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瑋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安徽 合肥 230022)
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聯(lián)合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為一種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法[1],鑒于在多學科診治基礎上提出的多學科教學構架,可有效整合各個不同教研室的優(yōu)勢,以整體化、多方位模式,不斷提升PBL的教學優(yōu)勢,使教學模式得到進一步延伸,以學生為中心,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更好的為醫(yī)學事業(yè)提供高素質的醫(yī)學人才[2]。消化內科疾病臨床表現(xiàn)多樣化,診療復雜且涉及多種學科,從既往教學模式來看,消化科疾病的教學內容豐富且復雜,需結合具體病例進行綜合分析,傳統(tǒng)的理論授課難以取得理想教學效果?;诖?,本研究對MDT診療模式+PBL教學模式在消化內科臨床教學中的影響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 年7 月至2018 年12 月在本院消化內科實習醫(yī)生44 名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2 名。實驗組男14 名,女8 名;年齡22~24歲,平均年齡(22.46±0.31)歲。對照組男15例,女7例;年齡22~25歲,平均年齡(22.28±0.59)歲。所有實習醫(yī)生均告知本研究內容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使用PPT授課,重點講授消化內科有關知識點,講解消化道疾病發(fā)病機理、臨床癥狀情況、體征、診斷標準、治療方案和預后內容,舉例解析,臨床實習病例進行討論。
實驗組首先建立MDT 專家團隊,由消化內科病癥涉及的多個學科專家組成,主要包括炎癥性腸病MDT 專家團隊,參加學科包括消化內科、病理科、胃腸外科、藥劑科、CT 室、MRI 室、營養(yǎng)科;肝膽胰MDT 專家團隊,參加學科包括消化內科、肝膽胰外科、傳染科、病理科、CT 室、MRI 室,討論會要求每個學科至少1 位專家參與;其次,采用“定時間、定地點和定專家”的工作方式,一般每周討論1 次,病例均由臨床一線工作的醫(yī)師提出,要求實習醫(yī)生在每次多學科綜合診治討論前做以下準備:①深入病房,詳細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制作幻燈片,匯報病例;②準備問題,包括患者的臨床診斷、治療方案的選擇等;③對每個病例自行查閱相關資料,掌握該病的最新研究進展;MDT 會診完成診斷、制定治療計劃、規(guī)定治療計劃的完成科室和時間、階段性療效評估等。討論后記錄患者的病情診斷結果和相關的處理意見并對患者進行診治隨訪。
1.3 評價標準 ①臨床綜合能力評價。對實習醫(yī)生的理論考試成績、臨床實踐能力、技能操作、文獻閱讀4個方面進行評價,理論考試以自制百分制消化內科試卷為主;臨床實踐能力以病患情況采集、問診、臨床診斷、治療方法等內容為主;技能操作以消化內科需要必備基礎技能掌握程度為主;文獻閱讀以自制文獻查詢和閱讀能力調查表為主。②問卷調查:教學團隊對實習醫(yī)生綜合素質考評:自制問卷,以4個維度調查內容以學習興趣、自學能力、理論理解能力、臨床思維能力,每個維度10 分,分值越高表明綜合素質越高。③教學滿意度評價:教學結束后學生匿名對教學模式進行滿意度調查,分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個方面。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綜合能力比較 實習結束后,實驗組理論考試成績、臨床實踐能力、技能操作、文獻閱讀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綜合能力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omprehensive ability evalu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1 兩組臨床綜合能力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omprehensive ability evalu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22 22理論考試成績93.73±3.41 82.11±3.03 5.284 0.015臨床實踐能力89.57±2.57 80.45±3.14 5.371 0.013技能操作87.84±2.74 86.13±2.41 2.198 0.034文獻閱讀87.45±2.58 78.83±2.45 6.930 0.004
2.2 兩組綜合素質比較 實驗組學習興趣、自學能力、理論理解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教學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實習醫(yī)生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內科臨床實習是醫(yī)學生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醫(yī)學院學生結束理論課程進入實踐操作的必經過程,在醫(yī)學教學中起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3]。因此,探索效果顯著的內科臨床實習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專業(yè)知識,是從事消化內科學教學人員的研究重點[4]。相對于常規(guī)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實習醫(yī)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綜合能力提高較慢,對提高醫(yī)學質量水平有較大挑戰(zhàn)。
表2 兩組綜合素質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2 兩組綜合素質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組別實驗組(n=22)對照組(n=22)t值P值學習興趣9.14±0.42 7.32±0.45 6.245 0.003自學能力9.44±0.35 8.12±0.24 5.524 0.011理論理解能力9.72±0.62 8.31±0.66 4.937 0.034臨床思維能力9.13±0.24 7.85±0.52 6.113 0.005
表3 兩組教學滿意度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each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PBL教學是一種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老師通過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處理一些在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而不是照本宣科,可更快幫助學生建立臨床思維,通過有的放矢地解答問題也反向提高了醫(yī)者自身的臨床應變能力[5]。PBL 教學較傳統(tǒng)教學方法更具有優(yōu)越性,但也有其劣勢所在,包括教學方法、病例選擇、規(guī)范實施等方面尚無規(guī)范、系統(tǒng)的研究;對教師的要求較高,不僅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且還要具有良好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病例的選取要求較高,如果不具有代表性或不能充分互動,那么授課效果也不盡人意[6]。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模式(MDT)是以循證醫(yī)學理念為引導,以患者為中心、多個學科共同參與診療,制訂最適合的診療方案,是一種新型的診療模式[7]。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多學科交叉教學,指教學主體在科學分化的基礎上,打破不同學科間的界線,多種學科或由不同的領域交叉滲透、相互結合、作用、互補、交流,使參與者的知識得到多重更新,結構得到改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創(chuàng)新性得到加強[8]。本研究結果顯示,實習結束后,實驗組理論考試成績、臨床實踐能力、技能操作、文獻閱讀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學習興趣、自學能力、理論理解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相對于采用常規(guī)“填鴨式”教學模式,MDT診療模式+PBL教學模式的成果對現(xiàn)有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建立了新的教學模式,使醫(yī)學生在消化內科的臨床學習中,主動性積極性進一步增強,由被動接受知識型轉變?yōu)橹鲃犹剿鲗W習型,增強了學生的臨床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MDT診療模式+PBL教學模式在消化內科臨床教學中效果顯著,實習醫(yī)生的臨床綜合能力評價較高,學習質量、學習自主能力等均表現(xiàn)更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