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體系建設的三維模式
        ——以“和平崛起”為例

        2021-02-05 07:12:00楊明星周安祺
        關鍵詞:體系

        楊明星 周安祺

        (鄭州大學 中國外交話語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01;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中國“和平崛起”理念自2003年首次提出以來,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翻譯界和傳播界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經(jīng)過十八年的話語實踐,已初步形成文本構建、話語轉換和跨文化傳播三大分支體系,使得“和平崛起”話語體系日趨完善,國際話語權逐漸生成,大國外交形象不斷提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體系建設是一個外交話語跨文化構建、翻譯和傳播的系統(tǒng)工程,本文擬從國際關系學、外交學、語言學、翻譯學和傳播學相結合的跨學科視角,對“和平崛起”話語體系建設進行全面考察和系統(tǒng)分析,以此揭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體系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內在邏輯。

        一、外交話語體系建設的三維模式

        根據(jù)外交話語的特殊屬性與發(fā)展規(guī)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體系建設一般要依次經(jīng)過話語構建(文本生成/中文表達)、話語翻譯(外語表達)和話語傳播(跨文化推介)三大環(huán)節(jié),即“構、翻、傳”三位一體、協(xié)同運作的過程[1](如圖1所示)。在此三維模式中,翻譯系統(tǒng)與源話語的互動是話語文本再建構與意義再生產(chǎn)的過程,巧妙的翻譯策略與翻譯技巧的運用,能夠有效彌補譯入語同源話語在文本與情境內涵上的差異,使譯入語盡可能地融通中外。話語的多語種轉換流程使翻譯系統(tǒng)顯現(xiàn)出滯后性,譯法的延時反饋直接影響到話語構建與傳播效果,而傳播與翻譯的實時互動推動著譯法與時俱進,及時更新。傳播系統(tǒng)與文本系統(tǒng)的互動帶來話語體系容量的擴充,傳播過程提供的反饋信息促使文本不斷反思與重構,進而使話語構建系統(tǒng)呈現(xiàn)出更強的包容性與開放性。概言之,“構、翻、傳”三大環(huán)節(jié)之間相互聯(lián)通、實時反饋,不斷進行外交話語體系內的動態(tài)調整,最終形成話語構建、翻譯及傳播一體化的系統(tǒng)架構。

        圖1 外交話語體系建設三維模式

        基于國際話語權的生成規(guī)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體系建設應注重“構、翻、傳”三維模式的內部構建與外部融通。一方面,通過實施跨學科構建、多部門協(xié)作,將三大環(huán)節(jié)統(tǒng)籌起來,使各環(huán)節(jié)既能獨立運行,又能協(xié)調一致,形成構建外交話語體系的合力。另一方面,在以我為主展現(xiàn)民族性、本土性的同時,要考慮中國外交話語的特殊性和中西方外交話語體系的差異性,尋找雙方對話的共鳴點與最大公約數(shù),通過求同存異、求同化異形成中國特色外交話語的國際表達,實現(xiàn)民族性與國際化的高度統(tǒng)一。

        在外交話語權生成過程中,話語構建、翻譯和傳播三大環(huán)節(jié)所發(fā)揮的作用和所占權重不盡相同。其中話語構建是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為打破近代以來西方大國的話語霸權,中國亟需構建兼具民族性和國際性的原創(chuàng)性外交話語體系,以中國話語闡明中國立場,用中國理論解釋中國問題,使中國外交在國際輿論場享有相應的話語權。其次是傳播環(huán)節(jié)。傳播系統(tǒng)的主體塑造、議程設置、受眾劃分、媒介選擇和效果評估等一系列策略安排直接影響外交話語權的構建成效,而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反饋可作為話語構建與翻譯環(huán)節(jié)結構動態(tài)調整的重要參考與導向。外交翻譯作為中國外交傳播的必經(jīng)之路和關鍵環(huán)節(jié),其在話語權構建過程中的重要程度雖不及前兩者,但有時能發(fā)揮其他環(huán)節(jié)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為一種特殊的政治話語,外交話語具有極強的政治敏感性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其政治內涵、政策意義以及國際形象的生成在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均需要使外國受眾產(chǎn)生與國內受眾對等的認知效果,即實現(xiàn)“政治等效”。因此,應以外交話語的政治內涵及其政治語境為重點和主線,采取融通中外的文本表述、忠實準確的翻譯形式、貼近受眾的傳播方式,才能完成“三位一體”的話語體系建設。話語構建環(huán)節(jié)在忠實呈現(xiàn)本國外交理念的基礎上,重視使用與目標國語言習慣和價值觀相似或接近的源語表達,從話語源頭縮小國家間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差異造成的“理解鴻溝”。話語構建形成的文本體系只有經(jīng)過翻譯與轉換才能順利進入異質文化空間,而外交話語翻譯必須以文本體系為基礎,準確反映原文本的語境及意義,使譯文達到與原文本相同或相似的政治內涵。同時,外交翻譯的現(xiàn)實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話語構建方不斷反思文本體系是否能夠與目標國的本土語境形成聯(lián)通,進而實現(xiàn)認同,達成共鳴。外交話語傳播以外交話語構建和翻譯為前提,本質上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目標受眾的認知、態(tài)度、行為等反饋信息推動著話語翻譯及文本表述不斷調整,使翻譯體系與文本體系漸趨完善,直至達到傳播者預設的外交目標。另外,為實現(xiàn)外交話語體系建設的三維(“構、翻、傳”)“政治等效”,還應建立與外交話語體系子系統(tǒng)相適應的話語分眾化構建、分眾化翻譯和分眾化傳播機制[2]。概言之,外交話語體系的三維互動旨在實現(xiàn)外交話語構建的“內外趨同”、外交話語翻譯的“政治等效”以及外交話語傳播的“受眾共鳴”。

        二、中國“和平崛起”話語體系的文本構建

        (一)中國“和平崛起”文本構建的文化淵源和發(fā)展歷程

        “和平崛起”外交話語的生成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基因?!耙院蜑橘F”“和而不同”“天下為公”“協(xié)和萬邦”等中國傳統(tǒng)“和合”理念是其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思想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確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是對傳統(tǒng)“和合”思想的繼承,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和平與發(fā)展觀的深入實踐。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成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0世紀80年代末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fā)展”“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的外交理念[3](P353-363),為我國爭取了值得的發(fā)展機遇。21世紀初期,隨著中國經(jīng)濟快速崛起和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極力渲染“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為應對國際輿論的嚴峻挑戰(zhàn),中國政府及時提出了“和平崛起”外交理念。

        2003年11月3日,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在亞洲博鰲論壇上正式提出“和平崛起”概念[4]。2003年12月10日,溫家寶總理在哈佛大學發(fā)表演講時,首次代表中國政府使用“和平崛起”概念闡述中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5]。為消除西方輿論對“和平崛起”內涵的誤解,國家領導人講話和主流媒體報道從2004年開始將之改稱為“和平發(fā)展”[6]。2005年4月,胡錦濤在出席亞非峰會時提出“和諧世界”理念[7]。2005年底,中國政府首次就“和平發(fā)展”問題發(fā)表《中國的和平發(fā)展道路》白皮書,向世界宣示中國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立場。2011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白皮書,對“和平發(fā)展”“和諧世界”話語體系進行了系統(tǒng)闡釋,并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昂推桨l(fā)展”理念先后于2007年10月、2018年3月被寫入黨章和憲法,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政府堅持走不同于西方傳統(tǒng)大國發(fā)展道路的意志和決心。

        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均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了系統(tǒng)闡釋,并做出“和平與發(fā)展仍是時代主題”的重要論斷[8][9]。此后,習近平多次在聯(lián)合國等多邊外交場合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并對“和平崛起”話語體系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提出一系列更具包容性、原創(chuàng)性的和平外交話語,如“新型大國關系”“新型國際關系”“正確義利觀”等。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fā)以來,中國主動引領和推動全球合作抗疫,在公共衛(wèi)生治理中不斷踐行“和平崛起”思想。2020年7月28日,習近平在亞投行第五屆理事會年會上強調:“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人類是休戚與共、風雨同舟的命運共同體。唯有相互支持、團結合作才是戰(zhàn)勝危機的人間正道。”[10]這進一步增強了國際社會對于中國“和平崛起”的信任度與認同感。

        (二)中國“和平崛起”話語體系的分眾化構建

        基于新時期大國外交話語權的構建需要,中國“和平崛起”逐步形成了面向全球、大國、周邊、發(fā)展中國家及多邊外交的五大系列分眾文本。首先是構建面向全人類的普適性外交文本,如“和諧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這兩個概念從本質來說是對“和平崛起”的繼承和發(fā)展,它超越了狹隘的民族主義,理順了中國與他國乃至世界的關系,即中國要在和平崛起的同時助推世界各國和諧共存和人類社會共同發(fā)展。這也正是“和平崛起”的終極目標。

        世界大國是影響中國“和平崛起”和人類和平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中國將對大國的“和平崛起”話語建構置于優(yōu)先地位。如對美國這一超級大國,中國提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面對復雜多變的周邊形勢,中國提出“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睦鄰、安鄰、富鄰”以及“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11]。同時,針對不同的周邊國家提出了差異化的和平外交話語。在2013年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進一步提出要同周邊各國協(xié)力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12]。中國面向非洲、拉美等發(fā)展中國家提出了“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方針。“正確義利觀”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義”“利”關系,展現(xiàn)了中國對發(fā)展中國家以義為先的大國外交風范。在多邊外交場合,中國堅持多邊主義,注重發(fā)揮聯(lián)合國的核心作用,就核安全、氣候環(huán)境、巴以沖突等世界性問題做出明確表態(tài),以達成國際共識。如習近平曾在聯(lián)合國演講時表示:“中國將繼續(xù)大力推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支持聯(lián)合國推進千年發(fā)展目標,愿同各方一道努力,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為世界和平、人類進步做出更大貢獻?!盵13]。

        三、中國“和平崛起”話語體系的跨文化翻譯

        中國“和平崛起”話語體系在完成文本構建之后,還面臨著文本轉換與翻譯問題。鑒于漢語學習難度大且非國際通用語,面對西方異質外交文化和話語體系以及英語的霸權地位,中國“和平崛起”話語體系必須要借助翻譯才能走出去、傳播開。外交翻譯即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體系建設的第二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學界比較容易忽視的一個領域。以外交翻譯為突破口研究中國特色外交話語表達、傳播方式,應聚焦外交話語和外交翻譯的特殊屬性,完善以“政治等效”翻譯標準為主線的外交翻譯理論框架,深入探索外交話語跨文化翻譯的規(guī)律、原則、策略、技巧以及譯文質量評估模式。

        (一)外交話語對外轉換和翻譯的“政治等效”理論框架

        由于外交話語是一種事關外交政策與國際關系的特殊政治語言,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與專業(yè)復雜性,必須采用一種特殊的翻譯標準和策略才能準確傳達源語政治意涵,使目標受眾正確理解和接受。2008年以來,筆者系統(tǒng)提出了外交話語翻譯的“政治等效”(Political Equivalence)理論,該理論為外交話語跨文化轉換提供了嶄新視角[14]?!罢蔚刃А笔菍γ绹g理論家奈達“等效”翻譯論的繼承與發(fā)展,與“等效”翻譯論適用于一般翻譯領域不同,“政治等效”是專門針對外交話語這一特殊領域提出的翻譯標準,著重強調翻譯過程中政治內涵傳遞的等效性和對應性?!罢蔚刃А崩碚撜J為,外交翻譯必須一方面準確、忠實反映源話語和說話者的政治思想和語境意義,另一方面,要用接受方所能理解的譯入語來表達,使雙方的政治含義信息等值,使譯文能起到與原文相同或者相似的交際功能[15]。另外,可用政治性、動態(tài)性和平衡性三個指標檢驗譯文在政治傾向或情感意義層面達成的效果[16]。

        (二)“和平崛起”核心話語的“政治等效”翻譯

        關于“和平崛起”翻譯之爭自該理念提出之時就已存在,主要集中在“崛起”一詞的譯法上。經(jīng)檢索中國外交部英文網(wǎng)站,發(fā)現(xiàn)有關“和平崛起”的第一條英文報道發(fā)布于2003年12月10日,最初被直譯為“peaceful rise”。中國語境中,“崛起”多為褒義詞或中性詞,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民族崛起”。而按照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和外交邏輯,“rise”有“矗立、突起、激增”之意,帶有一定的消極色彩。由于大國崛起多通過戰(zhàn)爭而非和平手段來實現(xiàn),“和平”(peaceful)無法與“rise”一詞搭配。2003年,當“peaceful rise”這一表述傳入英語世界后,一度引起了美國輿論的強烈反響和廣泛質疑,由此引發(fā)國內學界對“和平崛起”譯法的反思。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是翻譯的錯誤導致了西方對中國外交新理念的誤解,認為“peaceful rise”譯法不能準確反映中國發(fā)展的現(xiàn)狀和外交方略,也沒有充分體現(xiàn)中國崛起與西方傳統(tǒng)大國崛起方式的不同。為凸顯中國的和平發(fā)展道路,外交部吳紅波大使曾在2005年“中國在東南亞的和平崛起”國際研討會上提議用“peaceful development”替代“peaceful rise”[17]。筆者對外交部英文網(wǎng)站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在2003年以來發(fā)布的文章中,“peaceful development”出現(xiàn)的頻率遠高于“peaceful rise”。特別是2005年以后,“peaceful rise”的表述逐漸從官方話語體系中淡出。然而,西方輿論最初談及“和平崛起”時并未完全采用中方以上兩種譯法。如2006年《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關于“中國崛起”的表述使用了“emergence”一詞,也有學者使用“China’s resurgence”的表達[18]?!癳mergence”與“resurgence”的英文釋義均有“從背后突然出現(xiàn)、快速興起”的含義,這與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本意并不對等。但自2013年以來,國內外官方文本采用“peaceful rise of China/ China’s peaceful rise”的表述逐漸增多,這一現(xiàn)象表明“peaceful rise”的譯法已被重新接受。

        以“政治等效”翻譯標準檢視“和平崛起”的各種譯文,筆者認為“peaceful rise”是其中最為恰當、準確的譯法。雖然“peaceful development”與“peaceful rise”本質相同,均指中國要通過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實現(xiàn)民族復興,但兩者在政治寓意和情感色彩上并非完全相同。相比而言,“development”用詞更為平淡、中性,側重表達中國“和平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并不能忠實、準確反映中國“和平崛起”的決心,而“rise”則重點體現(xiàn)中國“和平崛起”的最終狀態(tài)。即便該詞在西方政治語境里易引起負面聯(lián)想,但以“peaceful”進行修飾,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rise”的消極意義,從而呈現(xiàn)出一種新型大國崛起方式。在外交翻譯中,考慮譯文的可接受度固然重要,但也不可一味迎合西方受眾喜好而改變或偏離源語的政治本意。因此,將“和平崛起”譯為“peaceful rise”更加契合“政治等效”翻譯原則,且此種譯法已被西方世界廣泛使用并接受。

        此外,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型大國關系”和“負責任大國”等概念中,“大國”一詞的譯法極為關鍵。由于語言文化、思維方式、意識形態(tài)及外交體制的不同,中美兩國對“大國”一詞的翻譯存在巨大差異。美國出于強權政治或霸權主義邏輯思維,多采用“major power(s)/great power(s) /major power(s)”(直譯為“強權、列強、權勢”)等詞匯來指稱“大國”,中方對“大國”一詞的翻譯并沒有套用西方慣用表述,而是以新造中性詞“major-country”(直譯為“大型國家、主要國家”)來表達[19]。中方創(chuàng)新譯法有助于傳遞中國特色新型“大國”外交理念,以區(qū)別于西方追逐權力的傳統(tǒng)大國觀,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西方大國的戰(zhàn)略猜忌。總之,“major-country”與漢語“大國”在話語內涵上實現(xiàn)了高度統(tǒng)一,堪稱“政治等效”翻譯典范。

        四、中國“和平崛起”話語體系的跨文化傳播

        跨文化傳播是影響外交話語構建效果的第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本文以美國傳播學者拉斯韋爾的“5W”模式為理論框架,分別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和傳播效果五個層面剖析“和平崛起”話語體系傳播過程和傳播規(guī)律。

        (一)傳播主體多元化

        中國“和平崛起”話語傳播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傳播與國際傳播類型,屬于“外交傳播”范疇。由于外交話語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其傳播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外交政策的實施和國際話語權的生成。對一般民族國家而言,外交話語傳播主體通常是國家最高決策層及執(zhí)政黨群體。具體到中國外交話語傳播實踐,一種多元傳播主體并存的“復調”格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就已形成,這一格局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豐富、調整,但其黨和政府主導、多方協(xié)同參與的思想內核始終未變[20]。

        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是外交傳播的核心人物。作為外交話語的首席“代言人”,元首外交本質上是一種人際傳播,可將元首個人情感、人格魅力以及話語風格帶入外交話語傳播過程中,以提升外交話語的傳播效果,對其他類別的傳播主體起著引領示范作用。政黨是傳播外交話語的特殊渠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黨中央仍經(jīng)常使用政黨外交這種靈活的方式傳播外交話語,以良好的黨際關系推動外交傳播活動的開展,使政黨外交成為宣傳中國“和平崛起”話語的重要手段。

        公共部門是傳播外交話語的中堅力量。這些公共部門涵蓋中央政府及其領導下的外事部門、外宣機構以及中央媒體。國務院新聞辦定期舉辦“國新專題”系列活動,并積極指導媒體對外報道,協(xié)調地方外宣,使各部門傳播“和平崛起”的基調相統(tǒng)一。近年來,各種非政府公共部門(NGO或NPO)也逐漸成為外交話語的重要傳播主體,豐富了以黨和政府為中心的多元傳播主體格局。

        (二)傳播內容多維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年發(fā)布的《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白皮書對“和平崛起”話語體系進行了頂層設計和整體布局,將其傳播內容劃歸為五大方面:歷史起源、總體目標、對外政策、路徑選擇和世界意義[21](P16-17)。實踐證明僅憑宏大敘事難以使外交話語取得理想傳播效果,真實、生動的個性化議題才更契合國際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中國“和平崛起”話語在政治層面聚焦“民主、和睦、協(xié)作、共贏”等內容的傳播,主張各國“相互尊重、平等協(xié)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經(jīng)濟領域注重“均衡、普惠、共贏”理念的傳播,推動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成果惠及世界。文化維度的代表性話語有“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提倡不同文明間和諧共存。安全領域凸顯“信任”“合作”“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等思想,強調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環(huán)保方面的傳播議題有“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堅持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等[21](P16-17)。在中國“和平崛起”話語體系框架之下,各項子系統(tǒng)傳播內容從宏大、抽象轉向細微和具體,進一步朝著人類共通的價值觀和國際共識靠近,從多維度講述中國“和平崛起”故事。

        (三)傳播渠道融媒化

        在“和平崛起”話語誕生的第一個十年,中國傳統(tǒng)媒體紛紛探索媒介融合之路并逐步向網(wǎng)絡平臺轉型。負責外交話語傳播的六大央媒均已開設門戶網(wǎng)站(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央視國際、國際在線、中國日報網(wǎng)、中國網(wǎng))[22],成為廣播、報紙、書刊、電視四大傳統(tǒng)外宣媒體之外的重要傳播平臺。以“中國和平崛起”為關鍵詞對六大央媒網(wǎng)站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中國日報網(wǎng)對“和平崛起”的報道量均在2000至4000篇之間,另外三大央媒(中國網(wǎng)、國際在線、央視)官網(wǎng)的相關報道也達到百篇以上。電視宣傳片也是外交話語傳播的常用載體,央視曾推出多語種專題片《中國之路》,通過全球視野、中國立場的特殊方式展現(xiàn)中國“和平崛起”的發(fā)展道路。

        然而在西方主導的全球傳播體系中,僅憑央媒單一渠道難以取得理想的外交傳播效果,必須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網(wǎng)絡短視頻等新興傳播媒介,構建全新的融媒體傳播模式。經(jīng)過十余年的快速發(fā)展,中國“和平崛起”話語的傳播體系已漸趨完善。特別是2016年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開播之后,中央加大對外交話語傳播媒體的資源投入,建立起“1+6+N”(即1個旗艦媒體+6家央媒+其他部門)的“融媒矩陣”[23]。通信技術及各類移動終端的迅猛發(fā)展促使傳播媒介轉向融合化、社交化。外交部新聞發(fā)言人、《人民日報》、CGTN開通推特或臉書等國際社交平臺賬號,進一步拓展“和平崛起”話語的海外傳播渠道。圍繞“和平崛起”的戰(zhàn)略目標,中國外交傳播部門積極探索跨國媒體合作機制,諸如“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lián)盟、“金磚國家媒體峰會”以及新冠疫情期間CGTN開設的“全球疫情會診室”等傳播平臺創(chuàng)新,這不僅符合媒體融合集約化發(fā)展方向,也高度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四)傳播對象分眾化

        當前,分眾傳播逐漸取代大眾傳播成為社會主流傳播模式。分眾傳播認為受眾并非同質化孤立個體的集合,而是具備了社會多樣性的人群[24](P161)。基于不同國家、地區(qū)受眾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tài)差異,“和平崛起”話語體系對外傳播逐步完成了面向目標受眾的精準細分與文本構建。在國家層面,“中國和平崛起”話語的傳播對象要區(qū)別對待,既有美、英、俄等世界性大國,也有巴基斯坦、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還包括非洲、拉美地區(qū)的各個發(fā)展中國家。此外,聯(lián)合國、歐盟等同樣是其特殊的目標受眾。在社會群體層面,“和平崛起”話語受眾既包括國家領導人、外交官員、智庫專家等意見領袖,也涵蓋普通民眾。此外,傳播主體在進行分眾傳播時,并未忽視大眾媒介的傳播效力,二者協(xié)調互補,形成“復調”傳播格局。

        五、總結與反思

        中國“和平崛起”話語體系經(jīng)過話語構建、翻譯和傳播“三步曲”,已形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體系建設的三維模式。中國“和平崛起”文本體系基于“分眾論”,逐步形成針對全球以及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系列話語子系統(tǒng)。翻譯體系以“政治等效”為原則,對“和平崛起”核心話語各種譯法進行綜合評判,找出恰當譯法。傳播體系中,多元主體參與的“復調”傳播格局業(yè)已形成,宏觀敘事與微觀議題互補的多維度、立體化內容架構已經(jīng)建立,融媒化、社交化的傳播渠道被廣泛使用,針對不同國別與群體的分眾化、精準化傳播成為常態(tài)。如今,國際社會對中國“和平崛起”已形成相對穩(wěn)定、趨向積極的認知,將之列為全球關注的“優(yōu)先議題”。

        中國“和平崛起”話語體系的初步建成意義重大。在學理層面,有助于推動外交話語知識體系和學科體系建設,為外交語言學、外交翻譯學、外交傳播學等外交話語分支學科的創(chuàng)建提供現(xiàn)實參考和理論基礎。在實踐層面,對講好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故事、打造中國特色外交話語模式以及培養(yǎng)高級外交人才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為應對西方新一輪“中國威脅論”,中國應進一步強化外交話語政策頂層設計與戰(zhàn)略規(guī)劃,加快提升“和平崛起”理念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使中國特色外交話語真正轉化為國際話語權。

        猜你喜歡
        體系
        TODGA-TBP-OK體系對Sr、Ba、Eu的萃取/反萃行為研究
        “三個體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堅戰(zhàn)
        杭州(2020年23期)2021-01-11 00:54:42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探索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創(chuàng)新應用
        中國外匯(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14
        常熟:構建新型分級診療體系
        如何建立長期有效的培訓體系
        E-MA-GMA改善PC/PBT共混體系相容性的研究
        汽車零部件(2014年5期)2014-11-11 12:24:28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加強立法工作 完善治理體系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19:53
        日本終身學習體系構建的保障及其啟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中文 | 亚洲天堂二区三区三州|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AⅤ天堂Av无码AV| 人妻在线有码中文字幕|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综合久久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 亚洲无码中文字幕日韩无码| 日韩av在线亚洲女同| 欧美丰满熟妇bbbbbb| vr成人片在线播放网站| 国产成人AⅤ| 国产自拍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喊人人爽| 日韩AVAV天堂AV在线| 精品国产97av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精品久久二区二区蜜桃| 又长又大又粗又硬3p免费视频 | 性欧美暴力猛交69hd|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九色 | 色男色女午夜福利影院|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免费人成年小说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天天射综合网天天插天天干| 国产女厕偷窥系列在线视频|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蜜桃|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三级| 欧洲美女熟乱av|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 日本女优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用丝袜脚玩我下面|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电影| 免费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三区在线观看| 天天摸夜夜摸夜夜狠狠摸| 色综合天天网| 白白色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国产第19页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