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
自古以來,婚姻就是決定人類自身繁衍和文明傳承的大事。與動物的性選擇不同,人在擇偶時除了受到自然、生物因素影響外,還更多地受到心理和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無論男女,婚姻個體的生活習慣、行為模式、道德觀念等方方面面,都與其長期生活的原生家庭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門當戶對”成為古代人擇偶時考慮的必要條件。
而“禾好靠秧,娶親看娘”這句俗語,更強調了原生家庭中母親的重要性。意思是,要想莊稼好,就要選擇好的秧苗來栽種;要想娶到好媳婦,就要先觀察女方母親的人品。
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看,人品與家風息息相關。家風的核心是“孝”,在家孝父母,出嫁孝公婆,是優(yōu)秀女性的標準。
舊時未嫁的女孩深居閨中,談婚論嫁時連面都不能見,男方怎么知道她人品好不好呢?“娶親看娘”巧妙地通過間接方式,簡捷高效地提供了答案。傳統(tǒng)意義上,“孝”的另一個含義與“肖”相通。這意味著,在具有良好家風的家庭里,優(yōu)秀品質在代際完整地傳遞,使女兒與母親在人品上形成了高度的相似性。身為一家主婦,母親是經常需要和外人打交道的。于是,親娘的人品就成為判斷其女兒人品好壞的最佳途徑。
從心理學角度看,道理相通。一般情況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多數(shù)時間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復制她的肖像,逐漸塑造自己的個性。母親角色對孩子個性形成的作用一言難盡。我們不妨以一個虛擬的心理學實驗來簡單說明:
有5個健康的孩子,被各自的媽媽帶到室外練習自己走路。孩子們步履蹣跚地行走,一不小心摔倒了。因為初次到室外,環(huán)境是完全陌生的,孩子們趴在地上的第一反應是回頭看看媽媽的反應,以期從作為第一任教師的媽媽那里學到生存的經驗。此時,不同的媽媽有不同的反應:
媽媽A不動聲色地告訴孩子:“起來!”
媽媽B趕忙把孩子抱了起來。
媽媽C抱起孩子后,急著邊撫摸孩子邊安慰說:“寶寶不疼!”
媽媽D抱著孩子,哄他:“寶寶不哭!”
媽媽E抱著孩子一番哄弄后,生氣地跺腳,說:“都是地不好,媽媽打(跺)!”
媽媽們看似不經意的反應,其實代表了各自的教育方式。與此同時,她們潛移默化地把自己的個性傳遞給了孩子。于是,5個孩子長大后的個性可能是不同的,特別是在遇到挫折時,會有不同的心理行為反應模式:
孩子A知道“在哪里摔倒就自己在哪里爬起來”,也許會成為一個堅強的人;
孩子B明白“摔倒后要由媽媽抱起來”,也許在后來的生活工作中傾向依賴他人;
孩子C懂得“摔倒后應該疼”,日后可能對自己的身體和心理變化很敏感;
孩子D學會“摔倒后要哭才對”,將來遇到挫折可能會有很強的情緒反應;
孩子E發(fā)現(xiàn)“摔倒是因為地不好,要打它”,以后不順心時往往會怨天尤人。
雖然這是一個想象的追蹤性實驗,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現(xiàn)象卻屢見不鮮。由此可見,“娶親看娘”看似是生活經驗的總結,深入分析卻能發(fā)現(xiàn)其傳統(tǒng)文化的根源,并有一定心理學理論依據(jù)。而且它似乎在提示:不僅在擇偶這個短暫階段,縱貫整個家庭生命周期,母親的角色對原生家庭的作用都至關重要,并成為穩(wěn)定家風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