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君
本人從事初中地理教學二十多年,初一新生反映最多的是地理難學,聽不懂。課余與同事交流,普遍覺得初一難教,尤其是剛入學的第一個月,感覺帶不動。究其原因:一方面,初一新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差。雖然在小學《自然》課里接觸過,但知識零散且疏淺;另一方面,客觀地講,現(xiàn)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章《地球與地球儀》,難度確實大,可以說是初中教材最難的內容之一。初一新生一來就接觸這么難的內容,難以接受很正常。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總結出一些經驗,希望能幫助初一新生輕松地完成中小學過渡,并激發(fā)孩子們學習地理的熱情。
一、巧妙調整授課順序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第一章是《地球與地球儀》,這一章是學好初中地理的基礎,放在教材的最前面是合理的,也是科學的。但對于一個剛踏入初中校園的孩子來說,確實難以理解和接受。經過多輪教學,每逢這一章,學生就犯迷糊。明明老師講得很細致,也講得很透徹。部分孩子還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在狀態(tài)。后來,我改變策略,將七年級上冊第一章《地球與地球儀》和第二章《地球的海陸分布》部分內容作了調整,第一章只講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就跳過去講第二章《地球的海陸分布》,第二章講完后時間已過去了近一個月,學生已適應了中學生活,這部分內容易掌握,學生易提起興趣,將易掌握的內容講完后,再回到第一章,精講細練。通過多次實踐,學生反應良好。
二、運用好課本,重視朗讀
課本是我們學習的根基,現(xiàn)用版教材圖文并茂,這讓我們使用起來更方便,學習起來更順暢。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快速挑選出最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整理。我在教學過程中習慣在最初的三到五分鐘內,讓學生瀏覽當堂課的課文,然后與學生討論這節(jié)課我們將要學習哪幾項內容,我們需要解決哪幾個問題?初一新生要完成這項任務會有難度,我會簡短地羅列幾個問題,然后逐項解決,對于教材的精髓部分,也就是考點部分,我會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大聲朗讀,課后要求學生熟讀甚至背誦。熟讀成誦時,有些一知半解的東西居然悟通了!有些內容,不強求學生即刻就懂,引導學生熟記要點,過些日子再復習,從前不懂的內容,不知不覺已經懂了!這會讓孩子平添成就感。
三、深入淺出,分解難點
七年級第一章里?“關于東西半球的劃分及范圍”,及“經度的變化規(guī)律”很讓學生頭痛,無論老師怎么講,學生就是聽不懂。后來我琢磨出幾條管用的“小竅門”。對于難理解的知識點,盡量多參予實踐,多觀察,多動腦,摸索規(guī)律。比如,在講東西半球的范圍時,我將一只麒麟瓜擺在講臺上,用紅筆在瓜上描一條弧線,標明20°W,在對面再描一條弧線,標明160°E,兩線相接,構成一個圓圈,沿著這個圓圈,將瓜縱切,分成左右兩半。左為“西半球”,右為“東半球”。再讓學生描述東西半球的范圍時,學生就能輕松而準確地描述。再比如,歸納經度的變化規(guī)律,我先是引導學生看課本上的經度變化規(guī)律圖,讓學生觀察經度的變化規(guī)律。學生指出:0°經線以西為西經,越往西度數(shù)越大,0°經線以東為東經,越往東度數(shù)越大;180°經線以東為西經,越往東度數(shù)越小,180°經線以西為東經,越往西度數(shù)越小??墒亲鲱}時,很多孩子又出錯。于是,我引導學生再觀察,發(fā)現(xiàn)還有更簡潔的規(guī)律:“度數(shù)往左增大的為西經,往右增大的為東經”。這條規(guī)律很管用,再遇上類似的題型,孩子們都能秒答正確。這些看似很淺顯的規(guī)律,是我在多年的教學中,某一瞬間的靈光一閃。作為教師,我們在日常中,得多看多練,多積累,力圖將知識淺化再授給學生,畢竟我們的聽眾還只是孩子!
四、勤于實踐
地圖對于地理學習的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我們學校的文化墻上貼有《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各一幅。我的女兒從小在學校長大。從3歲開始,我每天對著墻上的地圖教她指認國家、首都和中國的各大城市。等到她上中學,說到世界各個國家、首都和中國的各大城市及各地的風土人情她脫口而出。這使得她成為同學們心目中的地理“牛人”。我也經常建議我的學生平時有事沒事看地圖,在講地球儀時我并不局限于只講地球儀的使用,我提議同學們每天玩玩地球儀,找找聽說過的某個國家在哪個位置,首都城市是哪一個?如果同學們感興趣,可以再查資料了解一下這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他們穿什么?吃什么?有什么獨特的文化?這樣,同學們的興趣就提上來了。
五、將信息技術熟練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作為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熟練地運用于課堂,是新時代教師必備的素養(yǎng)。而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地理課堂上顯得尤其重要。百聞不如一見,世界盡收眼底!一張精美的圖片,或是一段貼近課堂的視頻,都會讓課堂錦添花。比如在講地球的公轉運動時,用多媒體視頻演示學生就很容易掌握。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效率,優(yōu)化課堂。
六、觀察生活,聯(lián)系實際,善于想象
在描述到地球的形狀時,同學們脫口而出為“圓形”。因為他們對平面形狀和生活中實物的形狀描述還不會區(qū)分。于是,我播放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片頭就是一個轉動的地球!孩子們馬上就能領會:地球是球形!在講七大洲的輪廓時,我引導學生將大洲的輪廓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記憶,如南美洲像一只雞腿,也有孩子說大洋洲頭上爬著一只“烏龜”,立馬有學生說不像,我就會強調自己覺得像就行,關健是能記住大洲的輪廓。再比如,學習等高線地圖部分,講山體的不同部位時,透過冰冷的數(shù)據(jù),插上想像的翅膀,我們就仿佛看到了一座座山在眼前浮現(xiàn),我們仿佛能看到哪是山脊,哪是山谷……
七、巧用圖文和表格
巧用圖文和表格,會讓我們的地理學習如虎添翼。比如,“世界的氣候”這部分內容,離了圖文和表格,簡直是紙上談兵。而有了圖文與表格,我們就能學會從圖文或表格信息中歸納與總結。這樣,我們就能輕松地拿下這部分內容。
總而言之,要想引導初一新生學好地理,愛上地理,我們還得多花心思,運用好教材,深入淺出地講解,陪伴孩子觀察與實踐;鼓勵學生將地理學習運用到生活中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讓孩子成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孩子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