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素王立法”:第三條道路的政治幻境及其歷史批判

        2021-02-06 09:15:08王洪軍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讖緯孔子

        王洪軍

        (哈爾濱師范大學 文學院,哈爾濱 150025)

        根據(jù)戰(zhàn)國中晚期鄒子終始五德理論進行推演,在秦人歷史地位承認與否的認知情況下,可以得出漢為水德,或是土德的結(jié)論,并引發(fā)了漢代士人持續(xù)百年的激烈論爭。太初元年(前104),漢武帝改歷,以國家法令的形式確認漢為土德。此后,直至西漢覆亡,未見西漢有更改五行德運的任何記載。建平二年(前5),西漢確實進行過一次“改元易號”,只是把當年改為太初元將元年,哀帝自號陳圣劉太平皇帝,漏刻以一百二十為度量,一個月后“蠲除之”,恢復如初。這次改元易號,漢代相關(guān)典籍,并沒有涉及更改漢德屬性的記載。然而在西漢末葉,火德又是真實存在的,否則,王莽秉承堯舜禪讓理念而代漢建新,沒有任何理論依據(jù)。在西漢末葉,漢是如何由土德變成火德的,這是本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素王:一個詞語泛指與特指的轉(zhuǎn)化

        “素王”一詞,就使用者而言,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據(jù)《史記·殷本紀》記載:處士伊尹為商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端麟[》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質(zhì)素,故稱素王。九主者,三皇五帝及夏禹也?;蛟痪胖髦^九皇也?!盵1]94將“素王”理解為質(zhì)樸無文的上古帝王,與《莊子》的說法相類似?!肚f子·天道》以為:天道無為,無為就是“玄圣素王之道”。郭象注:“此皆無為之至也,有其道,為天下所歸,而無其爵者,所謂素王自貴也。”[2]461顯然,二者在“無為”的意義上是相通的。在此基礎上,成玄英的注疏進行了申說,曰:“有其道而無其爵者,所謂玄圣素王,自貴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盵2]461這明顯受到了漢代人說法的影響。需要說明的是,“素王”概念出現(xiàn)于先秦,有出土文獻的支持。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后附有亡佚的古書,整理者定名為《伊尹·九主》。其中就言及“素王”,此或為《史記》所本,司馬遷因之而作《素王妙論》。 賈誼《過秦論》也有提及,曰:“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盵3]而賈誼所謂之“素王”,既不是“其道質(zhì)素”之王,也不是素德之王,而是平素、往常、舊時之王的代指。

        先秦時期的“素王”是一個泛指的概念,也是個哲學概念。而到了漢代儒生這里,素王成為孔子專屬稱謂。梅福建議漢成帝“據(jù)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孫”,顏師古注曰:“素功,素王之功也?!豆攘簜鳌吩弧鬃铀赝??!盵4]2926今本《谷梁傳》并無此語,漢儒也不曾言及《谷梁傳》有素王之說,頗懷疑為顏氏誤記。更有甚者,《孔子家語·本姓解》敘述了孔子先祖的世系,借齊太史子與之口贊美說:“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錯亂無紀,而乃論百家之遺記,考正其義,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刪《詩》述《書》,定禮理樂,制作《春秋》,贊明《易》道,垂訓后嗣,以為法式,其文德著矣!然凡所教誨束修已上三千余人,或者天將欲與素王之乎,夫何其盛也!”[5]此時孔子尚在世,以尊周為思想指歸的夫子,汲汲乎倡導禮樂文明,如何會有素王之說,所以杜預非之??梢源_定地說,以孔子為素王完全是漢儒的發(fā)明,非出現(xiàn)在先秦。

        從現(xiàn)有的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孔子和素王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淮南子》?!吨餍g(shù)訓》曰:“孔子之通,智過于萇弘,勇服于孟賁,足躡郊菟,力招城關(guān),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聞,伎巧不知,專行孝道,以成素王,事亦鮮矣?!洞呵铩范偎氖辍缮其z丑,已成王道,論亦博矣?!盵6]如果說這是道家之士,為了行文需要的故意渲染,儒家士人對此則有著虔誠的態(tài)度。董仲舒對策漢武帝說:“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這是漢儒將孔子視作素王的發(fā)端。

        在董仲舒的視界里,素王是有著自己使命的,是天命所歸。董氏以為,素王的使命就是作《春秋》,為新王法,也就是為后王立法。董仲舒《三代改制質(zhì)文》反復陳說:“《春秋》應天作新王之事,時王黑統(tǒng)。王魯,尚黑,絀夏,親周,故宋?!薄啊洞呵铩飞辖I夏,下親周,以《春秋》當新王?!薄啊洞呵铩纷餍峦踔拢冎苤?,當正黑統(tǒng)。而殷周為王者之后,絀夏改號禹謂之帝,錄其后以小國,故曰絀夏存周,以《春秋》當新王?!盵7]其目的在于強調(diào)《春秋》是作為素王的孔子為后世之王的立法,《春秋》以及與孔子有關(guān)的儒家經(jīng)典,于是變得神圣起來。董仲舒所說《春秋》,實際上是《公羊春秋》,相對于其他經(jīng)典而言,成為漢代法律之外的一部神圣的經(jīng)典,以之決獄成為我國司法史乃至政治史上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而漢代人卻是極其嚴肅認真地對待這樣的事件。西漢中葉,以孔子作為素王,是一種現(xiàn)象,而且是普遍的現(xiàn)象。上大夫壺遂與司馬遷討論孔子為何而作《春秋》,有言:“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盵1]3299可見,孔子作《春秋》以為王法,在武帝時代即已經(jīng)演變成知識界的共識。當然,這時候孔子素王說,已不僅僅是制作《春秋》,而是泛化為制作六經(jīng)而為后王立法了。

        需要說明的是,董仲舒在《公羊春秋》的基礎上闡發(fā)出了孔子的另一種微言大義,總括起來即為三統(tǒng)說。董氏言,夏為黑統(tǒng),色尚黑,以十三月為正月;殷為白統(tǒng),色尚白,以十二月為正月;周為赤統(tǒng),色尚赤,以十一月為正月。三統(tǒng)是循環(huán)的,《春秋》作新王之事,變周之制,新王就是黑統(tǒng)。徐興無論曰:“術(shù)數(shù)中的‘三正’確立了漢代政治遵守的自然秩序,《春秋》經(jīng)典中揭示的夏商周‘三統(tǒng)’確立了漢代政治遵守的歷史秩序——孔子作《春秋》的主旨,在于將歷史使命寄托于漢朝:以漢代周?!盵8]此為的論。通過漢儒的強制闡釋,孔子為新王立法,也就是為漢代立法,得到了法理上的確認,孔子因《春秋》,或者說因儒家經(jīng)典而貴,漢儒因為經(jīng)典而尊,漢儒與孔子與經(jīng)典相得益彰的關(guān)系由此而確立,漢儒的政治時代、儒家經(jīng)典的輝煌時代由此而到來。

        劉向作《說苑》,其《貴德》篇是對孔子素王功業(yè)的全面概括與總結(jié),其曰:“孔子歷七十二君,冀道之一行,而得施其德,使民生于全育,烝庶安土,萬物熙熙,各樂其終,卒不遇,故睹麟而泣,哀道不行,德澤不洽,于是退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后人,思施其惠,未嘗輟忘,是以百王尊之,志士法焉?!盵9]在漢成帝時期,孔子作《春秋》闡釋素王之道的觀念可以說已經(jīng)深入人心。實際上,與素王贊譽相得益彰的是視孔子為圣人一說。

        閱讀文獻可知,春秋時期的孔子,是一位睿智的文官,一位藹然可親的老師。隨著儒學的傳播,戰(zhàn)國時代的孔子,是一位賢人、圣人(或許僅局限于儒生的著作中),當然也是道家眼中虛幻的玄圣素王。到了漢代,孔子變成得天之道的國家圣人,一位蹲踞在經(jīng)學之上的王者。漢初,叔孫通、陸賈鼓吹儒家學說,“可與守成”的觀點被劉邦接受。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過魯以太牢祠孔子,為漢代儒教治國奠定了基礎。文帝、景帝時那些諳熟經(jīng)學的博士,被漢武帝直接任命為五經(jīng)博士官,儒學上升為國學。隨著經(jīng)學地位的提升,孔子的政治、思想地位自然提高?!缎抡Z·思務》曰:“孔子承衰而作功,圣人不空出,賢者不虛生,□□□□□□而歸于善,斯乃天地之法而制其事?!盵10]167-168在陸賈的眼里,作為圣人的孔子,已經(jīng)為世作則,只不過是適用于天地之間普適的法則,而不是為漢制法。與董仲舒幾乎同時代的《鹽鐵論》也說:“孔子,大圣也?!?《國病》)孔子的政治地位不斷提升。尤其是在漢代經(jīng)學全盛時代,國家正式以詔令的形式,承認了孔子政治的、經(jīng)學的,甚至是超越法律之上的崇高地位。初元元年(前48),漢元帝令其師褒成君關(guān)內(nèi)侯孔霸,以所食邑八百戶,祭祀孔子。綏和元年(前8),漢成帝立二王后,以孔子后奉湯祀,封孔子世為殷紹嘉公。元始元年(1),漢平帝封孔子后孔均為褒成侯,奉孔子祀,又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也就是說,在西漢中葉以后,不再是單純的祭祀孔子的問題,孔子地位已經(jīng)上升為二王之后,追謚為“褒成宣尼公”,已經(jīng)有了爵號,孔子的政治地位超邁前代,既是圣人,也是圣人之后,素王立法有了漢代政治、思想的強有力支持。

        到了讖緯興起的時代,孔子為素王已經(jīng)無可爭辯。如《春秋演孔圖》曰:“麟出周亡,故立《春秋》,制素王授當興也?!盵11]580《孝經(jīng)鉤命訣》:“吾作《孝經(jīng)》,以素王無爵之賞,斧鉞之誅,與先王以托權(quán)?!盵11]1010漢儒認為,孔子志在《春秋》,而行在《孝經(jīng)》,故對二經(jīng)非常重視,也就有了素王德業(yè)之說。讖緯造作者尤為不足,甚至為孔子建立了素王朝廷。《論語摘輔象》云:“仲尼素王,以顏淵為司徒,子貢為司空,左丘明為素臣?!盵11]1071美化孔子,尊崇圣人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我們知道,感生神話為三代始祖所共有,延伸到三皇五帝,甚至秦先、高祖在讖緯中都有感生神話存在,而一個庶人也有為圣為王的感生神話,孔子是個特例。

        孔子母徵在,游大澤之陂,睡夢黑帝使請己,已往夢交,語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庇X則若感,生丘于空桑。(《春秋演孔圖》)

        孔子母徵在,夢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春秋演孔圖》)

        叔梁紇與徵在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論語撰考讖》)

        孔子感生神話的制作,是帝王神話的余緒,如《春秋演孔圖》就宣揚:“天子皆五帝之精寶,各有題序,以次運相據(jù)起,必有神靈符紀,諸神扶助,使開階立遂。是以王者常置圖箓,坐旁以自正?!盵12]147最初是為了強調(diào)五經(jīng)的重要價值,提高儒生自身的政治以及社會地位;這一目的達成之后,也是最為重要的,神話孔子的目的在于增加讖緯立言的可信性;衍生目的是以孔子的圣人、素王身份為漢代立法,即將漢代君主納入到圣王系列,強調(diào)漢代政權(quán)的受命性質(zhì)。為了強化孔子身份以及為漢制法的重要性、權(quán)威性,增加孔子為漢制法的可信性,讖緯中也就出現(xiàn)了孔子受天明命的說法。如《春秋說題辭》:“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盵11]854《洛書摘六辟》:“孔表雄德,庶人受命,握麟征?!盵11]1271在神道設教的漢代,如此之孔子,才能更有震撼力,話語也就更有權(quán)威性,五經(jīng)以及讖緯才會具有與漢代法律同等的效力。

        《新語·本行》曰:“以序終始,追治去事,以正來世,按紀圖錄,以知性命,表定六經(jīng),以重儒術(shù)。”王利器注曰:“圖錄謂讖緯,然則讖緯之道,漢初人即謂其托始于孔子也?!盵10]142圖讖在漢初不顯,屬于秘書,未嘗有文獻言及漢初的圖錄是孔子所作?!吧w秦漢以來,去圣日遠,儒者推闡論說,各自成書,與經(jīng)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書大傳》、董仲舒《春秋陰陽》,核其文體,即是緯書,特以顯有主名,故不能托諸孔子。其他私相撰述,漸雜以術(shù)數(shù)之言,既不知作者為誰,因附會以神其說?!盵13]四庫館臣的分析,結(jié)合孔子地位持續(xù)提升歷史來看,顯然是切中鵠的的。讖緯不僅自神其說,假托于孔子。讖緯中的孔子,由經(jīng)學的素王,變成了具有古代圣王血統(tǒng)的受命之王,躋身于古帝王之列,孔子完全被神圣化了,而神圣化了的孔子自有其政治使命——為漢立法。

        二、水德、土德之爭:兩種歷史觀的政治博弈

        孔子在西漢被圣化的同時,漢代思想政治也在士人激烈的爭執(zhí)中,發(fā)生著顯著的變化。在先秦政治的要義中,無論是儒家,還是陰陽家,甚至包括法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易姓受命而必改正朔的言說。根據(jù)鄒衍終始五德學說,周人為火德,水勝火,秦人統(tǒng)一東周列國,便自稱水德,以十月為歲首,色尚黑,數(shù)以六。然而,秦朝驟亡,劉邦建漢,劉漢的德屬、正朔問題,就成為西漢初期政治關(guān)注的焦點。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派以漢王劉邦、北平侯張蒼、博士叔孫通為首,認為漢為水德,也就是《史記》《漢書》反復強調(diào)的“皆襲秦故”“漢家承秦之制”“襲秦正朔服色”。漢王二年(前205),劉邦入關(guān),獲悉秦祭祀五色帝(五方帝)中的白、青、黃、赤四色(四方)帝,即以自己為黑帝?!妒酚洝し舛U書》的記載頗為生動:“(漢王)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guān),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咦嬖唬骸崧勌煊形宓?,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肆⒑诘垤?,命曰北畤?!盵1]1378漢儒從政治正確的角度解讀,顯然是劉邦以自己為黑帝。黑帝,為北方之帝,五行是為水德,即漢為水德。司馬遷在《歷書》中有著正相關(guān)的呼應:“漢興,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為獲水德之瑞。雖明習歷及張蒼等,咸以為然。是時天下初定,方綱紀大基,高后女主,皆未遑,故襲秦正朔服色?!盵1]2681張蒼在秦作過御史,掌管四方文書,因而熟悉圖籍,尤其在律歷方面確認漢代為水德,是可信的,也是有說服力的。司馬遷在《張丞相列傳》中傳達出這樣的信息:“自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會天下初定,將相公卿皆軍吏。張蒼為計相時,緒正律歷。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時本以十月為歲首,弗革。推五德之運,以為漢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南朝史學家沈約的觀點,給予該論述強有力的支持,他說:“張蒼雖是漢臣,生與周接,司秦柱下,備睹圖書。且秦雖滅學,不廢術(shù)數(shù),則有周遺文雖不畢在,據(jù)漢水行,事非虛作?!盵14]259

        由秦入漢的大儒,秦漢皆為博士的叔孫通,顯然也接受了漢為水德的說法,司馬遷告訴我們:“秦有天下,悉內(nèi)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盵1]1159-1160從匹夫而為天子的劉邦,驟然由漢王而建立漢朝,并沒有來得及做好思想以及文化的準備,劉漢政權(quán)是在因襲秦朝舊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表面上看,是漢承秦制,實際上是終始五德理論指導下的新的歷史排序,即不承認秦人的政權(quán),認為代周的應該是劉漢的水德,而不是秦人的水德。秦朝被排除在歷史統(tǒng)序之外,這是罔顧歷史事實的狹隘歷史觀在作祟。

        漢代發(fā)展二十余年后,到了文帝時期,有關(guān)漢代德運正朔問題,被年輕的儒生博士賈誼重新提了出來,從而引發(fā)了持續(xù)半個世紀之久的論爭?!妒酚洝份d:“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盵1]2492這時賈生才二十余歲,改正朔、易服色等又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過于激進的建議遭到了絳灌之屬的強烈打擊,而漢文帝甫即位,立足未穩(wěn),不敢大動干戈,此事因為賈誼的貶黜而作罷。然而賈誼改正朔等的政治思想,顯然被那個時代的士人接受了。

        司馬遷備述其事,曰:“魯人公孫臣上書陳終始傳五德事,言方今土德時,土德應黃龍見,當改正朔服色制度?!盵1]429《漢書·郊祀志》的記載則更為詳細:“魯人公孫臣上書曰:‘始秦得水德,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土德,土德之應黃龍見。宜改正朔,服色上黃?!盵4]1212漢文帝與北平侯丞相張蒼商議此事,結(jié)果自然遭到反對。這里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學術(shù)問題,而是涉及個體的政治利益,即威脅到張蒼等人的政治地位,改正朔、易服色的倡議再次以失敗而告終是不可避免的。漢文帝十五年(前165),黃龍見于成紀,被看做土德的瑞應,于是拜公孫臣為博士,再議土德之事,其中包括巡狩、封禪、易服色、改制度等等,漢文帝還親自郊祀五帝,可見重視的程度。同一時期,術(shù)士新垣平望氣詐偽被揭露出來而見殺,受此影響,轟轟烈烈的改土德事宜宣告失敗。作為客觀的歷史記述者,司馬遷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皬埳n文學律歷,為漢名相,而絀賈生、公孫臣等言正朔服色事而不遵,明用秦之顓頊歷,何哉?”[1]2685譴責之意溢于言表。班固為張蒼解釋了使用顓頊歷的問題,對于沿用秦人的水德頗有微詞?!皾h興,方綱紀大基,庶事草創(chuàng),襲秦正朔。以北平侯張蒼言,用顓頊歷,比于六歷,疏闊中最為微近。然正朔服色,未睹其真,而朔晦月見,弦望滿虧,多非是?!盵4]974這是站在漢為火德的立場上進行的政治批判,顯然缺乏歷史的客觀性。

        漢文帝時期的改土德事件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漢代為土德的思想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又二十余年后,將及弱冠的漢武帝登上政治舞臺,改德運再次被儒家士人搬上了制度層面,但遭到了竇太后的阻擊,依然是以失敗告終。司馬遷簡略地記載了這次事件:“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元年,漢興已六十余歲矣,天下艾安,搢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xiāng)儒術(shù),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shù),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皆廢?!盵1]1384儒家士人希冀借助一系列政事興旺儒學,與好黃老之言的竇太后發(fā)生了思想上的激烈對撞,在頑固舊勢力的極力干預下,趙綰、王臧被迫自殺,漢武帝的改革也只能作罷。需要說明的是,這時方術(shù)之學已經(jīng)逐漸進入到了儒學之中?;蛘哒f,為了適應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儒學主動吸收了方術(shù)之學,漢代稱儒學為儒術(shù),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問題的角度。

        建元六年(前135),竇太后薨逝,儒學之士暢所欲言的時代終于來臨。首先是司馬相如《上林賦》提出了“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的問題。元狩五年(前118),司馬相如病卒,遺有《封禪文》,再次提示漢武帝改制度、易服色。其次是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之第二策提出了“《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應天”的命題。再次是司馬遷也倡導“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諸多大儒為先導的以變換帝德為核心的改制度、易服色,甚至是封禪、革正朔的倡議,皆是鄒衍終始五德理論所引發(fā)論爭的延續(xù)。元封七年(前104),改為太初元年,在群臣的鼓噪下,漢武帝終于開始了改制行動?!稘h書·律歷志上》詳細地記載了改制的具體實施情況:

        至武帝元封七年,漢興百二歲矣,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等言“歷紀壞廢,宜改正朔”。是時御史大夫兒寬明經(jīng)術(shù),上乃詔寬曰:“與博士共議,今宜何以為正朔?服色何上?”寬與博士賜等議,皆曰:“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4]974-975

        太初改制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核心是歷法的變革,同時伴隨著易服色等重大事項的改革。《漢書·武帝紀》載:“(太初元年)夏五月,正歷,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數(shù)用五,定官名,協(xié)音律?!?起于博士賈誼、方士公孫臣的漢代改德的政治運動,迤邐一甲子之久,在儒生的大力推動下,才得以徹底解決。班固論曰:“太初改制,而兒寬、司馬遷等猶從臣、誼之言,服色數(shù)度,遂順黃德。彼以五德之傳從所不勝,秦在水德,故謂漢據(jù)土而克之?!盵4]1270鄒衍終始五德理論推衍出來的漢代土德制度,開始踐行自己的使命,秦人水德的歷史地位最終得到了承認和肯定,這是漢代儒生歷史觀的一次進步。

        漢初的統(tǒng)治者,既有獲得政權(quán)、始知皇帝之貴的興奮,在內(nèi)心深處又有“必也正乎名”的恐慌,夏有禹、啟,殷有契、湯,周有文、武,每一位帝王都是德配天地、功勛卓著的圣者。而漢劉僅僅是秦人眼中的黔首,太公甚至連名字都沒有。政權(quán)得來的僥幸,致使在政治思想上也存在著孱弱的弊端。賈誼的“過秦”,一方面是在總結(jié)秦之所以失敗的歷史教訓,另一方面是在為劉漢提供歷史認知的依據(jù),尋找漢代政權(quán)得以確立的政治基礎。文景之治的社會穩(wěn)定,迫使?jié)h代統(tǒng)治者必須找到支持政權(quán)合法性的學說,尋找漢家能夠得天下的理論來源。鄒衍終始五德理論的秦漢應用以及漢代初年的德運之爭,實際上是漢代兩種歷史觀的爭辯、兩條道路的爭辯,也是漢代思想選擇的政治之爭。可以說,水德既是陰陽家的觀點,也是術(shù)士的觀點;土德既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選擇,也是儒家經(jīng)典題中應有之義。從另一個側(cè)面說,選擇了土德就是選擇了儒家經(jīng)學。儒家士人能夠登上政治舞臺,理由很簡單,就是其能為漢家皇帝提供政治上和心理上的理論庇佑,從而獲得自足感。然而,即便是改了土德,革新了正朔,并未真正消除漢代統(tǒng)治者內(nèi)心深處的不安,因為血統(tǒng)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以《詩》《書》傳家的楚元王一系,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推出了新的終始五德理論,最終解決了漢代帝王的血統(tǒng)問題。堯后火德之第三條道路的選擇與確立,使西漢政治走上了不歸路。

        三、火德:新終始五德說與三統(tǒng)說的理論媾和

        漢昭帝元鳳三年(前78),泰山萊蕪山大石自立、昌邑國枯社木復生、上林苑枯柳臥地自立,樹葉有文曰“公孫病已立”,符節(jié)令眭弘根據(jù)種種異象占斷:“石,陰類。太山,岱宗,王者禪代之處。將有廢故之家,姓公孫,名病已,從白衣為天子者?!?又申之曰:“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漢家堯后,有傳國之運。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順天命。”[4]3154輔政大臣霍光以妖言惑眾、大逆不道的罪名誅殺眭弘,但是,漢為堯后以及再受命的思想認知卻傳播開來。西漢在元帝以后,頻繁發(fā)生日食、地震等天象,以及由此誘發(fā)一系列自然災害,漢代儒生博士預測漢代必將覆亡。尤其是元延元年(前12)七月,星孛東井,凌攝提,犯紫宮,谷永說:“上古以來,大亂之極,所希有也。”[4]1518劉向說:“三代之亡,攝提易方?!盵4]1518認為是易姓之兆。溫和者如李尋,給出的建議是遷都;有激進者如甘忠可等,獻赤精子之讖,認為“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于天”[4]3192。在劉向等人的堅決反對下,此議終止。哀帝即位后,夏賀良再次獻讖,建言改元易號,劉歆以為不合五經(jīng),不可實行。但是,驚懼中的漢哀帝,頒令實行,悔而止,夏賀良等伏誅。然而事與愿違,漢為堯后以及再受命的思想觀念,不僅沒能終止,反而愈演愈烈。

        實際上,如果漢為堯后,直接解決了漢代人的血統(tǒng)問題,也就解釋了漢代政權(quán)合法性的問題,西漢中后期喧囂的再受命說,或者不攻自破。鄒衍的終始五德理論,古帝王只有黃帝(土德)、夏禹(木德)、商湯(金德)、周文(火德),而秦朝的歷史地位承認與否,漢都不能是火德。如果以《五帝本紀》記載的古帝為依據(jù),按照鄒衍的終始五德理論,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朝代更迭順序:黃帝(土德)→顓頊(木德)→帝嚳(金德)→堯(火德)→舜(水德)→?(土德)→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秦或漢(水德),堯為火德可以如愿以償,而五行系統(tǒng)再次運轉(zhuǎn)時,“從所不勝”的土德卻失去了位置,天道循環(huán)的系統(tǒng)無法建立,即破壞了鄒衍終始五德理論的自足性,顯然這是行不通的。劉向大膽地摒棄了終始五德理論,以五行相生規(guī)律作為歷史溫和發(fā)展亦即朝代更迭的準繩,在擴大古帝規(guī)模的基礎上,重新推導了古帝王的傳承譜系,得出了漢為堯后、火德的結(jié)論,在堯后與火德之間建立起自足的理論津梁。

        劉向按照五德相生理論推導出來的古帝系譜,保存在《漢書·律歷志》里,我們將所涉及的古帝依次排列,可以推導出古帝循環(huán)運轉(zhuǎn)的圖式(如文后圖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多出了并不知名的共工,卻沒有給予足夠的歷史地位,劉向父子的解釋是:“《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噪m有水德,在火木之間,非其序也。任知刑以強,故伯而不王。秦以水德,在周漢木火之間,周人遷其行序,故易不載?!盵4]1012顯然,共工在此起著襯托的作用,提示秦的水德所處的位置不當,所以無法進入五行運轉(zhuǎn)的圖式。實際上,共工以及秦朝歷史地位的安排,采用了歷法三年一閏,閏余的處理方式,顧頡剛先生說:“共工之所以得列入古史系統(tǒng),只因他曾有爭為帝的傳說,恰與秦相近似,可以作為閏統(tǒng)的先例。故秦既為水,他亦只得為水;秦既為伯,他亦只得為伯。故‘為水師’及‘伯而不王’諸說必出于重排終始五德表之后?!盵15]此論前一部分是有道理的,后言“諸說必出于重排終始五德表之后”,稍顯牽強,不足為說。

        需要說明的是,劉向父子是以《周易》為天道循環(huán)的依據(jù),參之以《春秋》,制定了五行相生的歷史循環(huán)模式?!墩f卦》曰“帝出乎震”,《系辭下》涉及的古帝“包犧氏”即伏羲氏,作為古帝之首,選為歷史循環(huán)的起點。徐建委詳細研究了劉歆創(chuàng)建的天道歷史系統(tǒng),他認為:“劉歆著《三統(tǒng)歷》《世經(jīng)》,并其《左傳》學說,均體現(xiàn)出了以律歷、星占等數(shù)術(shù)理論與《易》與《春秋》二經(jīng)相融合、相統(tǒng)一的特點,在理論上體現(xiàn)出了溝通天人之間的新思路?!盵16]充分說明了太昊伏羲氏作為歷史起點的理由。劉歆的再傳弟子賈逵曾說:“《左氏》以為少昊代黃帝,即圖讖所謂帝宣也。如令堯不得為火,則漢不得為赤?!盵17]1237不僅說明了劉歆建立的系譜參考了《左傳》的記載,賈逵的言論也成為研究者懷疑劉歆偽造《左傳》的證據(jù),因為司馬遷《五帝本紀》是沒有少昊的。在以五行相生為理論基礎的古帝譜系中,正是少昊的加入,才使堯為火、漢為赤,這是劉歆父子的理論貢獻。所以,日本學者安居香山說:“終始五德說將漢安排為火德,這是劉向、劉歆把各王朝配以五行相生說的結(jié)果。”[11]76

        以五行相生說為依據(jù),將劉漢推上火德的歷史位置,這是劉向的理論成果。劉歆雖然也提倡五行相生說,然而《三統(tǒng)歷譜》所建立起來的政治模式才是劉歆理論闡釋的著力點,也是其理論核心所在。

        班固《漢書·律歷志》載有劉歆的《三統(tǒng)歷》,其中有曰:

        經(jīng)曰春王正月,傳曰周正月“火出,于夏為三月,商為四月,周為五月。夏數(shù)得天”,得四時之正也。三代各據(jù)一統(tǒng),明三統(tǒng)常合,而迭為首,登降三統(tǒng)之首,周還五行之道也。故三五相包而生。天統(tǒng)之正,始施于子半,日萌色赤。地統(tǒng)受之于丑初,日肇化而黃,至丑半,日牙化而白。人統(tǒng)受之于寅初,日孽成而黑,至寅半,日生成而青。天施復于子,地化自丑畢子辰,人生自寅成于申。故歷數(shù)三統(tǒng),天以甲子,地以甲辰,人以甲申。孟仲季迭用事為統(tǒng)首。三微之統(tǒng)既著,而五行自青始,其序亦如之。五行與三統(tǒng)相錯[4]984-985。

        從以上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大致得到這樣的結(jié)論:

        周,天統(tǒng):正月甲子(十一月),日剛萌芽色赤。

        商,地統(tǒng):正月甲辰(十二月),日初為黃色,日牙化為白色。

        夏,人統(tǒng):正月甲申(十三月),日孳生而為黑色,生成時而為青色。

        如此一來,三代、三統(tǒng)、三正、三微,以及由三微而生成的日之五色,也就是五行,周還相繼,相包而生,形成了天地運行的宇宙范式,由此衍生出政治模式?!洞呵锔芯返挠涊d頗得其中深味:

        十一月建子,天始施之端,謂之天統(tǒng),周正,服色尚赤,象物萌色赤也。十二月建丑,地始化之端,謂之地統(tǒng),殷正,服色尚白,象物牙色白。正月建寅,人始化之端,謂之人統(tǒng),夏正,服色尚黑,象物生色黑也。此三正,律者亦以五德相承。以前三皇為正,謂天皇、地皇、人皇,皆以天、地、人為法,周而復始,其歲首所書,乃因以為名……周以天統(tǒng),服色尚赤者,陽道尚左,故天左旋。周以木德王,火是其子,火色赤,左行,用其赤色也。殷以地統(tǒng),服色尚白者,陰道尚右,其行右轉(zhuǎn),殷以水德王,金是其母,金色白,故右行,用其白色。夏以人統(tǒng),服色尚黑者,人亦尚左。夏以金德王,水是其子,水色黑,故左行,用其黑色[18]。

        從三統(tǒng)循環(huán)的規(guī)律來看,天統(tǒng)——周之后,是秦,秦得人統(tǒng),金德尚黑,然后漢得地統(tǒng),水德尚白。這樣的三統(tǒng)循環(huán),顯然無法確立漢為天統(tǒng)火德的政治模式。所以,劉歆在《世經(jīng)》中又提出了相補充的一個主張:“漢高祖皇帝,著紀,伐秦繼周。木生火,故為火德。天下號曰漢?!盵4]1023其與“周以木德王,火是其子,火色赤,左行,用其赤色也”內(nèi)涵是一致的。綜括起來說,漢繼周,周為天統(tǒng),漢亦為天統(tǒng);周為木德,五行之中,木生火,漢為火德,其與天道左旋,火是木子,道理是一致的;天統(tǒng)服色尚赤,漢之天統(tǒng)服色亦尚赤,從而得出了漢為天統(tǒng)、火德、尚赤的理想的政治模式。于是,摧枯拉朽、橫掃六國的秦朝,成為劉向父子新歷史譜系的閏統(tǒng),再次失去了應有的歷史地位。而這種迎合現(xiàn)實政治需要、推動學術(shù)思潮前行的唯心主義歷史觀,是思想史和學術(shù)史的一種倒退。

        劉向在理論上首倡火德說,是在漢成帝時期,由此成為起于哀、平之際的讖緯之理論先聲。劉向卒后,劉歆復任中壘校尉,總領五經(jīng)。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譜》考證,《三統(tǒng)歷譜》大約作于平帝元始五年(5),《世經(jīng)》也當在此前后。顯然,劉歆的《三統(tǒng)歷譜》《世經(jīng)》是在乃父劉向新終始五德說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的新的天道循環(huán)系統(tǒng)。兩者的核心目的,即證明漢為堯后、火德、尚赤,然而作為士大夫個體的理論主張,劉氏父子的學說似乎并沒有引起漢代君主的重視,未能成為引領漢代政治發(fā)展的指導思想。但是,漢為堯后、火德、尚赤的觀念卻逐漸深入人心,在符命之學興起之后,形成朝野思想的共識以及共同的政治認知。

        四、“素王之法”:符命成為劉漢火德確立的天命依據(jù)

        劉向、劉歆父子創(chuàng)立五行相生德運說,在學理上確定漢為火德,起于漢成、哀帝時期。實際上,與之相應的火德說,民間也開始流傳。安居香山總結(jié)久野升一《西漢末年漢火德說出現(xiàn)的依據(jù)》(東洋學報,二五之三,昭和十三年)研究結(jié)論說:“當時的歷法有一種三統(tǒng)歷,依照天地人三統(tǒng)來制訂歷法。漢為天統(tǒng),相當于赤,董仲舒等人就持有這種看法,而把這種漢火德說進一步理論化的其實是緯書。緯書是漢火德說的堅強后盾。這些事實說明,劉向、劉歆以前,漢火德說已經(jīng)相當流行。從立論依據(jù)來說,劉向、劉歆是立足于以五行相生說為依據(jù)的五德終始說,使?jié)h火德說的說服力更強?!盵19]民間流傳有漢為火德的說法,是可以確認的,如成帝時,甘忠可就以赤精子之讖,認為漢家“更受命于天”,要“改元易號”。 漢哀帝初即位,甘忠可的弟子夏賀良重提此議,建平二年(前5),哀帝改元“太初元將”,號為“陳圣劉太平皇帝”,嗣后悔之,復之如初。一個月的改制運動煙消云散了。從漢哀帝詔書可以大致判斷出改制的內(nèi)容僅僅是“改元易號,增益漏刻”而已。有學者認為:“漢哀帝時夏賀良數(shù)詔見,最終哀帝聽從夏賀良的建議,以火德受命改元,稱‘陳圣劉太平皇帝’。”[16]實在是缺乏文獻依據(jù)。但是,漢為火德卻是朝野公認的。

        始建國元年(9),王莽曾云:“予前在大麓,至于攝假,深惟漢氏三七之阸,赤德氣盡……至于哀之十四而一代畢,協(xié)之于今亦哀之十四也。赤世計盡,終不可強濟。”[4]4108-4109顏師古注曰:“大麓者,謂為大司馬、宰衡時。”[4]4109王莽作大司馬是在成帝綏和元年(前8),孺子嬰即位時王莽居攝,是在公元6年,此期間正是讖緯興起的時期。始建國元年的秋天,王莽派遣五威將王奇等十二人,頒布四十二篇符命于天下,發(fā)布德祥五事,認定符命二十五篇,以及福應十二篇,共計四十二篇。并且說:“故新室之興也,德祥發(fā)于漢三七九世之后。……武功丹石出于漢氏平帝末年,火德銷盡,土德當代?!禄实哿⒌擒?,之漢氏高廟受命。受命之日,丁卯也。丁,火,漢氏之德也。卯,劉姓所以為字也。明漢劉火德盡,而傳于新室也。”[4]4112-4113顯然,在王莽繼承漢祚之前持續(xù)發(fā)生的“福應”事件中,漢為火德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太初元年(前104)夏五月,漢改為土德,史書有明確記載。在太初改歷后至西漢滅亡前的一百多年間,現(xiàn)存典籍未嘗記載再次改德的任何信息,漢為火德成為西漢歷史上語焉不詳?shù)膽野?。直至建武二?26)正月,光武帝“起高廟,建社稷于洛陽,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漢為火德才進入國家法定層面。那么,漢為火德如何確立的呢?

        實際上,赤精子之讖是與劉向父子漢為火德之說暗合的。通觀西漢中晚葉政治的實際情形,漢為火德,漢家堯后,雖然獲得了一小部分經(jīng)學家以及方術(shù)士的認可,讖緯中記載的相關(guān)信息卻是很少的。從漢哀帝建平二年(前5)改元失敗起至居攝元年(6),哀章偽造銅匱署曰“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再一次稱漢高祖劉邦為赤帝,讖緯在民間已經(jīng)形成倒逼之勢,劉向父子的理論和民間的認同趨于融合,此后讖緯表現(xiàn)得一發(fā)不可收?!俺嗟邸薄俺鄤ⅰ薄盎鸬隆焙芸斐蔀榘綍r期國家認知、國民共識。

        漢為火德的作用體現(xiàn)在兩點:其一,為王莽代漢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劉向父子的縝密論述,無疑使王莽看到了禪漢的希望。在以五行相生學說演繹的新帝德譜系里,堯為火德,尚赤,漢為堯后,漢也就是火德,尚赤?!妒酚洝の涞郾炯o》載:黃帝次子為昌意,昌意后七世為帝舜。王莽通過續(xù)譜牒,建立了與陳與舜的關(guān)系,自稱“皇初祖考皇帝,皇始祖考虞帝”[4]4112-4113,“姚、媯、陳、田、王氏凡五姓者,皆黃、虞苗裔,予之同族也”。又天降祥瑞,“元帝初元四年,皇后曾祖父濟南東平陵王伯墓門梓柱卒生枝葉,上出屋。劉向以為王氏貴盛將代漢家之象也。后王莽簒位,自說之曰:‘初元四年,莽生之歲也,當漢九世火德之厄,而有此祥興于高祖考之門。門為開通,梓猶子也,言王氏當有賢子開通祖統(tǒng),起于柱石大臣之位,受命而王之符也?!盵4]1412-1413王莽正是利用了自家祖墳發(fā)生的異象——漢代人認可的祥瑞,結(jié)合新終始五德理論,完成了代漢的所有程序,歷史進入了新莽統(tǒng)治的十五年。

        其二,確立漢為火德,又為劉姓皇位繼承者提供了可靠的合法地位。王莽末年,穰人蔡少公頗學圖讖,對光武帝說,“劉秀當為天子”,有人認為是國師公劉秀。光武戲謔說:“怎么知道不是我呢?”[17]582同樣的話,道士西門君惠也曾對劉歆說過:“星孛掃宮室,劉氏當復興,國師公姓名是也?!盵17]4184《后漢書·竇融傳》記載,有智者曰:“漢承堯運,歷數(shù)延長。今皇帝姓號見于圖書,自前世博物道術(shù)之士谷子云、夏賀良等,建明漢有再受命之符,言之久矣,故劉子駿改易名字,冀應其占?!盵17]798實際上,西門君惠說的是“劉秀當為天子”,并且謀劃劉歆當皇上,事泄,劉歆自殺。其依據(jù)的就是讖記,“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17]22,強華獻給光武帝的《赤伏符》“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17]21,顯然是上一條讖記的改良版。前者尚未有漢為火德的痕跡,后者甚至時間都是確定的。李賢注曰:“四七,二十八也。自高祖至光武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際也。漢火德,故火為主也?!盵17]22所以,后者的指向性非常明顯。另外,李賢又注“劉秀”說:“劉歆以哀帝建平元年改名秀,字潁叔,冀應符命。”[17]799說明在成帝末期,讖記已經(jīng)非常流行了。

        漢代在宣帝之后,陰陽學說大興[20]。漢宣帝已經(jīng)承認,災異為天地之戒;初元三年(前46),元帝詔求“明陰陽災異者各三人”;《漢書》歷歷在目的陰陽學大家京房、翼奉、劉向、谷永,都活躍在元成帝時期。張衡所謂,讖緯之說,起于哀、平,是說讖緯之書在哀、平之際已經(jīng)出現(xiàn),而讖緯的觸角在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史上,則可上探至遠古時期。如果說董仲舒以陰陽災異為核心的理論界說是讖緯的理論先導,漢昭帝時眭弘對泰山石自立、上林苑枯樹生枝等異象的解釋尚處于不自覺的狀態(tài),經(jīng)過宣元時期的理論醞釀,災異說已經(jīng)被思想界、知識界,或者說被整個社會所接納。成帝時期甘忠可以赤精子之讖倡導的改制,是讖緯對于漢代傳統(tǒng)經(jīng)學勢力的第一次試探,繼其后夏賀良復申甘忠可“改元易號”之議,反對的聲音已經(jīng)很小了,雖然哀帝最終蠲除改制,但是政治的,或者說皇權(quán)的認可,使讖緯之說一發(fā)不可收拾,這也是王莽能夠成功獲得禪讓的政治思想基礎。讖緯的政治正確以及真理的普適,在西漢末期顯然達到了一定的高潮,其原因就是托名于孔子。

        為了自重,也是為了增加信任度,讖緯的出現(xiàn)往往托于孔子之名。更始二年(24),延岑起兵漢中,延岑護軍鄧仲況擁兵據(jù)陰縣,而劉歆兄孫劉龔為鄧仲況謀主,光武帝任命的代郡太守蘇競馳書說劉龔曰:“夫孔丘秘經(jīng),為漢赤制,玄包幽室,文隱事明。且火德承堯,雖昧必亮?!盵17]1042蘇競善圖讖,通百家之言,漢平帝時以明《易》為講書祭酒,王莽時與劉歆共同典校秘書,故有勸諫之言。楊春卿善圖讖之學,家傳“秘記,為漢家用”。“孔丘秘經(jīng),為漢赤制”,是我們揭開漢確立為火德,又能被整個社會認可的一把鑰匙。也就是說,在民間層面上,讖緯學說發(fā)明漢為火德,并且確認是孔子制定的,即素王為漢立法。劉向父子以陰陽五行相生說創(chuàng)立的新的歷史譜系,是對于民間流傳的劉為火德說的理論回應以及疏通證明。

        《孝經(jīng)鉤命決》《春秋演孔圖》皆云:“圣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顯天心。丘為木鐸,制天下法?!盵11]580孔子是玄圣素王,不會空生,一定會體察天心,制定法律。一個是六經(jīng)規(guī)定的政治法則、社會秩序,另一個是“孔子所作讖緯”之為漢代立法。所立之法主要有:第一,劉姓受命;第二,漢為赤德;第三,劉乃堯后,這是讖緯反復陳說和強調(diào)的。讖緯之中,文字最長、故事性最強、論說的也最全面的是《孝經(jīng)援神契》的記載:

        魯哀公十四年,孔子夜夢三槐之間,豐沛之邦,有赤煙氣起。乃呼顏淵、子夏往視之,驅(qū)車到楚西北范氏街,見芻兒摘麟,傷其左前足,薪而覆之??鬃釉唬骸皟簛?,汝姓為誰?”兒曰:“吾姓為赤誦,名子喬,字受紀。”孔子曰:“汝豈有所見耶兒?”曰:“見一獸,巨如羔羊,頭上有角,其末有肉?!笨鬃釉唬骸疤煜乱延兄饕?,為赤劉,陳項為輔,五星入井,從歲星?!眱喊l(fā)薪下麟示孔子,孔子趨而往。麟蒙其耳,吐三卷,圖廣三寸,長八寸,每卷二十四字,其言赤劉當起,曰:周亡赤氣起,火耀興,玄丘制命,帝卯金[11]992。

        《孝經(jīng)右契》也有與之大致相同的記載,《春秋演孔圖》甚至出現(xiàn)了一些說明性質(zhì)的文字:“經(jīng)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赤受命,倉失權(quán),周滅火起,薪采得麟孔?!盵11]579又曰:“麟出周亡,姑立春秋,制素王授當世也?!盵11]580《尚書中候日角》也說:“夫子素案圖錄,知庶姓劉季當代周,見薪采者獲麟,知為其出,何者?麟者木精,薪采者,庶人燃火之意,此赤帝將代周。”[11]451《春秋》絕筆于獲麟,麒麟既是孔子作春秋的瑞征,也是孔子為素王的祥瑞。關(guān)于素王立法,讖緯也在反復強調(diào)這一點:

        孔子曰:“丘按錄讖論國定符,以春秋西狩,題釗表命,予亦握嬉,帝之十二,當興平嗣?!盵11]57(《易緯干鑿度》)

        天鼓動,玉弩發(fā),驚天下。成類出,高將下。賊起蜚,卯生虎。卯金出軫,握命孔符[12]66。(《尚書帝命驗》)

        卯金出軫,握命孔符[11]356。(《尚書考靈曜》)

        卯金刀帝出,復堯之常[11]419。(《尚書中候》)

        孔胸文,曰制作,定世符[11]576。(《春秋演孔圖》)

        孔子論經(jīng),有鳥化為書??鬃臃钜愿嫣欤嗑艏瘯?,化為玉,刻曰:“孔提命,作應法,為赤制。”[11]578(《春秋演孔圖》)

        邱水精,治法,為赤制功[11]579。(《春秋演孔圖》)

        黑龍生為赤,必告示象,使知命[11]579。(《春秋演孔圖》)

        丘覽史記,援引古圖,推集天變,為漢帝制法,陳敘圖錄;丘水精,治法為赤刺功[11]579。(《春秋演孔圖》)

        卯金刀,名為劉。中國東南出荊州,赤帝后,次代周[11]581。(《春秋演孔圖》)

        墨孔生,為赤制[11]743。(《春秋感精符》)

        仲尼為素王,顏淵為司徒,子路為司空[11]1071。(《論語摘輔象》)

        自董仲舒提出“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劉向接受了這樣的觀點,也認為孔子退而作《春秋》,宣明素王之道。到了西漢末,素王之道變成了為漢立法。漢家不僅堯后,而且還是火德,這就是讖緯大力宣揚的“孔為赤制”之根本。張衡云“圖讖成于哀平之際”,一個最有力的證據(jù)就是,受《赤伏符》影響,劉歆改名劉秀。此事發(fā)生在建平元年(前6),這一年成帝病逝,哀帝即位,也是《赤伏符》出現(xiàn)的時候。所以,王莽強調(diào)“自孔子作《春秋》,以為后王法”,一再陳說“赤德氣盡”“赤世計盡”,這樣王莽的土德才能代替火德,土新才能禪代赤劉。而劉漢堯后火德的確立,并不是漢代皇權(quán)政治的決策,而是士大夫經(jīng)學理論與讖緯合流后,被玄圣素王孔子所確定的。

        五、小傳統(tǒng)的理論超越及其政治危害

        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在《農(nóng)民社會與文化》一書中提出了人類文化的二元結(jié)構(gòu),認為在復雜的社會中存在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傳統(tǒng),即“大傳統(tǒng)和小傳統(tǒng)”。大傳統(tǒng)指代表國家權(quán)力意志的知識精英們所掌握的知識文化系統(tǒng),小傳統(tǒng)則代表民間的民眾的通俗文化系統(tǒng)。顯然,大傳統(tǒng)是指精英文化、小眾文化,小傳統(tǒng)就是民間文化、大眾文化。由于受到諸侯王的高度關(guān)注,戰(zhàn)國發(fā)端于稷下的百家學說,顯然屬于大傳統(tǒng)的精英文化。

        統(tǒng)一六國后,秦人依照百家之一端——陰陽家終始五德學說確定了水德、尚黑的制度模式。這種制度模式是哲學突破時代以后百家學術(shù)爭鳴的結(jié)果,是一家之學的政治具象化。從《呂氏春秋·應同》記載來看,鄒子的終始五德說核心是關(guān)注朝代的更迭,尋找歷史發(fā)展的應然規(guī)律。但是他的另一個側(cè)重點,是在闡明王朝轉(zhuǎn)換時將會產(chǎn)生代表各自王朝特色的祥瑞,即所謂的“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21],完全帶有陰陽學神秘的特點。所以秦人水德要找出獵“黑龍”的祥瑞,公孫臣強調(diào)土德要“黃龍”見,即是這一學說特點的鮮明體現(xiàn)。同時,秦代又遵循法家學說治國,采用了嚴刑峻法,陰陽家學說與法家學說在思想與制度層面相互融合,在確定劉漢水德的張蒼身上可以看到這一點。張蒼學于荀子,又明悉律歷,管過錢糧,作過御使,又為漢丞相,這樣的人才確定漢代為水德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在儒家來說,改正朔、易服色是先秦儒學題中固有之義。《禮記·大傳》記載,朝代更替就要“立權(quán)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昭示與前代不同的歷史變革已經(jīng)出現(xiàn),其深層含義是天命的一種體現(xiàn)。其義取“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周易·革》),帶有人文主義的理性光輝,少了陰陽學的神秘色彩。所以,即便都是提倡土德,代表陰陽家學的公孫臣與儒家博士的賈誼,其所依據(jù)的核心理念是不一樣的。故而水德與土德之爭,是兩種道路、兩種思想、兩種理念的激烈爭奪。

        秦代滅學之后,儒家學說艱難恢復,在恢復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蛻化,表現(xiàn)得最為鮮明的就是董仲舒以陰陽學為核心創(chuàng)立起的新的儒學體系,相比較于先秦的傳統(tǒng)儒學,研究者稱之為新儒學。董仲舒吸納了其他學派的學術(shù)觀念(如陰陽學),同時又吸收了小傳統(tǒng)文化即民間文化(如求雨、止雨),形成了駁雜的貼近于漢代現(xiàn)實政治,也是適應漢代政治需要的儒學。尤其是五行相勝、五行相生、天人譴告、三統(tǒng)論等理論的闡發(fā),成為漢代陰陽學的一代宗師,也為后來的讖緯勃興提供了理論支撐。

        董仲舒首倡漢家堯后說,雖然我們不知道董仲舒建立此說的依據(jù),但是,與天人譴告說一樣,為漢儒指明了經(jīng)學闡釋的方向,對漢代政治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劉向父子接受了漢為堯后說,以五行相生為理論基礎創(chuàng)立了新的五德終始說,劉歆創(chuàng)立了《三統(tǒng)歷譜》,從而奠定了漢為火德的學理基礎,將漢帝推到了堯后的血統(tǒng)高度,進入圣王天道循環(huán)系統(tǒng),使?jié)h為堯后火德達到了學理上的高度統(tǒng)一。但是,此說并沒有以國家法令的形式給予確認,即在國家制度層面上予以認可。王莽代漢建立了大新政權(quán),其理論依據(jù)就是堯有傳國法,“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嬗于唐,漢氏初祖唐帝,世有傳國之象,予復親受金策于漢高皇帝之靈”[4]4108。王莽確認自己是舜帝之后,是土德,堯帝后劉氏就是火德。然而,終西漢一代,并沒有以官方形式確認自身為火德,如果漢不是火德,王莽的禪代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此,可以確認,火德是素王為漢立法的最終結(jié)果,是西漢末符命對于政治影響的直接體現(xiàn)。而作為第三條道路的選擇——漢為火德的確立,無疑醞釀了漢代政治的末世危機。

        元始五年(5),漢平帝“征天下通知逸經(jīng)、古記、天文、歷算、鐘律、小學、史篇、方術(shù)、本草及以五經(jīng)、《論語》《孝經(jīng)》《爾雅》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至者數(shù)千人?!盵4]359這一年十二月份,平帝崩,方士之徒由此看到了機會,造作讖文,于是讖緯喧囂,開始左右漢代的政治前途和國家命運,班固稱“符命之起自此始矣”。讖緯興起到被政治認可,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但是元始五年的征召異能之士,徹底激活了民間學說,代表著大眾文化的小傳統(tǒng)順勢而上,在歷史上第一次以主導者的身份出現(xiàn),搶奪了精英文化的政治話語權(quán),上升為主流話語。如果說董仲舒的學說只是使儒學吸納小傳統(tǒng)沾染了宗教神秘色彩,讖緯的出現(xiàn)使儒學被徹底改造,完全變成了一種宗教——儒教,這種變化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痘茨献印ゃ嵴撚枴吩唬骸肮首児盼纯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百家殊業(yè)而皆務于治。王道缺而詩作,周室廢、禮義壞而《春秋》作?!对姟贰洞呵铩?,學之美者也,皆衰世之造也。”[22]百家之學,殊途同歸,然而即便是衰世也要用正典,小傳統(tǒng)的過度喧囂以及泛濫,不利于治與政,不利于國與民,漢代讖緯的興起與衰亡,說明了這一點。

        猜你喜歡
        讖緯孔子
        《東漢文學思想史》《讖緯思潮與漢代文學思想》
        文學與文化(2022年3期)2022-11-19 02:31:38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劉秀信不信讖緯
        華聲(2022年3期)2022-04-27 01:38:37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讖緯:無益經(jīng)典 有助文章
        ——以王嘉《拾遺記》為例
        論漢賦創(chuàng)作對讖緯的影響
        略論讖緯書在《漢志》《隋志》中的區(qū)別待遇
        論《紅樓夢》“讖”文本化的自覺成熟性
        孔子在哪兒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中国片 |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在线| 漂亮丰满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浪潮|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草莓在线| 美女又色又爽视频免费| 国产如狼似虎富婆找强壮黑人| 免费黄色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 丝袜美女污污免费观看的网站|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亚洲| 日韩精品自拍一区二区| 视频在线观看国产自拍| 色综合久久中文娱乐网|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免费| 少妇av免费在线播放|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精品|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精品| 曰本女人与公拘交酡| 色哟哟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色精品91av| 国产在线天堂av| 一区二区国产视频在线| 精品在线视频在线视频在线视频| 欧洲vat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中文字幕不卡高清免费| 国产高清大片一级黄色| 免费国产线观看免费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hd| 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传媒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本码| 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 国产午夜影视大全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久久久久无码| 日本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