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梅 高海龍 李德生 孫杰姝 葉鶯 陳文嵐
精神分裂癥屬于精神科常見的一種重癥精神疾病,通常在青壯年群體緩慢或亞急性起病,在臨床上的表現(xiàn)包括癥狀各異的綜合征,主要涉及思維、情感、行為以及感知等方面障礙,且患者常伴有不協(xié)調的精神活動[1]。以往,臨床對于老年期慢性精神分裂癥常單用抗精神病藥物進行治療,常用藥物包括利培酮、阿立哌唑及氯氮平等,雖有一定療效,但很多患者病情易反復,且長期用藥易引發(fā)各類不良反應,降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進而影響預后[2]。為了幫助老年期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尋找一種更有效的治療方案,本研究對45例老年期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利培酮基礎上增加小劑量碳酸鋰進行治療。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精神科于2017年6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90例老年期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滿足國際精神疾病分類系統(tǒng)(ICD-10)中關于慢性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患者陰性癥狀量表(SANS)評分>60分,且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同時排除合并腦器質性疾病、帕金森病、嚴重性軀體疾病及癲癇病者,對本研究內所有藥物過敏者,對酒精或藥物具有依賴性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聯(lián)合組與對照組,各45例。聯(lián)合組中男22例,女23例;年齡60~83歲,平均年齡(69.62±7.15)歲;病程3~22年,平均病程(13.27±3.43)年。對照組中男21例,女24例;年齡60~81歲,平均年齡(69.45±6.82)歲;病程2~20年,平均病程(13.18±3.7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 單用利培酮(天津藥物研究院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0776)治療:開始時,1 mg/d,然后根據(jù)患者病情與身體耐受能力,逐漸地增加劑量至4~6 mg/d。
1.2.2聯(lián)合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小劑量碳酸鋰(湖南千金湘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372)治療:根據(jù)患者體重計算碳酸鋰的服用劑量,以20~25 mg/kg為標準,服用劑量為0.25~0.75 g/d,分早晚2次服用。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以SANS減分率作為療效評定標準,治療后SANS減分率>50%為顯效;治療后SANS減分率為25%~50%為有效;治療后SANS減分率<25%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3.2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精神狀態(tài) 于治療前,治療后3、6、12個月時采用BPRS量表進行評定,包括焦慮抑郁(內含4項)、缺乏活力(內含4項)、思維障礙(內含4項)、激活性(內含3項)及敵對性(內含3項)5個維度,每項評分范圍為0~7分,BPRS總評分為126分,評分高代表患者病情越嚴重。
1.3.3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包括流涎、細震顫、靜坐不能、椎體外系反應及白細胞數(shù)量下降。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聯(lián)合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精神狀態(tài)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缺乏活力評分、思維障礙評分、激活性評分、敵對性評分、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缺乏活力評分、思維障礙評分、激活性評分、敵對性評分、總分均較本組治療前下降,但組間、組內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后6、12個月的焦慮抑郁評分、缺乏活力評分、思維障礙評分、激活性評分、敵對性評分、總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組患者治療后6、12個月的焦慮抑郁評分、激活性評分、敵對性評分、總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同期,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缺乏活力評分、思維障礙評分與本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聯(lián)合組患者的流涎、細震顫、靜坐不能、椎體外系反應、白細胞數(shù)量下降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精神狀態(tài)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精神狀態(tài)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相比,bP<0.05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老年期慢性精神分裂癥是一種以陰性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起病慢、病程遷延的精神疾病,起初患者常無明顯癥狀,但隨著病情進展,很多患者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對生活缺乏激情與活力,甚至充滿敵對感[3]。目前,臨床對老年期慢性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只有部分研究指出其發(fā)病與膽堿、多巴胺、谷氨酸以及5-羥色胺等功能存在一定關系[4,5]。利培酮是近年來臨床治療老年期慢性精神分裂癥的常用藥物,其屬于一種新型的多巴胺D2、5-羥色胺2A受體阻滯劑,可有效地阻斷中腦邊緣通路多巴胺D2受體與中腦黑質紋狀體通路5-羥色胺2A受體,增強額皮質D1受體與紋狀體D2受體的功能,進而改善患者認知功能[6,7]。同時,利培酮還是一種D2受體拮抗劑,可消除或緩解患者的陽性癥狀,同時通過有效阻滯多巴胺與5-羥色胺受體,將其療效直接地延伸至患者情感與陰性癥狀方面[8]。另外,利培酮在減少錐體外系反應發(fā)生方面的效果良好,且將其與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相比,其引起的運動功能抑制與強制性昏厥等不良情況顯著減少,但近年來臨床發(fā)現(xiàn)單用利培酮治療老年期慢性精神分裂癥的效果不太理想[9]。碳酸鋰屬于一種心境穩(wěn)定劑,可對神經末梢鈣離子依賴性的去甲腎上腺素(NE)與多巴胺釋放進行選擇性地抑制,從而有效促進神經細胞對于NE的再攝取、轉化及滅活,進而顯著降低NE水平;同時,其對5-羥色胺合成與釋放具有一定促進作用,對β 受體功能具有一定調節(jié)(下調)作用,最終可直接或間接地發(fā)揮抗抑郁的作用[10,11]。
綜上所述,利培酮與小劑量碳酸鋰聯(lián)合治療老年期慢性精神分裂癥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且臨床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