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魯娟娟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康復醫(yī)學科,河南 南陽 473000)
偏癱腦卒中也稱中風,為臨床上常見疾病,因腦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使血液無法流入大腦而引起腦損傷[1]。腦卒中已經(jīng)成為我國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導致中老年人殘疾的首要因素,其中偏癱為其常見后遺癥[2]。及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至關重要。有研究報道,團體式手-臂雙側強化訓練、核心肌群激活對腦卒中偏癱運動與生活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可改善偏癱患者的平衡功能[3-4]。但目前兩者方法聯(lián)合應用的效果不明。因此,本研究擬觀察核心肌群激活聯(lián)合團體式手-臂雙側強化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和血清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髓鞘堿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水平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4例,女44例,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9例。本研究經(jīng)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5]診斷標準;(2)患者臨床表現(xiàn)、體征及病史檢查結果確診為腦卒中偏癱;(3)意識清楚,無交流障礙。(4)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肝、腎等嚴重器官功能障礙;(2)病情不穩(wěn)定;(3)腦卒中前有老年癡呆等精神障礙;(4)合并骨質(zhì)增生、肩周炎等骨性關節(jié)病。觀察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45~65歲,平均(52.34±2.54)歲;病程30~90 d,平均(55.53±13.62)d。研究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45~68歲,平均(54.12±2.13)歲;病程28~86 d,平均(52.37±12.04)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對照組 接受核心肌群激活訓練。患者側坐,將健側腿放于床上,身體保持直立,重心向患側傾斜并保持患側坐骨結節(jié),扶持患側上肢,引導患者后仰與床面呈45°。患者核心穩(wěn)定性較弱時,先接受主動式后仰平移訓練,提高患側腹部肌肉緊張度及力量,再接受主動式后仰旋轉訓練,平衡雙側腹部力量,接受軀干向健側、患側旋轉訓練。站立訓練:患者站于床邊,重心傾向雙腳間,雙膝屈曲20°,護理人員用雙膝控制患者雙下肢呈外展外旋位,雙手放于患者臀部及下腹部,協(xié)助骨盆前后傾運動,使其逐漸向患側下肢轉移,直至能抬起健側下肢,再由患肢負重持續(xù)骨盆前后傾運動。每次40 min,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4周。
1.2.2研究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團體式手-臂雙側強化訓練。肩胛控制訓練:訓練前,根據(jù)患者的承受能力對岡下肌、斜方肌、小圓肌進行擠壓和點按等強刺激,每次3 min;患者取坐位,雙上肢自然垂直于身體兩側,囑患者作聳肩動作,每次2組,每組10個動作。腕關節(jié)訓練:雙手十指交握,進行手腕關節(jié)運動,每組20 s,每次2組。每日2次,連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1.3.1綜合運動能力 采用Rivermead運動指數(shù)[6](Rivemead mobility index,RMI)評定患者的綜合運動能力。RMI包括床上翻身、臥位至坐位轉換、坐位平衡、坐位至站立轉換、獨自站立、床椅之間的移動、室內(nèi)行走、上樓梯、室外平地行走、室內(nèi)獨立行走、地上拾物、室外不平地面行走、洗澡、上下四段樓梯、跑步,共15項,每項1分,滿分15分。能完成計1分,不能完成計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綜合運動能力恢復越好。
1.3.2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7]評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0~20分為極度嚴重功能障礙;25~45分為嚴重功能障礙;50~70分為重度功能障礙;75~95分輕度功能障;100分為生活自理。分數(shù)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恢復越好。
1.3.3血清NSE、MBP 抽取患者晨起空腹血5 mL,離心得到血清后至于-4 ℃冰箱中保存待測。采用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分析儀(生產(chǎn)廠家:武漢盛世達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CL-1000i)檢測NSE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檢測MBP水平。
2.1 RMI評分兩組患者治療前RM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RMI評分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RM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RMI評分比較分)
2.2 MBI評分兩組患者治療前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BI評分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M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BI評分比較分)
2.3 血清NSE、MBP水平兩組患者治療前NSE、MB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NSE、MBP水平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治療后NSE、MB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NSE、MBP水平比較
WHO醫(yī)療康復專家委員會給康復的定義是“康復是指應用各種有用的措施以減輕殘疾的影響和使殘疾人重返社會”[8]。隨著現(xiàn)代康復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康復治療技術在臨床的探索和實踐中得到進步[9]。
腦卒中偏癱是一種持續(xù)存在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可導致肢體活動受限。運動障礙包括感覺、知覺、交流和行為障礙,一般腦卒中偏癱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腦損傷[10-11]。有研究表明,腦卒中后有50%以上的患者會發(fā)生肢體障礙,致殘率高,給家庭及社會造成較大負擔,如何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最大程度恢復、改善生活質(zhì)量,已受到人們高度重視[12-13]。
近年來,康復醫(yī)學在我國得到迅速發(fā)展,有研究指出,腦卒中后進行康復治療是腦卒中治療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它決定了腦卒中病情的發(fā)展及預后。腦卒中偏癱是一側肢體運動功能伴軀干核心肌群活動功能喪失的一種臨床表現(xiàn)[14-15]。有研究報道,核心肌群激活有利于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肌肉間協(xié)調(diào)、靈敏和平衡能力[4]。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RMI評分高于治療前,研究組RMI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核心肌群激活聯(lián)合團體式手-臂雙側強化訓練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平衡能力,與既往報道[16]相符。核心肌群激活聯(lián)合團體式手-臂雙側強化訓練可使患者軀干部位的關節(jié)、肌肉有效地傳遞力量以保持身體姿態(tài)的平衡,改善患者患肢的靈敏度與平衡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綜合運動能力。
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MBI評分高于治療前,研究組MBI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核心肌群激活聯(lián)合團體式手-臂雙側強化訓練可以有效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獨立性。與既往有關報道[17]相符。通過核心肌群激活聯(lián)合團體式手-臂雙側強化訓練可改善患者雙上肢間協(xié)調(diào)性,改善肢體活動能力,提高患者患肢的精細活動及日常生活能力。
有研究報道,血清NSE水平可以反映腦損傷患者血腦屏障細胞膜的功能及神經(jīng)元的損傷情況,MBP作為腦損傷特異性和敏感性生物標志物,與中樞神經(jīng)破壞程度呈正相關[18]。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NSE、MBP水平低于治療前,研究組血清NSE、MBP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核心肌群激活聯(lián)合團體式手-臂雙側強化訓練可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血清NSE、MBP水平,與既往報道[19]相符。核心肌群激活聯(lián)合團體式手-臂雙側強化訓練可以促進受損腦修復、功能重組,降低NSE、MBP釋放,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有利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由此可見,核心肌群激活聯(lián)合團體式手-臂雙側強化訓練可有效提高患者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促進恢復神經(jīng)元,減少血清NSE、MBP的釋放,對治療腦卒中偏癱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核心肌群激活聯(lián)合團體式手-臂雙側強化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效果較好,可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減少血清NSE、MBP的釋放,但本研究時間短,樣本量少,仍需延長研究時間,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