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慢性鼻炎鼻竇炎近些年正逐漸發(fā)展為臨床常見鼻喉科疾病,鼻竇炎常見病因為鼻腔感染后鼻竇繼發(fā)化膿性炎癥,慢性鼻炎是因鼻黏膜在致病菌或刺激物的作用下,局部炎癥因子大量釋放,致使鼻腔黏膜、黏膜下組織發(fā)生炎癥,慢性鼻炎鼻竇炎患者病情反復,可出現流鼻涕、耳鳴、頭暈、頭痛等癥狀,在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的同時可使機體嗅覺減退[1]。慢性鼻炎鼻竇炎臨床治療方式包括藥物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傳統手術治療方式為鼻側切開術,但是該術式對患者顏面組織造成的損傷大,近些年,鼻內窺鏡手術為慢性鼻炎鼻竇炎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2]。本次研究比較本院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72 例分別行傳統鼻側切開術、鼻內窺鏡手術兩種不同術式慢性鼻炎鼻竇炎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72 例慢性鼻炎鼻竇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6 例。實驗組患者中男18 例,女18 例;年齡22~78 歲,平均年齡(43.52±12.62)歲;病程2~5 年,平均病程(3.62±0.58)年。對照組患者中男19 例,女17 例;年齡21~77 歲,平均年齡(43.51±12.65)歲;病程2~6 年,平均病程(3.61±0.80)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參考變應性鼻炎及慢性鼻-鼻竇炎指南以及患者臨床癥狀[3],患者均有慢性鼻炎鼻竇炎病史,且均經藥物治療無效,患者出現流鼻涕、耳鳴、頭暈等癥狀,均確診為慢性鼻炎鼻竇炎;患者獲悉本次研究目的,本次研究征得患者、患者家屬同意以及醫(yī)學倫理會批準。排除標準:術前診斷不明的患者;伴鼻內窺鏡手術與鼻側切除術手術禁忌者;術后未遵照醫(yī)囑入院復診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禁食辛辣食物且在術前均行鼻竇引流以及抗感染治療,術中麻醉方式為鼻黏膜表面麻醉。
1.3.1 對照組 患者行傳統鼻側切開術治療。自患側目內眥沿鼻側向下,至鼻竇做手術切口,若鼻黏膜病變范圍大,該切口可向下延伸至上唇中部,在剝離局部軟組織后鑿開上額竇、鼻骨,在充分暴露手術區(qū)域的同時將鼻腔內病變組織徹底清除,最后在患者鼻腔內放置棉片以壓迫止血,術后1~2 d 將棉片取出。
1.3.2 實驗組 患者行鼻內窺鏡手術治療。以0°或30°的角度向患者鼻道內置入內窺鏡,調整內窺鏡的角度從而探查鼻竇開口位置、鼻黏膜病變范圍,在確定鼻黏膜病變范圍后在內窺鏡的引導下,向鼻道內置入剝離器,對于鼻甲過大以及伴有鼻息肉的患者,應將切除鼻息肉并對鼻甲進行切割,促使鼻甲恢復正常形態(tài),在開放篩竇后應用剝離器將篩竇膜切開,并切除篩竇病變黏膜組織,應用咬切鉗以及相關配套切割吸引裝置切除鼻竇,最后在患者鼻腔內放置棉片以壓迫止血,術后1~2 d 將棉片取出。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術前、術后24 h)炎癥指標(IL-6、TNF-α、NE)水平及治療效果。治療效果判定標準:若患者術后3 個月流鼻涕、耳鳴、頭暈等癥狀完全消失且內窺鏡復查顯示竇口開放狀態(tài)良好,鼻腔黏膜無水腫或充血,鼻黏膜上皮狀況恢復正常且未復發(fā),為治愈;若患者術后3 個月流鼻涕、耳鳴、頭暈等癥狀明顯改善且內窺鏡復查顯示竇口開放狀態(tài)良好,鼻腔黏膜無明顯水腫或充血,鼻黏膜上皮狀況明顯改善且未復發(fā),為有效;若患者術后3 個月流鼻涕、耳鳴、頭暈等癥狀未明顯改善且內窺鏡復查顯示竇口開放狀態(tài)不良,鼻腔黏膜充血水腫,慢性鼻炎鼻竇炎復發(fā),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癥指標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NE、TNF-α、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兩組患者NE、TNF-α、IL-6水平均較本組術前升高,但實驗組患者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癥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術后24 h 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22%,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慢性鼻炎鼻竇炎臨床治療方式包括藥物保守治療以及手術治療,其中藥物臨床多選用曲安奈德氣霧劑噴鼻,其主要成分為曲安奈德,曲安奈德屬于強效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局部給藥后可抑制局部IL-6、TNF-α、NE 等多種炎癥因子的釋放,以改善慢性鼻炎鼻竇炎患者流鼻涕、鼻塞、耳鳴、頭暈等癥狀,但是曲安奈德氣霧劑噴鼻治療起效慢且長期給藥易產生耐藥性,部分患者經該品治療后病情未得到有效緩解,需采取手術治療,切除鼻黏膜病變組織以及病變鼻竇,從而提升患者治療效果[4-6]。近些年,鼻內窺鏡手術在慢性鼻炎鼻竇炎臨床治療中得到了推廣,而慢性鼻炎鼻竇炎傳統術式為鼻側切開術,傳統鼻側切開術在徹底切除病變黏膜以及鼻竇組織時對鼻腔周圍組織造成的損傷較大,因鼻腔鼻竇周圍血管神經豐富,可致使患者術中出血量大、局部術后恢復耗時長、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高。鼻內窺鏡手術治療屬于微創(chuàng)術式,該術式在切除病變組織過程中借助鼻內窺鏡以區(qū)分正常鼻黏膜組織與病變鼻黏膜組織,極大程度提升了病變鼻黏膜組織徹底切除率,防止術中鼻黏膜組織切除范圍過大而影響患者術后鼻腔功能的恢復[7-9]。
何益明等[10]臨床研究顯示應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的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7%,明顯高于應用傳統鼻側切開術治療的對照組的8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22%,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與何益明等[10]臨床研究結果一致,均證實慢性鼻炎鼻竇炎患者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有效性。此外,本次研究顯示,術后24 h,兩組患者NE、TNF-α、IL-6 水平均較本組術前升高,但實驗組患者NE、TNF-α、IL-6 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慢性鼻炎鼻竇炎患者鼻內窺鏡手術在切除病變鼻黏膜組織、鼻竇的同時可減少對鼻腔黏膜上皮細胞的損傷,防止鼻黏膜上皮細胞過度損傷后大量IL-6、TNF-α、NE 合成、分泌。
綜上所述,鼻內窺鏡手術可作為慢性鼻炎鼻竇炎患者的臨床首選術式,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