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澤憲
我的少年和青年一段時間是在馬廠巷度過的。那條巷子靜靜地臥在后街,和城里其他巷子一樣,低矮的平房是它的主色調(diào)。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烏泱泱的平房,馬廠巷還藏有一所大宅院——丁家大院。從開始住在里面,到像“衛(wèi)兵”一樣守護在前面,我和它零距離接觸了二十年。雖然后來我搬出了馬廠巷,大院也在城市建設中灰飛煙滅,但在印象里,它依然是六合城里最大,最好的宅院。
為了避免這個結論有失偏頗,我努力回憶聽過見過或者去過的地方,翻來覆去的想,試圖找出比丁家大院更出色的所在。
我想起原大官巷中段有一處宅第:大門兩側立著青灰色的圓形石墩,上面刻有蝸牛狀的花紋,小孩子可以像騎馬一樣坐在上面玩。穿過天井,是一個大廳,后面是兩進四合院,天花地板,很幽靜。最后面還有一個園子,開扇小門通往小官巷。所有的一切都很完美,就是缺座樓房。這宅子后來被老年大學使用,我在里面下棋,唱京劇,過了很快活的幾年。2000年的某一天,它被拆掉,并蓋起了樓房,成了社區(qū)居委會辦公地。
老體育場東大門對面有一座樓房,四五層高,在當時算是高層建筑。然而,只是孤零零的一棟,而且,陳舊不堪,毫無氣韻,就像一個怨婦在癡心守望永不歸來的丈夫。
縣府街34號清代民居,是個大宅院。不過,里面像樣的房子寥寥無幾,不能和丁家大院相提并論。也沒有樓房,它只是一處年代久遠的老宅子。
東大街除了老人民醫(yī)院內(nèi)有幾間像樣的房子,我再也想不起來,還有什么地方能夠得上“書香門第”這個雅號。
南門彤華街兩邊低矮的門板房,形象地詮釋了沒有大宅院的街道是如何的寒酸。
只有小北門和板門口內(nèi),各立著一幢漂亮的小洋樓,天花地板百葉窗,花園里玫瑰盛開,應有盡有??伤鼌s是美國人的財產(chǎn),至今仍不妥協(xié),孤島似的傲立在城中。
這么排數(shù)一遍,貌似只有丁家大院才是小城里最漂亮,最適合人居住的處所。
幾十年來,這個始建于上世紀初,“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宅院,默默駐扎在馬廠巷的中間地段,低調(diào)生活在古老的棠邑城內(nèi)。它度過多少酷暑嚴冬,承受了幾多風雨雷電;后園的花開葉落,大院里客來人去,終于,在經(jīng)歷短暫的產(chǎn)權變更后,它等到了懵懂貪玩的我。
大概在二十世紀60年代初,我家從西門某處搬到了丁家大院西南角的一間房子里。
也許記憶力不夠好,我始終想不起來搬家時的確切地址和時間。
我只記得,曾經(jīng)住過縣府街與汪家巷夾角的一處老宅子,它的大門朝北,我還記得,里面的木樓梯,窄的只夠一個人上下。房子至今還在,墻壁脫落,從窗戶可以看出已很久沒人居住,我?guī)缀趺刻於紡乃赃吔?jīng)過。有一天,我下定決心,要去探個究竟,剛跨進門檻,我的腦袋突然嗡嗡作響——那樓梯已經(jīng)被封閉,我失望之極。
殘存的記憶又停留在大官巷一處老井對面的宿舍。一天傍晚,我攥著母親給的五分錢,沿著宿舍前面小道,去縣府街小店買醬菜。當走到一排冬青樹旁,一只馬蜂突然襲擊了我,我的左眼瞼立刻腫了起來。我忍著疼痛,端著空碗,沮喪的走回家去。那個院子現(xiàn)在依然住著人,可是我實在沒有勇氣進去看一看。
接下來就到了丁家大院,在那間半明半暗的屋子里,母親坐在床上向我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主人公父母雙亡,孤苦伶仃;他與人為善,做了許多好人好事,后來他犧牲了。我不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代表了一種價值觀,但是我能感到某種觀念正在注入我的大腦。后來我知道這位英雄叫雷鋒。
這三段斷片式畫面構建了我童年記憶的小屋。
搬過來的第二年,大院前面拴過馬和驢的空地上豎起了一排平房,是父親單位建的集體宿舍。我們家和另外三家人挪了進去。
房子外面看著嶄新,里面的隔墻卻是蘆席糊了泥巴,再刷層石灰水,質(zhì)量可想而知。大院的大門板也被拆下來,安裝在我們宿舍前邊,于是我們儼然成了大院的“看門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房子被巷子里住戶稱為“六城鎮(zhèn)干部宿舍”。
卸了大門的門道像缺了門牙的大嘴巴,從外面一眼就看到里面的天井式甬道,二道門和最后邊的園子,也能看到一株蒼勁的柏樹,矗立在甬道的右側。
甬道的左邊是四合院,右邊是自帶大門的二層樓院。兩邊房子結構不同,里面的景象也是冰火兩重天。樓房里人聲喧雜,圍著院中彩色“斯門汀”地,有人串門,有人坐門口聊家常,也有看報說時事的,而聽的最多,是一位“王婆婆”的大嗓門,常常喚著她寶貝的外孫:“剛剛,你在哪兒?”
整座樓洋溢著電影《七十二家房客》鮮活的氣息。
對面的四合院卻很安謐,住了七八戶人家,卻難得聽到響動,仿佛沒有人居住。大院主人一家住在東南角的三間屋子,前面另有一個獨立小院。房門裝的是“司匹靈”鎖,對開的木槅大玻璃窗,讓明媚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隨意進出。房間里天花地板,墻上掛著字畫,有四根銅立柱的大床,還有漂亮的書桌和一張木搖椅。優(yōu)雅舒適的陳設,折射出舊日有錢人家的生活。
穿過天井,邁出二道門,就是大院的后園。這個園子很大,里面生長著各種雜樹,一條鋪著碎磚石的小道橫貫園中。小道南邊通往前街的財政局宿舍,小道北邊盡頭,是另外一棟兩層小樓的側門——和南面的樓是為一體。北樓和南樓一樣,都是全木結構。北樓前面有一個大院子,正門開在后街,與清真寺隔街相望。整個丁家大院大約住著三十戶人家。
南大院的舊主人,繼承了鹽商祖上留下的家業(yè),他受過高等教育,可惜只是個建筑站的工程師,對園藝不感興趣。偌大的園子聽任原生植物亂象的生長,到我們住進來的時候,園子已日見荒蕪,幾乎成了廢園。
北院的舊主人靠拖板車的收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昔日的小開終日與社會貧苦人士為伍,一直到改革開放。他開了饅頭店,每天在店里唱著京劇《蘇武牧羊》,蒼涼的聲腔旋律,流淌著坎坷人生的況味。
自從我住進“傳達室”式的新房子,認識了巷子里許多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有黑皮、小敏、沈家兄弟,明亮,還有住在大院里面的孫家“大小肚子”兄弟,大家成了玩在一起的小伙伴。
小孩子管不了大人的事,凋敝的后園成了我們快樂的天堂。
白天,我們在大槐樹下“丟手帕”,歌詞我至今沒忘記:“丟手帕,丟手帕,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到了晚上,滿園瘋也似跑著“撈呆子”。
稍大一些,我們在園子里打彈子,斗鞠子,玩一種叫“攻城”的游戲。
隨著活動量增大,靠每天兩稀一干的卡路里補充,已遠遠不夠。我們充滿對甜味的渴望,爬到桑樹上,摘下飽含酸甜汁水的桑葉果,弄得滿手滿嘴烏黑。我時常仰望著枯花樹上鮮紅的果子,呆呆的想:假如它也能夠吃該多好,不要單單只是鳥雀們的美味。
后園北邊還有一塊雜草地,同樣也充滿了誘惑。
高大的梧桐樹下,尺把高的雜草淹沒了小徑,各種昆蟲躲在里面奏樂,宣告它們的存在。這里的紅蚯蚓到處都是,一鏟子下去就是好幾條,是釣魚的最佳餌料。
我們的目標是“二尾子”蟋蟀?!岸沧印辈卦诖u頭和瓦片下,隔一會兒發(fā)出一二聲“吱吱”充滿野性的鳴叫。這種蛐蛐兒往往有紅頭蜈蚣或癩蛤蟆把門,一定要小心翼翼才能捉到。
我們輕手輕腳進到草叢的深處,突然間,一條赤紅的火煉蛇擋住了去路,它正盤著一只可憐的青蛙。我“哇”地一聲大叫,慌忙跑出來,長時間不敢再進去。
快樂的時光過了兩年,后園突然消失了。
先是來人封閉了南面的園墻,在園子中間建起了兩座小院。接著縣里又在園子北面建了一排宿舍,住進去幾位干部。
后園的變化,讓我們失去了游戲樂土。我們轉移到另一處陣地,就是那掉了門牙的“大嘴巴”——大門的過道。
那是不大的空間,地上磚塊已經(jīng)殘缺不全。我們毫不在意,聚在一起摜四角,交換香煙紙,撲洋畫,叼杏核。只要是男孩子喜歡的玩意兒,每天都在那里進行,直到哪家母親拉長了聲音,呼著他的小名:“XX,吃飯嘍!”大伙這才一一散去。
有一天,幾個少年又聚在門洞,不知道玩啥。有人提出,去苗圃打鳥,于是我們帶著彈弓,去了鳳凰山林果場。那天戰(zhàn)果不佳,僅僅讓我打了一只麻雀?;貋砗?,“孫小肚子”眨巴著眼睛,突然提出要用大杏核交換二弟的一只舊籃球。
看他很認真,我突然想逗他一下,說,你能把這只麻雀吃了嗎?
“能!”
“真的?”
“當然?!?/p>
拉過鉤后,“小肚子”把那只麻雀帶到井旁淘米缸前,撕去皮毛,扔掉內(nèi)臟,用泔水洗了洗。那時,太陽穿過大院的樓頂,照在他身上;我們圍成半圓,看他半閉著眼,像個慷慨赴難的勇士,生生把那只麻雀吃掉了。聽著“嘎吱嘎吱”的咀嚼聲,我心里突然一陣糾結不安,二弟兌現(xiàn)承諾,把籃球給了他。
以后沒有人再提過這件事。
學校復課后,大院漸漸失去了吸引力。孩子們見了面,也從直呼小名,變成互相笑笑,點點頭,似乎一夜之間,成了懂事的大人。門道恢復了安靜。隨著讀書、插隊、工作、參軍,大家各奔前程,大院,終于被我們拋在了腦后。
這些事如同昨天剛剛發(fā)生,而丁家大院卻消失了,連同迷人的幽靜、煙火味人聲和后園的綠樹紅花,取而代之的是長江新苑住宅小區(qū)?;蛟S,這是那爿百年老宅最好的結局,得以讓典雅風貌完整保存在我的記憶中。倘若延至近年,各種違章建筑定會把大院搞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
時光車輪飛駛了五十多年,老人們都已去世,當年的孩子已經(jīng)成了老人,他們也許還記得那些無憂的少年時光。
我常常路過那里,穿行在高大整齊的住宅樓中間,心里總會暖暖的泛起一絲溫馨;腦子里翻騰著那些熟悉的名字,還有王婆婆的大嗓門:“剛剛,快回來喲…”
我相信,N多年后,我們還會相聚,不過,再也沒有丁家大院人了。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