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甜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山東 泰安 271000)
早產(chǎn)兒貧血是常見臨床疾病,患兒癥狀主要有面色蒼白、心跳過速、喂養(yǎng)困難等,部分患兒可伴有輕微下肢、面部水腫[1]。隨著病情進展貧血早產(chǎn)兒還會由于呼吸暫停、感染、生長困難等問題繼而影響今后的生長發(fā)育。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在早產(chǎn)兒貧血臨床治療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探討EPO 不同用藥時機對早產(chǎn)兒貧血的臨床療效,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規(guī)范指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新生兒科收治的120例貧血早產(chǎn)兒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3組,每組40例。A組男22例,女18例;胎齡(31.9±2.6)周;出生體質(zhì)量(1.6±0.3)kg;血紅蛋白(124±8)g/L。B 組男 21 例,女 19 例;胎齡(32.0±2.8)周;出生體質(zhì)量(1.7±0.4)kg;血紅蛋白(122±7)g/L。C 組男23 例,女17例;胎齡(30.9±2.4)周;出生體質(zhì)量(1.5±0.3)kg;血紅蛋白(121±7)g/L。3 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胎齡<35周;②出生時體質(zhì)量<2.5 kg;③符合貧血診斷標準,出生后2周內(nèi)靜脈血血紅蛋白≤140 g/L,2 周后≤110 g/L[2]。排除標準:①新生兒溶血;②嚴重感染者;③心臟疾病者;④嚴重腦室內(nèi)出血者;⑤先天性疾病者;⑥患兒家屬不愿參與研究者。
1.2 方法 3組均予以對癥支持治療,包括保暖、營養(yǎng)支持、維持生命體征、內(nèi)環(huán)境平穩(wěn)。在出生后第2 周予以A 組EPO(Roche Diagnostics GmbH,批號:J20090057,規(guī)格:4 000 U)治療,隔天1次,每次750 U/kg,每周3次。用藥1周后予以患兒口服右旋糖酐鐵片(江西華太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200704,規(guī)格:25 mg×20 s×2板)治療,每次2~4片,每天1~3次。B組于出生后3 周給藥,方案與A 組相同。C 組患兒僅于出生后2周起服用鐵劑,用法用量與A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 ①貧血指標:抽取2 mL 靜脈血經(jīng)血液分析儀檢測,包括血紅蛋白(Hb)、血細胞比容(HCT)、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Ret);②造血物質(zhì):抽取2 mL橈動脈血常規(guī)離心處理取上清液利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包括鐵蛋白(SF)、葉酸、維生素B12;③輸血率:Hb≤100 g/L且出現(xiàn)貧血失代償表現(xiàn)時進行輸血。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 組貧血指標比較 治療前,3組各項貧血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3 組各項貧血指標水平從高到低依次為A 組、B 組、C 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造血物質(zhì)水平比較 治療后,A 組SF 水平明顯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葉酸和維生素B1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2.3 3 組輸血率比較 治療期間,3組輸血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貧血是早產(chǎn)兒血液系統(tǒng)最常見的疾病之一,Hb 是其主要的診斷指標[3]。早產(chǎn)兒出生后數(shù)周內(nèi)往往會出現(xiàn)Hb 水平降低,若不及時糾正早產(chǎn)兒的貧血問題,還可能引發(fā)免疫力低下、發(fā)育遲緩等問題。
有研究指出,許多早產(chǎn)兒貧血發(fā)生在出生2 周內(nèi),且早產(chǎn)兒貧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EPO產(chǎn)生不足,故而予以外源性EPO可促進紅系祖細胞的增殖與分化[4]。但關于EPO的給藥時機仍存在爭議,部分研究人員認為在出生后3~6周出現(xiàn)貧血癥狀時應給予EPO治療[5]。但藥理學指出,EPO的作用緩慢,用藥2~3 周開始起效,故而有研究人員認為應早期用藥[6],然而過早用藥有可能導致HCT 過高而引發(fā)并發(fā)癥[7-8]。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A、B兩組患兒的各項貧血指標治療后均高于C組,說明應用EPO有利于改善貧血癥狀,與胡苗苗等[9]研究結(jié)果相符。但3組患兒輸血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應用EPO 并不能完全避免輸血與貧血的進展。3 組患兒Ret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EPO有利于紅系祖細胞增殖分化與促進紅細胞生成。而A組Ret水平明顯高于B組,分析其原因為EPO的作用緩慢,應在早產(chǎn)兒出生后1~2周內(nèi)進行干預,在出生后5周左右刺激紅系祖細胞作用最強且可持續(xù)一段時間,此時各項貧血指標水平增加從而降低貧血程度。EPO治療貧血時需要消耗體內(nèi)的鐵,造成儲備鐵的減少,而早產(chǎn)兒體內(nèi)儲備的鐵少,因而發(fā)生缺鐵的概率極高[10-11]。因此,臨床認為早產(chǎn)兒貧血應用EPO治療時應補充鐵劑從而避免因為缺鐵影響EPO的治療效果。治療后,A組患兒SF水平明顯高于B組,SF是鐵的儲存形式,其水平變化是機體是否缺鐵的判斷指標,早期及時補充有利于減少儲備鐵的消耗,為EPO的治療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12]。
表1 3組貧血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anemia indicators among three groups(±s)
表1 3組貧血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anemia indicators among three groups(±s)
組別A組(n=40)B組(n=40)C組(n=40)t值AB組P值AB組t值AC組P值AC組t值BC組P值BC組Hb(g/L)治療前124.0±8.0 122.0±7.0 121.0±7.0 1.190 0.238 1.785 0.078 0.639 0.525治療后125.0±9.0 110.0±6.0 102.0±5.0 8.771 0.000 14.129 0.000 6.478 0.000 HCT(%)治療前39.9±3.6 40.0±3.8 39.5±3.4 0.121 0.904 0.511 0.611 0.620 0.537治療后41.0±6.1 34.5±5.6 29.1±5.0 4.965 0.000 9.542 0.000 4.549 0.000 Ret(%)治療前2.8±0.8 3.1±0.9 3.2±1.0 1.576 0.119 1.976 0.052 0.470 0.640治療后3.3±0.7 2.7±0.5 2.0±0.4 4.411 0.000 10.198 0.000 6.914 0.000
表2 兩組造血物質(zhì)水平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hematopoietic substa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造血物質(zhì)水平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hematopoietic substa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A組(n=40)B組(n=40)t值P值SF(ng/mL)治療前205.0±80.0 202.0±78.0 0.170 0.866治療后220.0±83.0 117.0±135.0 4.111 0.000葉酸(μg/L)治療前5.6±2.0 5.4±1.9 0.459 0.648治療后5.8±2.2 5.3±1.8 1.113 0.270維生素B12(ng/L)治療前359±108 350±101 0.385 0.701治療后363±112 325±98 1.615 0.111
表3 3組輸血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blood transfusion rate among three groups[n(%)]
綜上所述,出生后第2 周即開始給予EPO 有利于降低早產(chǎn)兒貧血程度,臨床應依據(jù)患兒與家屬意愿合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