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中專部 安徽·淮北 23500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持續(xù)的改革探索中,也已經步入新的發(fā)展時期。新時代新形勢為高職教育的發(fā)展注入了新動力,帶來了新機遇,同時也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做好思政育人工作,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當前高職教育的中心工作。面對新形勢和新變化,高職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必須適時調整,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思政育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不同層面、不同維度的若干子系統構成,其中包括教學層面。利用課程教學開展思政育人一直是高職院校思政育人工作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方式與渠道。本文基于教學視角,對高職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予以考量。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育德明志、培根鑄魂是一項事關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大政治任務和戰(zhàn)略工程,是高職院校的歷史使命所在和教育職責所系,關系高職教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高職院校以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己任,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德字當頭,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地位,從根本上做好思政育人工作。
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無論身處何種時空,他們的政治素質、思想覺悟、道德修養(yǎng)及價值觀念等都始終至關重要,具有方向引領和行為導向作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一方面,我國的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穩(wěn)步前進,經濟領域繁榮活躍,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持續(xù)提高。另一方面,國際局勢和國際環(huán)境愈發(fā)復雜多變,東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博弈與較量依舊,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如常。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對高職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青年大學生思想端正、立場堅定、理想遠大、品行高尚。由此,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教育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加凸顯。
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項根本任務及其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重要內容,一直以來思政育人受到普遍重視,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扎實開展。然而,從微觀層面切入,基于教學視角考量,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尚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誠然,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確是高職院校思政育人的主渠道與主陣地,但其并非思政育人的唯一路徑。長期以來,由于思想認識方面存在誤區(qū),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高職思政育人的唯一課程載體,其他課程很少或沒有參與介入,沒有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發(fā)力,同向同行;思政課教師獨自肩負思政育人重任,長期“單兵作戰(zhàn)”“單打獨斗”,思政教育存在“孤島”困境。[2]
素質過硬、業(yè)務精深的教師隊伍是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確保其教學質量與效果的必要前提與有力保障。當前,高職院校在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存在問題,亟待改進。一方面,教師數量不足,無法滿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的專業(yè)素質與教學能力參差不齊,改革創(chuàng)新意識欠缺,影響了思政課程的全面建設與發(fā)展提升。
1.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接地氣不夠”,針對性不強,親和力、說服力和感染力不足;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科學性與合理性不夠,重理論灌輸,輕實踐教學,不能很好地滿足當代高職大學生的實際需求。
2.教學手段較為單一,教材是教學的唯一載體,教師課堂講授以理論講解為主,實踐教學不足;“一言堂”現象較為嚴重,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的交流與互動需要加強。
3.教學信息化程度偏低,沒有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實現線下線上優(yōu)勢互補,與當前高職大學生的認知習慣存在距離。
當前,高職思政課程的教學對象主要為“00后”大學生。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來自各個方面的海量信息和資訊呈現于高職大學生面前,沖擊著他們的思想和認知。高職大學生思辨能力不足,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沒有完全成形,容易受到誤導和誘惑,容易受到不同社會思潮的影響,迷失人生方向,對現實和人生產生困惑。另一方面,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當代“00后”高職大學生,作為“網生一代”“網絡原住民”,出生、成長于信息時代,對移動互聯網與新媒體等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切感與依賴感。他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認知方式與接受習慣等普遍呈現或傾向信息化與數字化。
思政育人必須與時俱進,動態(tài)調整,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持續(xù)優(yōu)化提升。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必須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精準把握新形勢下思政育人工作的新動向,更好地契合新時代對高職思政育人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
思政育人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高職院校黨政領導部門要強化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用科學理論培養(yǎng)人,用正確思想引導人,把思政育人作為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常抓不懈。管理、教學、教輔等各個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要統一思想,自覺提高政治站位,明確自身肩負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積極配合,有效聯動,協同發(fā)力。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論述,明確其核心要義、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將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教書育人規(guī)律以及學生成長成才規(guī)律有機結合,深入研究,將思政育人工作落到實處。[3]
“打鐵還需自身硬”,育人者必須先受教育。高職院校相關職能部門要重視思想引領,持續(xù)優(yōu)化教學人員的育人理念,引領他們堅守“立德樹人”思想,立足教學工作,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自己的力量。要加強教育引導和培訓指導,引領全體教師強化本領意識,加強學習,提升政治素養(yǎng)和理論修養(yǎng),提高思政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自我加壓,高標準嚴要求,重視自身政治理論素質的再提升以及教育教學能力的再提高。其他課程教師要拓寬學習領域和研究視野,全面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質和思想覺悟,深入探究本學科課程教學中的育人功能和育人路徑。
思想政治理論課一直是高職院校思政育人的主渠道。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4]時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同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要求高校強化思政課建設,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新任務與新要求,與時俱進,改革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首先,要切實優(yōu)化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避免單調枯燥的理論“灌輸”,合理使用案例教學,適時引入生動鮮活、貼近生活的素材與案例,用事實說話,增加親和力,提高針對性,讓高職大學生能夠聽得懂,并且學得深,悟得透,形成思想共鳴[5]。其次,要積極探索教學手段改革,將信息技術合理引入思政課教學,實施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優(yōu)勢互補,各展所長,豐富思政課教學手段,使師生及生生互動、學習資源獲取、學生學情分析更加便捷,實現思政課教學的多元化與立體化。再者,重視實踐教學,提高其在思政課程教學中的權重,使其與理論教學相互呼應、相互促進。第四,加強思政課程教師隊伍建設,兼顧教師數量與師資質量,為該課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前提和保障。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毒V要》明確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意為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門專業(yè)課及通識課中去,發(fā)揮其育人功能,使其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從而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課程思政是一個嶄新的時代課題,是新的時代背景下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及課程觀。它拓展了高職院校的思政育人場域,使思政育人工作更加全面、立體與多元,是實現“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及其教學人員必須高度重視課程思政,深化實踐探索,全面提升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品質。首先,要完善相關制度建設,加強對課程思政的管理督導、質量監(jiān)控與評價考核,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有序開展,規(guī)范前行。同時,立足課程思政實踐需求,積極搭建跨學科課程平臺,著力打造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形成引領和示范作用。其次,要積極踐行課程思政,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和效果。一方面,要秉持高度的政治意識和政治覺悟,全方位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內涵和德育元素,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提升課程在思想引導與價值引領方面的廣度、深度及力度。另一方面,要將思政教育元素合理融入課程教學,注重思政元素的碎片化、案例化以及生動性和實用性,同時確保其融入的靈活性與合理性。
在“大思政”理念下,從教學視角觀照,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是高職院校思政育人工作的“一體兩翼”,兩者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統一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作為高職院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必須同頻共振,同向同行,協同育人。首先,要打破兩者之間的界限,實現互聯互通,攜手前行,共同發(fā)展,將思政課程的顯性教育與課程思政的隱形教育相結合,避免其各自為政。其次,建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合作機制,搭建線上線下交流平臺,促使思政課教師與其他課程教師對話溝通,就思政教育的內涵和要求、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及思政育人與其他各學科課程的融入加強交流探討,分享育人經驗。思政課教師要有效發(fā)揮專業(yè)特長及引領作用,其他各學科教師要積極學習借鑒思政課教師的合理建議與指導,促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有效互補,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全方位建設新時代思政育人的課程體系。
思政育人是高職院校育人工作體系中首要且核心的內容。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面臨新任務、新要求和新挑戰(zhàn)?;诮虒W視角考量,高職院校必須堅守思政課程主渠道,優(yōu)化教學質量和效果,必須全面實施課程思政,提升其品質和內涵。在此基礎上,促使二者加強交流合作,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發(fā)展,共同發(fā)力,形成思政育人合力,推動高職院校思政育人工作不斷向縱深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