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秋,王永鳳
(北京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44)
新加坡自建國以來,其在經濟發(fā)展方面所采取的戰(zhàn)略和措施、為追求政治穩(wěn)定所實施的方針和策略以及在社會管理層面所采取的方法和舉措,皆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了實際成效,并為開展國民認同教育提供了條件。鄧小平同志曾提及:“新加坡的社會秩序管得嚴,算是好的,我們應當借鑒他們的經驗?!盵1]對新加坡在較短時間內的崛起進行剖析,會發(fā)現其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是對國民進行國家認同感的培育,特別是在中小學國民認同感培育中所采取的基本途徑。新加坡中小學在國民認同感培育方面有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在內容設置上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因此,研究新加坡中小學國家認同教育的成功經驗,對于我國無疑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移民國家,從建國至今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從一個失業(yè)率高,缺乏住宅、土地與天然資源,不斷尋求國際承認、求存求活的蕞爾小國一躍成為經濟高速發(fā)展的現代化國家,迅速解決了居民住房、孩子教育以及公共交通等問題,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作為一個“多元性質國家”,能夠在獨立后用較短的時間處理好各種種族問題、宗教問題以及社會安定等問題離不開國家對國民進行國家認同教育,尤其是在中小學教育中積極推進國家認同教育的實施,讓學生從小對國家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
新加坡社會多年來一直呈現的多元狀態(tài)離不開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所實行的自由放任和自由移民政策,再加上新加坡人種復雜,宗教信仰繁多,這種文化多元和種族分層便成為政治騷亂的導火索。早在新加坡尚未獨立之前,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的關系就處于緊張狀態(tài),即使李光耀一直把培養(yǎng)民族團結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但仍無法從根本上避免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矛盾激化。除此之外,不同族群之間沒有宗法血緣關系作為連接樞紐,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難以調和,因此,新加坡獨立后,力求能夠民族和諧、團結一致。李光耀在回憶錄中提到 “我們的人民雖然分為不同族群,但是只要政策公平、不偏不倚,大家就會和平共處?!盵2]可見,新加坡自建國之初就高度重視民族關系的和睦,并試圖構建一個國內各民族都能認同和接受的共同價值取向,以維護新加坡的社會發(fā)展穩(wěn)定、種族團結和諧以及經濟高速發(fā)展。
政府采取有利的措施,在學校、家庭和工作場所對國民灌輸“我是新加坡人”的國家意識,尤其是對中小學的國民認同教育進行適應時代變遷的教育改革。學生作為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建設者,其所處的中小學階段又是品德行為、性格特征形成與筑牢的關鍵時期,因此,向學生灌輸新加坡國家的思想,進行國家認同教育,為新一代的優(yōu)秀青少年將來成為國家社會的中堅力量奠定基礎。
在進入現代化社會后,新一代中小學生成長在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中,認為自己的生活條件和水平是自然而然和理所應當的,無法切身理解樹立國家意識的重要性。21世紀初期,新加坡《海峽時報》曾做過一份調查,報道出的數據顯示,有多達半數以上的新加坡青少年之后會考慮移民。青少年作為新加坡民族未來和國家前途的希望,如若像數據顯示的那樣,豈不是國家在遭遇風暴和困難時,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會選擇逃避而不會留下來建設國家,這是非常值得擔憂的。因此,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中小學生的國家意識,在中小學開展國家認同教育,讓學生從小樹立民族自豪感和國家的認同感。
實現中小學國家認同教育的目標是一項系統工程,新加坡中小學校注重宏觀角度與微觀層面的結合,從時代發(fā)展要求出發(fā),在課內課外都采取了有效的方法路徑,使國家認同教育取得了實際成效。
新加坡的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德育課和寓道德教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兩種方式。德育課主要是根據中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歷程進行課程設計,根據其學習情況循序漸進,對課程進度進行巧妙安排,比如讓他們從愛父母、愛家庭、愛家鄉(xiāng),再逐層上升擴展到愛社會和國家。除此之外,面對不同年級和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教學用的參考書目和教育手段也會存在區(qū)別。比如小學低年級的教學書目主要以卡片、繪本為主;較高年級采用生活中經常發(fā)生的事例為教學手段。在教材內容上,吸取儒家倫理中的精華之處,不合理之處進行改造和摒棄,并結合本國“多元文化”的性質對教學內容進行修整,滲透著濃厚的東方道德價值觀。
除德育課外,新加坡中小學通過在不同學科中加入國家認同教育元素,并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得以彰顯,發(fā)揮滲透作用。[3]例如新加坡語文教材中會有關于東方國家的節(jié)日儀式、生活方式以及發(fā)展歷史等內容,旨在讓學生了解東方國家文化,吸收學校講解課程知識時所強調的尊長愛幼、文明禮讓、鄰里和睦等價值觀;歷史教材中,多位對新加坡有杰出貢獻的英雄人物事跡,培育青少年國家責任感;音樂教材中的歌詞會體現對新加坡國家的熱愛和歌頌等。此外,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也在不同層次規(guī)定了相應的德育目標。這種通過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性的教學方式,也是新加坡中小學國家認同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徑。
新加坡中小學除了正常的課程教學以外,還普遍開展了五項輔導活動,分別是榜樣、闡釋、規(guī)勸、環(huán)境和體驗。[4]這些課程輔助活動不僅有合理的時間安排和嚴格的選拔制度,而且因為活動的技巧性,需要配備專業(yè)的指導老師,以期幫助中小學生在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5]
為了切實讓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際活動聯系起來,把課程上所學習的內容真正做到內化于心,新加坡中小學還組織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比如在每日的升旗儀式上讓學生齊唱國歌和背誦誓約內容來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榮譽感;通過課外興趣小組讓學生自由創(chuàng)設情境,在實踐活動中積累經驗;通過笛子、武術等文體活動幫助學生了解本地文化,開闊視野,增進對本地文化的認同;通過研學之旅讓學生到國家重點機構、歷史博物館以及文化遺產地進行體驗式的跨學科學習,幫助學生了解新加坡的建國歷史以及在建設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zhàn),培養(yǎng)學生對新加坡的國家認同感,認識到國家每一寸領土都是來之不易的,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和動力。通過開展這些活動,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除了在課程教學內容和課外活動開展兩方面對中小學生開展國家認同教育,新加坡中小學還非常重視學生社區(qū)服務活動的參與。社區(qū)服務計劃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育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對國家的歸屬感和獻身精神。[6]教育部為了推行學生社區(qū)服務計劃,規(guī)定參加社區(qū)服務的學生可以獲得額外的課外活動分數或徽章,這也是學生升學時學??疾斓囊粋€不可或缺的要素。[7]
另外,通過參與社區(qū)服務活動還可以幫助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社區(qū)服務活動通過擴大中小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空間來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責任心,幫助他們養(yǎng)成無私奉獻的精神,讓他們在潤物細無聲中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例如幫助沒有生活來源的殘疾人、探訪留守兒童或空巢老人;收集舊報紙、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品進行籌款做慈善活動;到歷史博物館為參觀人員進行內容講解和指導;維護公園基礎設施或領養(yǎng)流浪街頭的小動物等。讓中小學生認識到自己為他人、社區(qū)、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的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其國家認同感和對國家的承諾,成為奉獻社會和建設國家的青少年。
雖然學校是中小學生國家認同感培育的主陣地,但仍有其自身局限性,只能覆蓋學生在校期間的教育,不能覆蓋學生生活的全部,換言之,中小學生在家的時間可能遠遠大于在學校的時間。因此需要學校和家庭、社會共同發(fā)揮教育合力作用。
新加坡政府認為家庭是培養(yǎng)中小學生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的根基力量。父母要為孩子的國家認同教育創(chuàng)建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圍,充分發(fā)揮家庭的教化作用,對孩子言傳身教。同時教育部也認為家庭日常的生活行為方式甚至舉止言談都會潛移默化的向下一代進行輸送,因此,力求創(chuàng)新家庭與學校的合作方式,提出創(chuàng)建家校合作組織,編制家校合作指導手冊。社會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補充,一方面通過社區(qū)舉辦的各種文體社會活動、幫助社區(qū)殘弱人士等具有文化或服務性質的教育活動,充分發(fā)揮社會教化作用;另一方面,為學校開展文化教育活動提供盡可能多的人力、物力資源,免除學校的后顧之憂。此外,媒體對中小學生及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感培育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小說、報紙、娛樂圖書等大眾傳媒能夠使民族思想得以傳播,社會傳媒以正確的輿論進行宣傳和引導,向中小學生傳遞國家文化價值觀。
在這個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我國的國家認同教育也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和困難。新加坡人口以華人為主體,與我國有著相近的文化淵源,其在中小學國家認同教育上所采用的實踐路徑也能夠為我國提供一定的借鑒。我國可以吸收新加坡的可取之處,結合國內中小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探索中小學國家認同教育的發(fā)展之路。
國家認同在學校的日常教學過程中,屬于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中小學語文、數學、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等課程都應基于所要講授的課程內容知識體現這一課程目標。課程是中小學開展國家認同教育的主渠道,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中,應進一步明確把國家認同納入各個學科的課程目標中,切實將國家認同教育落實到教材和教學過程中。
在不同學科教學中進一步明確和凸顯國家認同教育目標,可以從學科主講內容入手。以社會責任擔當為例,語文課可以讓同學們課下搜集古今中外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名人事跡并與同學進行分享討論;勞動教育課可以讓同學們進行勞動體驗,通過撿拾路邊垃圾并進行衛(wèi)生打掃,告知其隨手丟棄垃圾給他人帶來的不便,幫助其從小樹立社會責任感。以愛國教育為例,歷史課可以讓學生分組圍繞歷史事件搜集相關資料并進行總結匯報,讓學生對愛國精神產生初步認知,再讓其與父母交流何為愛國,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一精神的理解,最后,教師針對學生匯報內容進行總結,加強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的認知;地理課可以讓學生通過地圖查閱領土和觀看不同省份的短視頻,讓學生直觀了解國家領土不可缺失、不可侵犯,每個省份獨一無二,激發(fā)其民族自豪感;音樂課可以讓學生學習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歌曲,老師也可以透過歌詞表意去講解其中更深層的涵義,加深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
我國學校除了在德育課程中對學生進行國家認同教育,也會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等,但多以大學生為主要人群,而中小學生多面臨升學壓力,學業(yè)繁重,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更加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甚至在孩子低年齡段進行書法、美術、朗誦等多方位發(fā)展,也很少讓中小學生深入社區(q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教育實踐活動的形式來看,多為社區(qū)清潔、街道掃除、愛老敬老等活動,形式套化無趣,較為單一,中小學生參與性也較低。
新加坡社區(qū)服務計劃帶給我們諸多啟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僅學習理論知識,而較少進行實踐活動,無法在中小學生內心形成對社會、對國家的認同感。因此,中小學??梢孕Х滦录悠律鐓^(qū)服務計劃,規(guī)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社會服務的課時和學分,讓中小學生結伴成組或者在父母的幫助下共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例如通過寒暑假外出游玩的機會,讓中小學生了解到所去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概況,使其了解祖國某一個地方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進而反觀和深入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激發(fā)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奉獻精神。除此之外,學校應積極與社區(qū)及其他社會機構溝通和合作,拓寬社區(qū)服務渠道,為學生社會服務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多組織中小學生感興趣的社會募捐、慈善義賣、跳蚤市場等活動,或者讓學生自主選擇社會服務項目,既可以讓中小學生在繁重的學習生活中通過社會實踐得以放松,又有助于加深他們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與效忠感。
在新加坡,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三方合力,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輔助。[8]在我國,為加強中小學國家認同教育的實效,除了要發(fā)揮學校在其中的指導作用,還要充分發(fā)揮家庭和社會的力量,調動家庭和社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教育合力,推進國家認同教育目標的實現。
第一,中小學校除了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之外,還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生產勞動,例如每年春天利用操場周圍空地種植一些蔬菜,成熟后分配給每一個學生讓其帶回家里做成食物并統一進行展示發(fā)言,讓學生對自我價值產生認同的同時,也會促進其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感。第二,家庭教育對中小學生的愛國精神養(yǎng)成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特殊意義。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會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可以帶孩子閱讀歷史文化書籍、參觀藝術展覽,或者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讓孩子參與家務來培育其責任感,對其進行生活習慣、禮儀行為等方面的培育。第三,社會作為外部環(huán)境課堂,可以充分調動社會各層力量,形成良好的社會聯動效應。如為學生提供參觀、調查的專門文化機構場所和文化資源等,為中小學生營造良好國家認同教育氛圍,根據時代發(fā)展要求,不斷對傳統國家認同教育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和開發(fā),為中小學國家認同教育提供支持和補充??偟膩碚f,學校在發(fā)揮引導作用之余,還要開辟多種渠道加強與家庭教育和社區(qū)教育的聯系和銜接。
當今世界,文化全球化進一步闡明任何文化都不是孤立的原子,無法隔絕其他文化單獨進行發(fā)展,我們也要以動態(tài)和綜合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多元文化。從而立足多元文化,堅守本民族文化傳統的立場并對其價值與精髓進行深入挖掘,形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
學校作為對學生進行學習教育的主戰(zhàn)場應承擔起優(yōu)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fā)揚的重大責任。在學校的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基于時代發(fā)展變化的要求以及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挖掘傳統文化中適合學生不同階段應該學習的內容,充分發(fā)揮其時代價值。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引導,比如讓同學們了解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時,可以從持節(jié)向漢的牧羊蘇武講解到“怒發(fā)沖冠”的抗金岳飛;讓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可以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講解到“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讓學生明白自強不息的君子精神,可以從“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講解到“外敵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尤其是讓同學們理解儒家思想所強調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例如國家民族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個人的前途發(fā)展離不開國家命運,沒有國家利益也就無從談起個人利益;儒家仁愛思想強調要以親人之愛為基礎,進而推至群體之愛,最終發(fā)展到國家大愛,對國家產生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