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婉如
(遼寧省丹東市第一醫(yī)院藥劑科,遼寧 丹東 118000)
感染是影響患者手術效果及術后恢復最主要原因,引發(fā)感染的原因較多,主要包括術中傷口部位病原體的濃度、手術持續(xù)時間長短、患者身體因素及手術因素等[1]。骨折手術屬于開放性手術,術后感染發(fā)生率較高,且作為創(chuàng)傷性疾病,骨折發(fā)生后機體可產(chǎn)生炎性反應,造成炎癥因子升高[2]。臨床常采用抗菌藥物治療術后感染,但目前抗菌藥物耐藥形勢較為嚴峻,應及時調(diào)整抗菌藥物使用劑量或類型,減少抗菌藥物濫用情況。血清降鈣素原(PCT)是一種降鈣素前肽物質,屬于無激素活性糖蛋白,可有效區(qū)分細菌感染與全身性炎癥,對細菌感染嚴重程度的預測價值較高,其特異度、靈敏度水平均較高[3]。因此,對PCT 水平進行監(jiān)測有利于指導骨折手術感染的抗菌藥物使用。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監(jiān)測血清降鈣素原對骨折手術感染抗菌藥物應用及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骨折手術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50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1.66±6.23)歲;體重指數(shù)18.2~24.6 kg/m2,平均(21.24±1.24)kg/m2;其中Ⅰ類手術18例,Ⅱ類手術17例,Ⅲ類手術15例。觀察組男28例,女性22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1.58±6.24)歲;體重指數(shù)18.1~24.9 kg/m2,平均(21.33±1.18)kg/m2;其中Ⅰ類手術22例,Ⅱ類手術17例,Ⅲ類手術11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4]中骨折手術感染診斷標準;感染前14 d 未使用抗菌藥物者;無精神和認知功能障礙者。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糖尿病等影響血清細胞因子變化的疾病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根據(jù)醫(yī)師治療經(jīng)驗給予抗菌藥物指導用藥。觀察組采用抗菌藥物治療加監(jiān)測血清降鈣素原,采集患者2 mL空腹靜脈血,以半定量免疫色譜法檢測PCT,根據(jù)PCT檢測結果指導其用藥,PCT 水平>0.5 μg/L 且持續(xù)升高時,重新調(diào)整抗菌藥的類型和使用劑量,PCT水平>0.5 μg/L但未持續(xù)升高時,減少50%抗菌藥物劑量,0.25 μg/L<PCT≤0.5 μg/L 時,減少 50%~80%抗菌藥物劑量,PCT 水平≤0.25 μg/L時,終止抗菌藥物治療。
1.4 觀察指標 ①檢測兩組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 反應蛋白(CRP)水平,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IL-6、TNF-α,以免疫熒光干氏定量法檢測CRP;②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抗菌藥物使用、住院時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以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以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PCT、IL-6、TNF-α、CRP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抗菌藥物使用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抗菌藥物使用、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感染是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中骨折手術感染比例較高,尤其是開放性骨折手術,易在運送、手術等過程中發(fā)生細菌感染[5]。感染發(fā)生后易延長傷口愈合時間,嚴重者出現(xiàn)全身性炎癥反應,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身心傷害,影響手術治療效果[6]。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PCT(μg/L)5.31±2.02 5.32±2.05 0.025 0.980 1.65±0.48a 2.41±0.98a 4.925 0.000 IL-6(ng/L)442.54±40.56 443.12±40.23 0.072 0.943 206.21±23.46a 238.35±30.14a 5.950 0.000 TNF-α(ng/L)102.76±12.55 102.57±12.62 0.076 0.940 36.14±11.15a 66.86±15.50a 11.377 0.000 CRP(mg/L)119.56±30.47 119.35±30.48 0.035 0.973 33.72±12.65a 68.36±24.25a 8.955 0.000
表2 兩組抗菌藥物使用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抗菌藥物使用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s,d)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抗菌藥物使用時間5.68±1.63 7.32±1.85 4.703 0.000住院時間9.77±2.24 12.28±3.16 4.582 0.000
目前,臨床常采用抗菌藥物治療骨折手術感染,近年來抗菌藥物耐藥率不斷上升,嚴重干擾臨床治療,也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較大影響。因此,除患者自身因素外,還應加強抗菌藥物監(jiān)管,合理選擇抗菌藥用時、用量,減少抗菌藥物耐藥情況發(fā)生,避免術后感染[7]。PCT水平可指導敗血癥、肺炎等疾病的臨床抗菌藥物使用,提示PCT可指導感染性疾病的藥物使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PCT、IL-6、TNF-α、CRP 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抗菌藥物使用、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監(jiān)測血清降鈣素原有利于合理調(diào)整感染抗菌藥物應用,改善PCT、IL-6、TNF-α、CRP 水平,從而縮短抗菌藥物使用及住院時間。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骨折術后感染通常為機體局部軟組織受到感染,部分也可發(fā)生深部感染,如骨髓炎,臨床應及時予以治療,改善患者預后。對于局部軟組織感染患者,可確定病原菌種類,但對于骨髓炎患者,其感染病原菌不易確定,經(jīng)驗性抗菌治療可造成抗菌藥物選擇不合理等問題,進一步引起耐藥反應[9]。PCT 是一種感染性生物標記物,在細菌感染診斷中的特異度和靈敏度較高,當細菌感染、真菌感染侵襲機體時,PCT 在機體外周血中高度表達,且細菌感染發(fā)生時其水平增幅明顯大于病毒感染[10]。因此,對PCT 水平監(jiān)測可反映感染嚴重程度和指導臨床抗菌藥的使用,從而促進骨折手術感染患者治療效果。IL-6 產(chǎn)生于淋巴細胞,可促發(fā)機體炎性反應,對多種炎性因子的合成與釋放具有激活作用。TNF-α 是常見炎性細胞因子,對腫瘤具有直接殺傷作用,在感染介導、促炎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CRP屬于常見炎癥標志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機體的炎癥反應程度。治療后PCT、IL-6、TNF-α、CRP 水平下降,表明監(jiān)測血清降鈣素原并指導用藥,可有效改善機體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監(jiān)測血清降鈣素原有利于合理調(diào)整感染抗菌藥物應用,改善PCT、IL-6、TNF-α、CRP 水平,進而縮短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