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穎
(中國電影資料館西安庫,陜西西安 710000)
中國電影資料館此次對《黨的女兒》進行數字化修復,畫翻正因其低反差,保存更多影片畫面細節(jié)而成為修復素材的首選。西安電影資料庫現存放有一部畫翻正,但因色別是黑白片,不能滿足現實需求,無法更好地應用,因此需要西安電影資料庫修復科重新制作一部彩色畫翻正,以更好地進行膠轉數及數字化修復。在復制過程中,遇到了諸多技術問題,使復制過程困難重重。現將摸索出的各類經驗總結如下,以供日后工作參考。
《黨的女兒》為1958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彩色易燃故事片,片基為硝酸片基。該素材有彩色畫原底10本,混合聲底10本,12格小底一本。
畫原底片基為硝酸片基,整部畫原底出現片基發(fā)脆,片身有斷續(xù)劃道、臟斑、接頭開膠等情況。在底剪、配光、印片的后續(xù)工作里,要十分小心操作,避免底片斷裂或劈片,受到二次損傷;更要嚴格執(zhí)行易燃片操作規(guī)程,降低倒片速度,杜絕任何易燃片自燃的可能性。
小底檢查時有輕霉、劃道重、接頭開膠、片基變形、接頭用膠帶固定等問題,需要底剪人員使用特別配制的接片膠水,手工接片加固接頭。
混合聲底為變積式聲帶,密度合適,只需實驗后確定洗印條件,便可直接用于聲畫合成。
該素材受當時拍攝的條件和日后保存素材條件的限制,出現畫調、密度不銜接,非線性褪色不均等情況。
整部畫原底齒間磨毛,齒孔間距由標準的4.75mm收縮為4.72mm,收縮程度在正常使用范圍內,不影響正常的印制環(huán)節(jié)。
整部畫原底出現非線性不均勻褪色現象,這是彩色膠片本身質量、洗印條件限制,以及長期保存環(huán)境等綜合因素造成的,屬于時代背景所限,不可避免的情況。更嚴重的是,由于整部影片所使用的膠片品牌和批次比較混亂,導致鏡頭之間褪色程度、褪色狀況差異很大,視覺觀感過于跳躍。所以在配光過程中出現,一本素材中,除了原本拍攝時造成的畫調、密度、顏色不銜接外,還存在鏡頭與鏡頭之間因膠片的褪色情況不同,而造成不銜接的雙重問題。例如,一種片基已經呈現出了深紫紅,比正常膠片的片基顏色深很多;而另一種片基卻呈現出褪色的正常片基顏色,又較正常膠片淡很多。這樣的差異造成了配光中基調標準不同的困難。
使用海澤丁電子配光機對小底進行配光時,發(fā)現配光機所顯示的畫面顏色、密度,與實際試驗片放映時的銀幕視覺效果差異甚大。這是由于膠片的極端褪色情況,會使海澤丁配光機不能正常地顯示,出現偏色畫面表達,從而很難用海澤丁電子配光機推斷出實際的銀幕效果。
整部影片有兩類明顯偏色:一類是鏡頭偏黃,另一類是鏡頭偏綠,這兩種偏色鏡頭因為本身膠片的單色消退,不管如何變化光號進行校色,最終成片都沒有明顯可見的色彩變化。如圖1所示,左邊為原底,中間及右邊鏡頭均為小底試驗片,兩次試驗片之間相差10個光號,但是肉眼效果卻沒有明顯的差異。
圖1 左邊為原底,中間及右邊鏡頭均為小底試驗片
銀幕鑒定小底實驗時,發(fā)現音帶對面方位齒孔與面畫之間出現漏光白邊。
綜合以上,主要問題在于膠片的色彩平衡:在測定彩色膠片的照相性能時,可在一張?zhí)匦郧€紙上分別繪制出黃染料層、品染料層及青染料層三條特性曲線。如果這三條曲線重合為一條曲線,就說明彩色膠片中三乳劑層的照相性能是完全一致的。但實際生產的彩色膠片,它的三條感光特性曲線是不可能重合一致的。這三條曲線的差異情況,就表示出三乳劑層的彩色平衡情況。這三條曲線差異越小、越接近重合,就稱之為彩色平衡好;三條曲線差異越大,就稱之為彩色平衡差。而當彩色平衡超過一定范圍時,就不符合使用要求了。這部影片的褪色狀況正是超出了此平衡區(qū)間的范圍,從而無法還原出畫面應該有的正確色彩表達。
知道癥結所在之后,針對以上問題做出了相對有效的應對措施。
整部影片色調偏紅,校色后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再增加紅光光號后人臉部已經偏青,而畫面色調也沒有明顯的變化,就此情況只能盡量調整光號兼顧人物與環(huán)境,使其達到最佳均衡效果。對畫原底中因使用不同膠片而造成的鏡頭之間的顏色和密度差異,要通過在臺面對小底人工尋找換鏡頭處的膠片明顯差異,區(qū)別校光來進行調整。
用12格小底做的第一次試驗條洗印出來后,由于按照銀幕效果所修改的光號在配光機上無法顯示正常的畫面效果,所以之后的配光工作只能改為人工臺面配光,即用黃、品、青三種分級濾色片,對每個鏡頭進行純手工目測校色,并手動加減計算光號。此處需要萬分小心,不論是計算還是抄寫,一旦數值出現一處錯誤,后期成片效果將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所以我們采取一人計算,另一人核對,同步進行的雙保險工作模式。
偏色鏡頭校光校色時,出現了調節(jié)時光號數值不夠的問題。因為目前的配光系統(tǒng),光號值由1至50等分排列,沒有辦法超過這個已有閾限值。例如第7本在整體調整增加了10個品色光號后,對第7鏡有明顯作用,而第8鏡卻基本沒有顏色變化。在整部中都出現了品光號特別大(基本在45上下),藍光號特別小(個位甚至小到了1)的艱難處境,導致最后可以調節(jié)的光號十分有限(已超出1到50號光),更無法通過調節(jié)光號來調節(jié)鏡頭畫面密度不銜接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在保證配光工作正常進行的情況下,只有調整前置和印片電壓,才能更有效地解決。
對于這次黃綠偏色的特殊問題,校色時盡量使其接近整部色調,使影片每一本次之間,能夠完美銜接,前后偏色段的偏色程度也保持一致。雖然物理修復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但可以減少后續(xù)數字修復的繁瑣程度,之后才能更加簡潔省力地使用數字化智能修復來完成。圖2為光號卡顯示藍光和綠光的光號,已沒有可調節(jié)的數值空間。
圖2 光號卡顯示藍光和綠光的光號
音帶對面位置的齒孔與面畫之間出現白邊,這樣的問題有可能是膠片的橫向收縮導致畫面縮小,也可能是印片時片門有偏差。經測量,膠片畫面橫向收縮正常,則確定是片門問題,需要用漏光試驗片掛在印片機片門上,將漏光處進行遮擋,再印制實驗,而后再次銀幕鑒定。經過了兩次實驗調整,終于達到通過調整印片機曝光窗后得到修正。
實驗片的膠片選擇,考慮到畫翻正膠片自帶的馬斯克色罩影響配光的視覺判斷,采用前期試驗用拷貝膠片,這樣更容易直觀判斷出色彩和密度的細微差異,便于配光調色?;敬_定鏡頭光號后,再用畫翻正膠片做一條試驗來最終確定成品效果。這樣的試驗膠片選擇,一方面解決了馬斯克色罩的不利視覺影響,還能夠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由于小底與畫原底膠片老化變質程度不同,導致阻光率不同,使影片在實際整本印制前的最后一次試驗時,導致復制出的畫翻正顏色略顯不飽和,視覺密度也偏小。
圖3 左邊為小底,右邊為畫原底
此次影片的復制工作所遇到的問題是以前工作中從未遇到過的,針對特殊的褪色問題,我們從光號、前置、印片和洗片條件等方面進行了綜合調整,盡可能地彌補了原素材存在的缺陷,做出了現有條件下盡可能滿意的成品膠片素材,也為以后修復之路上的此類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
通過此次任務中所克服的種種問題充分說明了膠片的保存至關重要,保存不當所出現的膠片問題無法完全通過物理修復挽回。雖然膠片的老化褪色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在良好的保存條件下,盡可能延長保存壽命。隨著時間的推移,褪色老化膠片的復制會出現更多新的問題,而要低成本呈現出更好的效果,必定是一條物理修復與數字修復相結合、相互扶持探討摸索的漫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