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鋒,古皎霞,吳康羽,盧致文
(太原理工大學 輕紡工程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女性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承擔著重要角色,經(jīng)常需要面對工作和社交,場合化著裝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女性的基本需求。女式正裝造型合體、款式經(jīng)典,已成為成年女性衣櫥里的必備服裝。在不影響正裝整體風格的前提下,加入新穎的細節(jié)設計,可以為傳統(tǒng)的程式化服裝外觀增添一抹新意,體現(xiàn)正裝的個性化設計[1]。
翻駁領是女式正裝常用的一類領型,其外觀設計通常以駁頭的位置、形狀、大小等為主要設計點,創(chuàng)意性的設計則體現(xiàn)在多層駁頭的疊加組合、駁頭表面的立體化裝飾等方面[2]。關于翻駁領結構的研究,目前大多集中于翻領倒伏量及其相關因素,而關于翻駁領與衣身的關聯(lián)性研究相對較少[3-5]。本文以駁頭與衣身的連續(xù)性為研究點,從成型方式的角度,討論翻駁領的創(chuàng)新設計。
常規(guī)翻駁領由駁頭與翻領組成,連身型翻駁領保留了這種組合關系,同時在駁頭翻轉方式中有所創(chuàng)新。
以戧駁頭翻駁領為例,連身型翻駁領外觀與常規(guī)翻駁領相似,駁頭貼合于衣身表面,整片式掛面在駁口線處折轉;其主要特征是駁頭上半段呈現(xiàn)沿駁口線翻折的效果,而下半段與前衣身連為一體[6],所以駁頭并不能沿駁口線整體翻折,翻駁領上衣款式圖如圖1所示。
圖1 翻駁領上衣款式圖
這種駁頭是由衣身沿止口線折疊而成,巧妙地將翻駁領與衣身疊裥的設計相融合,形成別致的領型,使經(jīng)典的上衣款式富有設計感和時尚感。
連身型翻駁領的成型方式見圖2,衣身與折轉翻出的駁頭區(qū)域重疊,共有4層,由表及里依次為駁頭面、駁頭里、衣身、掛面,駁頭成型狀態(tài)見圖2(a)。根據(jù)款式要求,駁頭的止口線一側與衣身相連,駁口線一側與掛面相連,其中駁頭面、衣身、掛面都必須由一整片的衣身完成,衣身與駁頭形成一定面積的三角狀重疊,駁頭面與衣身及掛面的關系如圖2(b);駁頭里需要另接一片,與衣身的接口隱藏于駁頭覆蓋區(qū)域,不影響外觀,駁頭里與衣身的關系如圖2(c)。
圖2 連身型翻駁領的成型方式
連身型翻駁領紙樣需要在常規(guī)翻駁領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對應性變化調整,主要難點在于衣身與駁頭面重疊區(qū)域的分層拆解。
連身型翻駁領的駁頭實質上是衣身順著駁頭止口線的方向斜向疊裥之后形成的效果,裥的表層修剪成駁頭的形狀,內層形成衣身與駁頭的三角狀重疊部分。斜向疊裥量首先要滿足駁頭與衣身的重疊量,為了確??p制工藝的可行性,還要增加成品縫合時必要的縫份以及面料的厚度容量。疊裥量越大,駁頭止口線向下的延伸長度就越長,與常規(guī)翻駁領的外觀越接近。
衣身疊裥的設計實現(xiàn)了駁頭的連身效果,斜向疊裥的折疊面積必須包含在衣身紙樣中??梢栽诔R?guī)翻駁領結構圖的基礎上,采用切展法,在紙樣相應的位置剪切后進行旋轉,使重疊的部分分離,實現(xiàn)分層拆解。同時,紙樣內部的展開,只增加了需要折疊部位的面積,對衣片的其他部位沒有影響。
對于合體造型的女裝,合理地處理胸省在衣身結構設計中非常必要。領型為翻駁領時,領口轉角處就成為胸省的最佳位置,一方面省道處在駁頭覆蓋的區(qū)域,不影響外觀;另一方面,省口可以將領口和串口的轉角拆解,便于分段绱領,從而降低工藝難度,工藝品質也可以提升。
戧駁領是翻駁領的一種。連身型戧駁領紙樣需在常規(guī)戧駁領結構基礎上進行變化,連身型戧駁領的基礎紙樣見圖3。
常規(guī)戧駁領的平面結構制圖采用原型法,具體方法如圖3(a)所示:①設置撇胸:將部分胸省轉移至前中線,使得前領口中心點處形成撇胸;②確定翻折線:上點根據(jù)翻領與頸部的關系定位,下點為駁口點,根據(jù)款式定位;③設計翻駁領:根據(jù)款式圖,在衣片上確定領嘴的位置、比例,駁頭的整體形狀;④畫駁頭:將設計好的駁頭以翻折線為對稱軸,復制到前中心區(qū)域,完成衣身與駁頭的順延結構。⑤定省位:由串口與領口的轉角處指向胸高區(qū),確定胸省位置。為了保證駁頭能蓋過省縫,省尖調整至駁頭輪廓線與胸圍線的交點處。
單位:cm。圖3 連身型戧駁領的基礎紙樣
圖4 衣片與駁頭的紙樣
衣身沿胸省位置及胸圍線以下的駁頭輪廓線剪開,如圖3(b)所示,將駁頭區(qū)域向前中心方向旋轉形成至駁口線轉為豎直方向。由圖3(c)可知,此時駁頭已經(jīng)由衣片內完全轉出,并且與衣身之間展開形成了一定的間隙,足以保證駁頭及其縫份的寬度和面料的厚度容量,可以實現(xiàn)連身駁頭的效果。此時駁口線與門襟止口形成一條直線,都可以采用面料的經(jīng)紗方向,成型后衣片輪廓的保型性最佳,同時也便于掛面的整體折轉。
做完撇胸剩余的胸省分為2個部分,一部分留在原位作為前袖窿的松量,其余部分轉移至領口,胸省轉移后的紙樣見圖3(d)。
衣片與駁頭的紙樣見圖4。駁頭面與衣身相連,駁頭里需要另外裁剪,駁頭里的下端作為駁頭能翻開的最低點,要求該區(qū)域的展開寬度大于2個縫份的寬度,一處是衣身與駁頭里的連接縫份,另一處是駁頭面與駁頭里連接的縫份,如圖4(a)。衣身與駁頭里相連,為了使接縫藏在駁頭下,衣身輪廓要盡可能接近駁頭輪廓線,只留出2 cm縫份即可[7-8]。將衣身輪廓線修順,如圖4(b),對應修順駁頭里的輪廓線,如圖4(c)。駁頭面需要與掛面連裁,門襟貼邊可以連裁也可以另裁。當門襟貼邊連裁時,掛面上存在多余量,需要以省道的形式去掉,收省位置避開鎖眼、釘扣的位置。
駁頭與翻領的組合關系以領嘴為重點部位,可以根據(jù)款式的整體風格進行設計。串口作為駁頭與翻領的連接線,直接影響領嘴部位的外觀效果,紙樣設計時依據(jù)外觀效果的比例關系,確定串口的位置、角度、長度、形狀等,即可準確把握款式,領嘴造型變化對應的紙樣變化見圖5。
圖5 連身型翻駁領領嘴造型變化
不同位置和不同走向的衣身分割線,可以呈現(xiàn)駁頭與衣身的不同連接關系,其款式變化也很豐富,但紙樣設計的思路是一致的[9-10],衣身折線分割的連身型青果領款式圖見圖6(a),前衣片對應的結構圖見圖6(b),衣身縱向分割的連身型翻駁領款式圖見圖7(a),前衣片對應的結構圖見圖7(b)。
圖6 衣身折線分割的連身型青果領
圖7 衣身縱向分割的連身型翻駁領
連身型翻駁領是對經(jīng)典翻駁領領型的創(chuàng)新設計,風格莊重且新穎別致。本文首先分析了連身型翻駁領的款式特征與成型方式,從紙樣原理的角度探討該領型紙樣設計的關鍵要素,以連身型戧駁領為例詳細闡述了各步驟的實現(xiàn)方法,并將該方法進行拓展應用以驗證其可行性與通用性。連身型翻駁領紙樣設計的關鍵技術點在于通過控制駁口線的紗向來確定衣片的展開量,成品效果自然美觀,后續(xù)工藝簡便,成品保型性好,為同類型領子的紙樣設計提供了方法,從紙樣技術層面為正裝創(chuàng)意設計開創(chuàng)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