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施燕峰,李艷楠
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口腔科,江蘇南通 226000
口腔癌是頭頸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口腔癌局部病變組織切除聯(lián)合游離皮瓣修復術是目前治療口腔癌的重要方法[1]。 口腔作為執(zhí)行交際、語言等的核心部位,其功能恢復狀況將直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3]。 近年來,為緩解醫(yī)療資源的緊張,縮短住院時間已成為臨床醫(yī)務人員的主要工作任務之一, 但患者出院時如未完全恢復會導致再入院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因此做好患者的出院準備對患者預后十分重要[4]。 達標理論是針對護患關系而提出的理論, 為使護士與患者在一個特定的情景中達到共同的目標,而形成的個人、人際間、社會3 個不同水平的開放和互動系統(tǒng)[5]。 該探究方便選取該院2020 年1—12 月收治的110例口腔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基于達標理論的干預方案對患者出院準備度及出院質量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口腔癌患者110例,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55例)與觀察組(55例)?;颊呒凹覍僦橥庠撗芯?;研究經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男34例,女21例;年齡31~76 歲,平均(54.29±8.45)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21例,大專及以上20例;病程2~12 個月,平均(7.16±2.33)個月。 觀察組男36例,女19例;年齡29~79 歲,平均(53.61±10.13)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25例, 大專及以上19例; 病程2~14 個月, 平均(7.53±2.59)個月。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納入標準:年齡18~80 歲;符合NCCN 診療指南中口腔癌診斷標準[6];行口腔癌游離皮瓣修復術治療,術后生命體征穩(wěn)定;認知功能、精神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 ②排除標準:術前發(fā)音、張口困難等患者;術后失語者;嚴重急慢性疾病者;存在四肢殘障,生活無法自理者;精神疾患或既往存在精神病史者。
1.3.1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患者入院后評估其病情及身心狀況,責任護士口頭講解口腔癌疾病及手術知識和護理內容;出院當日,告知出院帶藥用法、門診隨訪安排,發(fā)放口腔癌健康宣傳手冊,協(xié)助其辦理出院等。
1.3.2觀察組實施基于達標理論的干預方案, 具體如下:①成立達標理論干預小組。 由1 名主治醫(yī)師、1 名護士長、3 名責任護士、1 名營養(yǎng)師、1 名心理咨詢師組成干預小組,護士長為小組組長。 小組成員統(tǒng)一接受達標理論概念、實施過程、口腔癌患者評估項目、出院后可利用資源等培訓與考核,考核合格后實施干預方案。 ②互動評估。 小組成員對住院患者進行全面評估,主要圍繞個人系統(tǒng)(包括基本情況、病情、患者治療傾向)、人際間系統(tǒng)(患者與家人、朋友、同事等之間的關系)、社會系統(tǒng)(家庭環(huán)境、社會支持及院外可利用資源)這3個系統(tǒng)進行評估。 ③制定達標目標。 責任護士根據(jù)評估結果引導患者制定康復目標, 包括掌握口腔癌相關知識、自我心理調適、自我護理技能等,最終目標為提高患者出院準備度、提高自護能力。 ④互動達標。 責任護士通過引導性提問方式與患者探討達標方案, 護士與患者共同努力促進目標達成,住院期間干預3 次,出院當日1 次,出院后3 次。 ⑤干預內容。 第1 次由主治醫(yī)生和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口腔癌疾病、 游離皮瓣修復術相關知識宣教; 第2 次由責任護士聯(lián)合營養(yǎng)師指導患者營養(yǎng)飲食、用藥、口腔衛(wèi)生、皮瓣觀察、吞咽功能運動、生活方式、安全管理等自我管理技能;第3 次由責任護士聯(lián)合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調適; 第4 次由責任護士建立患者健康管理檔案,填寫追蹤表,并給予出院指導,解答患者疑問,協(xié)助其做好出院準備;第5~7 次由責任護士進行家庭隨訪,了解患者康復情況,指導和解答患者問題,強化患者自我管理技能。 ⑥效果評價。每次干預后,責任護士與患者共同核對目標完成情況,若目標完成則結束互動,若未完成目標則共同分析原因,調整護理計劃。 兩組均持續(xù)干預3 個月。
比較兩組出院準備度、出院指導質量、干預前后患者心理痛苦程度及生活質量。 ①出院準備度:應用出院準備度量表(RHDS)[7]評估,包括個人狀態(tài)、適應能力和預期性支持3 個維度12 項條目, 采用0~9 分的10 級評分法,評分越高,提示出院準備度越好。 ②出院指導質量:采用中文版出院指導質量量表(QDTS)[8]評估,包括出院前需要內容、實際獲得內容、指導技巧及效果3個維度24 項條目,采用1~10 分的10 級評分法,量表總分為獲得內容+指導技巧及效果兩維度的評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出院指導質量越高。 ③心理痛苦程度:采用心理痛苦溫度計[9]評估,從0~10 共11 個刻度,痛苦程度分為:輕度(1~3 分)、中度(4~6 分)、重度(7~9 分)、極度(10 分),于患者入院時、出院后3 個月評估。 ④生活質量: 采用華盛頓大學生活質量量表(UW-QOL)[10]評估,包括疼痛、外貌、活動、吞咽等12 個疾病特定領域和3 個普適問題,12 個疾病特定領域評分范圍0~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于入院時、出院后3 個月評估。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RHDS 中個人狀態(tài)、適應能力、預期性支持評分及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RHDS 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RHDS 評分對比[(±s),分]
組別個人狀態(tài)適應能力預期性支持 總分對照組(n=55)觀察組(n=55)t 值P 值14.31±3.44 21.27±2.06 12.873<0.001 21.43±4.70 36.50±4.24 17.656<0.001 22.92±4.65 36.16±3.48 16.906<0.001 58.66±8.39 93.93±6.52 24.617<0.001
觀察組QDTS 中實際獲得內容、指導技巧及效果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QDTS 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QDTS 評分對比[(±s),分]
組別需要內容實際獲得內容指導技巧及效果 總分對照組(n=55)觀察組(n=55)t 值P 值58.35±6.92 57.11±8.50 0.839 0.403 28.65±6.78 54.15±4.40 23.398<0.001 55.62±9.54 99.48±11.37 21.916<0.001 84.27±14.73 153.63±18.10 22.042<0.001
出院后3 個月,兩組心理痛苦程度低于入院時,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入院時,觀察組心理痛苦程度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理痛苦程度、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心理痛苦程度、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注:與該組入院時比較,aP<0.05
組別心理痛苦程度入院時 出院后3 個月生活質量入院時 出院后3 個月對照組(n=55)觀察組(n=55)t 值P 值6.65±2.31 6.82±1.94 0.418 0.677(3.42±0.76)a(2.34±0.55)a 8.538<0.001 594.35±63.74 588.17±56.53 0.538 0.592(879.07±42.43)a(1 063.28±55.37)a 19.584<0.001
手術會對口腔癌患者生理、心理造成巨大創(chuàng)傷,患者不僅遭受病痛的折磨,部分患者術后可能會出現(xiàn)語言交流障礙、顏面毀損等情況,增加其心理痛苦程度[11-12]。由于口腔癌術后恢復期較長,而現(xiàn)階段醫(yī)療資源緊張,患者在院內接受健康教育和護理的時間有限, 故出院前的準備和出院后的護理至關重要[13-14]。 臨床應及時評估患者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護理服務,讓患者從院內順利轉至家庭或社區(qū)。
患者的出院準備度越高,越能順利實現(xiàn)醫(yī)院到家庭的過渡,其出院后應對問題的能力也越強[15]。 有研究顯示,對入院患者盡早實施出院準備服務,有計劃地讓患者早出院,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從而提升患者生活品質[16]。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RHDS 中個人狀態(tài)(21.27±2.06)分、適應能力(36.50±4.24)分、預期性支持(36.16±3.48)分及總分(93.93±6.52)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QDTS 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出院后3 個月,觀察組心理痛苦程度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達標理論的干預方案應用于游離皮瓣修復口腔癌患者中,能明顯減少其心理痛苦,改善出院準備度及出院指導質量,促進生活質量的提升。 桑麗云等[17]研究將基于達標理論的干預方案應用于肝硬化患者中,結果顯示干預組的出院準備度中個人狀態(tài)(23.02±3.65)分、適應能力(35.62±5.62)分、預期性支持(28.84±4.60)分及總分(87.48±10.77)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與該研究結果相近。 該研究以達標理論為框架,加強護患合作及交流,要求患者共同參加達標理論的每個環(huán)節(jié), 引導其主動發(fā)現(xiàn)自身問題和需求,共同制定康復目標,可讓患者從護理措施的被動接受者變?yōu)橹鲃庸芾碚?,利于提高護理配合度[18]。 該研究成立達標理論干預小組, 采用團體健康教育和一對一指導相結合方式,根據(jù)患者個人系統(tǒng)、人際間系統(tǒng)和社會系統(tǒng)評估結果提供個性化康復指導,能夠提高患者對口腔癌疾病及治療相關知識的掌握度及自我管理技能,還可明確出院后可利用的資源等, 為患者出院做好全方位的準備[19-20]。 基于達標理論的干預方案對患者進行分階段的康復指導及追蹤隨訪, 幫助患者解決皮瓣修復術后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多方面的問題,減輕患者壓力,從而降低其心理痛苦程度[21]。 該研究實施的達標理論方案從患者入院開始即執(zhí)行個體化出院準備, 聯(lián)合醫(yī)療、護理、營養(yǎng)、心理等多學科專業(yè)人員,為患者提供治療及護理上多方面、多維度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出院指導質量,使患者出院后還能獲得到持續(xù)、專業(yè)的醫(yī)療服務,從而提高生活質量[22-23]。
綜上所述,對游離皮瓣修復口腔癌患者實施基于達標理論的干預方案,可有效提高其出院準備度和出院指導質量,有利于心理痛苦程度的減輕及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