿滿。一年后我們小區(qū)合唱隊在街道合唱比賽中捧回了一個三等獎。(摘自《新民晚報》12.24鄭清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