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經濟社會發(fā)展與資源環(huán)境矛盾日益突顯的背景下,營林造林成為當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工作。在新時期營林造林建設背景下,為了給營林造林播種育苗技術提供理論依據(jù),為環(huán)境保護工作提供技術支撐,以明確播種育苗技術要點為研究目標,分析準備階段、選苗、播種、田間管理及移栽等技術要點。
關鍵詞 營林造林;播種育苗;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723.13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6.026
環(huán)境的建設與保護一直受國家與社會的高度重視,而環(huán)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開展營林造林研究,對人們的生存與發(fā)展有著較大的影響。需要從多種角度出發(fā),構建有效的造林策略,而全面掌握技術要點,能夠有效推動造林的發(fā)展。通過研究營林造林中的播種育苗技術,有助于提升樹苗幼苗的存活率,加大環(huán)境建設力度,從而促進環(huán)境建設與社會的發(fā)展。
1 營林造林現(xiàn)狀
新時期背景下,我國林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針是“嚴格保護、積極發(fā)展、科學經營、持續(xù)利用”。其基本戰(zhàn)略思想是確立以生態(tài)建設為主的林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以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tài)文明社會為目標,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的國家生態(tài)安全體系。目前,我國在營林造林建設中取得了重大成果,如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1]。我國針對營林造林工程作出了評估,預計在2050年,可以達到7 775.07萬公頃的造林種草規(guī)模,植被覆蓋率可達到28%以上,致力于在全國的70%城市中將林業(yè)覆蓋率擴大到45%[2]。
隨著經濟發(fā)展的加速,帶動了我國各行業(yè)的進步,營林造林事業(yè)獲得了非??捎^的業(yè)績。政府為營林造林事業(yè)提供了眾多的便利政策,保障了工作的開展與落實。同時,政府針對營林造林工作還做出了眾多保護措施,降低了多重因素對于工作開展的影響。結合科學調查結果來看,在營林造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正在逐漸擴大規(guī)模。我國的林業(yè)與伐木基地總體面積正在不斷擴大,造林綠化面積也已經超過億余公頃,與國外相比縮小了距離。雖然我國在營林造林工程方面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是綜合性的制約因素還有很多,所以需要種植人員充分掌握育苗技術要點,做好規(guī)范操作,從而為營林造林創(chuàng)造基礎條件。
2 營林造林準備工作
2.1 營林造林前期的選地處理
在營林造林前期,要充分了解種植規(guī)劃,并掌握苗木的特性。例如,針對大部分苗木來講,在幼苗期間不能澆水過多,在考慮了苗木的特性后,可以在種植期間做好排灌。同時,還要保障種植地勢的平緩,并在考慮過綜合因素后,選擇輕壤土質的旱地作為最佳種植選地。在開展整地期間,要全面了解相關因素,滿足種植需求。首先要進行土地的深翻處理,清除內部含有的碎石與雜草根等,充分將土壤風化,要求選擇播種前30 d進行深翻,保證深度≥25 cm,做好施肥,并根據(jù)土地面積控制施肥量,一般情況下可以按照
750 kg/m2的施肥比例進行計算。直到土呈現(xiàn)細碎狀態(tài)時,就可以開展苗床制作了,苗床的制作一般按照寬度1 m,高度20 cm,溝寬10~15 cm的尺寸制作。依據(jù)苗床的具體情況進行調節(jié),為苗木種植打下基礎[3]。
2.2 營林造林前期的種子處理
2.2.1 種子的采集
我國營林造林選擇的植物種類較多,如銀杏、樺木、油松等行道樹,玉蘭、櫻花、梅等花木,雞爪槭、烏桕、金錢松等葉木,爬山虎、薔薇等垂直綠化藤木,還有地被、綠籬、果木類植物等。植物的種類不同,在生長周期上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性。種子的狀態(tài)直接關系著發(fā)芽率,所以在采集過程中,要優(yōu)先挑選健康茁壯的母樹,根據(jù)要求來科學選種,并在采集過程中采用集中處理的方案。例如,銀杏種子一般采用的是浮梁金竹山的大圓鈴種子,其種子發(fā)芽率高、出苗整齊[4]。育苗所用種子必須充分的成熟,選擇在中秋的前后,在假種皮由青綠色變?yōu)槌赛S色,并軟化后就可以采收。母樹的選擇與種子狀態(tài)的選擇是保證發(fā)芽率的基礎。在種子采集后,通過營養(yǎng)液來全面沖洗種子,保證種子能夠吸收到充足的營養(yǎng)。在這一階段,通過種子的采集與營養(yǎng)液處理,可以有效增強種子抵抗力,為苗木存活率的提升打下基礎。
2.2.2 選種處理
種子在播種前都需經過有效處理。為了增加種子的抗病能力,在發(fā)芽期間需要采用專業(yè)科學培育技術來提升種子的發(fā)芽率。同時,種子的發(fā)芽率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概率較高,并且客觀因素對種子影響的范圍較大,所以要采取針對性的種子處理方案。例如,如果選種處于雨季,種子呈現(xiàn)正常發(fā)育狀態(tài),但是外表皮質地過軟,就要及時采取烘干技術進行處理,保證種子的干燥,避免出現(xiàn)提前發(fā)芽或發(fā)霉情況,影響種植。采用烘干處理技術主要是為了確保種子的質量,避免出現(xiàn)休眠期,所以能夠有效的保證發(fā)芽率。同時,在選種處理過程中,如果種子出現(xiàn)表皮過于堅硬的問題,會直接降低發(fā)芽率,所以需要采用技術措施,解決表皮堅硬問題。通過溫水浸泡,能夠有效解決表皮堅硬問題,保證種子的發(fā)芽率[5]。
2.3 催芽處理
催芽是針對一些發(fā)芽能力較差的苗木種類,一般情況下并不是所有的苗木種子都需要催芽,部分苗木的生命力頑強,可以采取直接撒種種植的方式,無需催芽處理。但是針對發(fā)芽能力較弱的苗木來講,需要適當采用催芽處理,才能提高發(fā)芽率。在催芽過程中,通常采用濕沙層積貯存來完成生理后熟與催芽。在東西向挖35~45 cm深的土坑,鋪墊厚約5 cm的清水河沙,并用一層種子一層濕沙的方式鋪墊,進行催芽;根據(jù)具體情況規(guī)定堆高,一般選擇30 cm左右。為了避免外層種子裸露,可以在最上層鋪設厚濕沙,保證濕度與厚度。在天氣較為干燥的時期,需要經常灑水,保持種子的濕潤。
3 播種育苗技術要點
播種技術的要點主要體現(xiàn)在播種時間的選擇及播種方式選擇2個方面,播種時間的選擇直接關系著種子的發(fā)芽率與成活率,做好相應的措施才能保證種子的健康生長。種植方式關系著苗木成活率及生長質量等,科學選擇播種方式,才能確保苗木的健康生長[6]。
3.1 播種時間的選擇
在播種育苗前期,需要結合相關條件確定播種的時間,科學合理地選擇時間,才能保證種子在播種后成活率較高。在一般情況下,北方由于地勢、氣候等特點,播種時的氣溫較低,主要在春季進行播種。如果在播種期間溫差過大,或整體溫度過低,就需要結合苗木的種類與幼苗的習性來采取一定的防護措施,避免影響苗木的出芽率,從而提高幼苗的存活能力。例如,水杉的播種時間通常選擇在每年的2月左右,而銀杏則在每年的4月上旬,也就是清明前后播種。在播種期間通常選擇撒種和條播的方式。
3.2 種植方式的選擇
在播種期間,需要充分的結合種植方法,遵循科學的種植技術,才能保證幼苗的存活率。當前我國的播種技術主要分為撒播、條播、移栽等技術。撒播是通過施撒種子來完成播種,主要應用于對生長條件要求不高的小顆粒樹種。條播則是為了保證幼苗的間距而采用的,應用于對生長條件具有一定要求的樹種,在種植中能夠保證足夠的空氣與光照。在種植技術中,撒播、條播、移栽都具有一定的要求,具體技術要點如下。
3.2.1 撒播技術要點
在撒種時要堅持均勻性的原則,在播種后,覆蓋一層火燒營養(yǎng)土?;馃隣I養(yǎng)土的要求較高,需要將火燒土打碎、過篩,并取93%左右土與3%左右鈣鎂磷進行攪拌混合。在覆蓋了營養(yǎng)土后,保證種子全部覆蓋后在最外層覆蓋一層稻草,厚度控制在5 cm左右,避免鳥類取食種子,還可以達到保濕保溫的效果;保持到苗木種子的萌芽出土率為25%后,在陰天或傍晚時揭掉稻草,讓幼苗充分接觸空氣與光照。
3.2.2 條播技術要點
相對撒播來講,使用條播的種子種類較少。如果種子所需要的生長行距較大,可以均勻的讓苗木接觸光照,保證通風條件,為苗木的健康生長提供基礎。在播種中,首先需要在畦面挖溝,規(guī)格控制在寬10 cm,深5 cm,溝間距15~20 cm,厚度4 cm左右即可。隨后進行播種,在播種后覆蓋火燒營養(yǎng)土,保證土的覆蓋率;并鋪設稻草,厚度為5 cm左右,在萌芽出土率30%左右,就可以揭開稻草,讓幼苗接觸空氣與光照。
3.2.3 移栽的技術要點
苗木的移栽需要掌握以下4個技術要點。
1)在進行移栽時,要注意觀察苗木,保證苗木枝干健康茁壯、枝葉茂密,且枝梢已經出現(xiàn)木質化或全面木質化、葉芽較為飽滿,側根多且主根沒有彎曲;并觀察有無病蟲害等問題。
2)在起苗與移栽過程期間,開挖位置距離苗木基部≥20 cm、深度≥40 cm。
3)開穴與栽植期間,定植的坑穴≥30 cm,深度≥50 cm,保證不會出現(xiàn)窩坑現(xiàn)象。
4)在澆水與覆土方面,保證水分的充足,且保證土壤與根須的緊密接觸,在種植4 d后再次進行周邊浮土的砸實,從而確保幼苗的茁壯生長。
3.3 田間管理要點
苗木生長期中,管理人員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才能保證幼苗的質量。具體措施如下:1)需要清除土壤中的雜草,并定期進行灌溉,保證土壤的濕度與養(yǎng)分,滿足幼苗對于水分及養(yǎng)分的需求。2)施肥時間要科學計劃,結合幼苗生長情況、季節(jié)、月份、施肥種類等綜合因素來制訂施肥計劃,從而滿足苗木生長的養(yǎng)分需求,提升抗病能力,促進苗木健康生長。3)在幼苗的生長時期,病蟲害對于苗木的影響較大,要結合苗木種類及病蟲種類采取針對性方案,減少病蟲對苗木的影響[7]。4)我國的區(qū)域氣候、溫差變化較大,不同季節(jié)的氣候溫度特點也較為明顯,所以需要結合氣候、地理等特征來做好保溫措施,避免溫差過大對幼苗造成影響。
3.3.1 水分和雜草的管理
在播種前要為幼苗提供充分的水分,保證在播種的7 d后澆水。如果在陰雨天時播種,可以減少灌溉的次數(shù),避免水分過多。如果在暴雨天氣中,需要及時做好排澇。同時,要做好除草工作,種子在播種后12 d以后,大部分苗木的幼苗都已萌發(fā),在幼苗長到4 cm左右高時,可以進行除草工作。選擇在陰天、雨天及傍晚時段進行除草,在除草前保證田地的濕潤度,可以采取噴水的方式噴濕田地,保證除草工作的順利,降低對苗木種植的影響。
3.3.2 間苗技術要點
在幼苗長到10 cm左右高時,大部分苗木都已經出現(xiàn)木化,所以需要及時采取間苗措施。選擇在傍晚時段進行間苗,將田地噴濕,選擇排布較密的地方開展拔苗并移植。針對田地中空缺較大的地方可以適當補苗。需要注意的是,在補苗后澆透水,為幼苗生長提供充分的水分,保證幼苗的成活。
3.3.3 施肥技術要點
一般情況下,在幼苗出齊后的15 d左右,可以根據(jù)施肥需求配比肥料進行噴肥。同時,為避免灼傷苗木,可以在噴肥后,采取可用一定量的清水噴灑。隨著苗木的生長,需要根據(jù)生長的不同階段適當追加肥料,保證苗木幼苗的健康茁壯。在次年苗木生長健康后,就可以將苗木移出圃田,并投入到造林工作中。
4 結語
結合我國營林造林現(xiàn)狀來看,雖然營林造林工程已經取得很多的成就,但在播種育苗技術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滿足營林造林需求。為了改善這一現(xiàn)狀,要加強營林造林準備工作,并掌握播種育苗技術要點,才能有效優(yōu)化播種育苗技術,為我國營林造林計劃提供充分的條件,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共存。
參考文獻:
[1] 楊慶余.探究營林造林中播種育苗的技術要點[J].農村實用技術,2020(1):158-159.
[2] 高亮亮.營林造林中的播種育苗技術分析[J].花卉,2020(20):25-26.
[3] 張元新.營林造林中播種育苗技術應用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7(8):129.
[4] 靳嶸.試論林業(yè)造林方法及營林生產管理的措施分析[J].科學中國人,2014(22):116.
[5] 康小蘭,朱述斌,劉濱.林改政策對不同資源稟賦林農的營林造林行為影響與作用機理研究:以江西省為例[J].林業(yè)經濟問題,2014,34(1):31-37.
[6] 李向華.營林造林保護林業(yè)生態(tài)平衡發(fā)展的路徑[J].黑龍江科學,2020,11(6):112-113.
[7] 慕曉磊.加強營林造林工作 促進林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7(15):284.
收稿日期:2021-11-09
作者簡介:吳敏(1987—),女,甘肅臨洮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yè)工程。E-mail:546872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