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蕾
河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300000
“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而精準地融入通識課程與專業(yè)課程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價值導向上同頻共振、同向而行。河北省是中國共產黨較早開展革命活動、建立地方組織的地區(qū)之一,也是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的主要戰(zhàn)場,擁有豐富的革命精神與光榮的革命傳統。其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鋾r代新人的優(yōu)質教育素材??梢?,提煉與挖掘河北紅色文化資源的思政元素是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切入點。
河北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不僅有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有數量眾多、分布較廣的紅色基地。據統計,在中宣部公布的428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河北省占據21個,具有非常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其承載著愛國愛黨、艱苦奮斗、謙虛謹慎、無私奉獻等崇高品質,是本土高?!罢n程思政”建設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思政資源。鑒于此,立足于河北省高校,充分挖掘與利用河北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思政內涵與獨特教育優(yōu)勢,無論對河北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還是對提高河北省高?!罢n程思政”建設的能力與水平都會發(fā)揮重要價值。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征程的歷史文化印記。要永久保持紅色文化的活力與魅力就要使紅色文化在與時俱進中得到傳承與弘揚,而教育在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河北紅色文化資源是河北人民在長期歷史實踐中積淀形成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比較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有西柏坡精神、太行山精神、李大釗精神等及其物質載體,這些都是對河北革命歷史的生動記錄,對河北革命精神的集中體現。比如,聞名全國的革命圣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西柏坡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全國政治中心,黨的主要領導人在這里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也正是在這里開始了對新中國美好藍圖的勾勒。它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包括“兩個敢于”,即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進取精神;“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這是河北特有的紅色文化品牌,有利于提升河北的城市形象和文化軟實力。因此,河北人民應守護好自己的紅色文化根基,使之在新時代繼續(xù)彰顯精神力量。河北省高校理應自覺、全面梳理河北紅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提煉其精神實質并將其融入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中,增強大學生對本土紅色文化的領悟和內化,激發(fā)大學生繼承與弘揚本土紅色文化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在于使課程教學的過程成為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以及塑造人格的過程。它依托課程教學,在通識課程與專業(yè)課程及其實踐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從而確保育人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西柏坡精神、太行山精神、抗大精神等精神形態(tài)資源,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樂亭李大釗故居和紀念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等物質形態(tài)資源。均可成為河北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理論資源和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一方面,高校能以課堂教學的形式開設有關本土紅色文化教育的通識課程、相關專業(yè)選修課程,做好對思政課程相關教學內容的補充與延展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能以本土紅色物質形態(tài)資源為載體,以實踐教學與實踐活動的方式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實地考察、參觀體驗中感悟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力量。通過這種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互相銜接與配合的教學模式,完善與豐富課程思政教學中對思政元素的融入途徑,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外延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充分拓展。
河北紅色文化資源所承載的精神與物質形態(tài)教育內容可以轉化為優(yōu)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成為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對本土大學生進行政治導向、價值引領、道德示范的重要載體。同時,帶有鄉(xiāng)音鄉(xiāng)情的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認知距離,使其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有利于增強河北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第一,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河北的英雄兒女——李大釗,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為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而奔波操勞,最后在反動派的迫害下舍生取義。這是課程思政教學中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素材,使大學生認識到中國革命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擁有一批具有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革命戰(zhàn)士,他們矢志努力于拯救國家與民族命運,從而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與崇高信念,自覺投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第二,有助于培育大學生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國共產黨秉持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克服了前進道路中的挑戰(zhàn)與困難,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提出務必要保持艱苦奮斗作風,激勵我們黨繼續(xù)頑強進取、走向勝利。在新時代仍然要提倡與傳承艱苦奮斗精神,激勵大學生面對困難要迎難而上,腳踏實地,不懈奮斗。第三,有助于厚植大學生的愛國情懷。無論是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清苑縣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等紅色基地,還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狼牙山五壯士寧死不屈,勇敢抗擊日偽軍等感人事跡都體現著河北革命先輩為爭取國家獨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獻身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大學生砥礪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與力量[2]。
河北紅色文化資源是推進本土高?!罢n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載體與教育內容。但是就目前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來看,二者的融合在學校、教師、學生層面都面臨著難點與困境,主要表現在:
“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是“課程”,通過課程改革充分發(fā)揮各門課程具有的育人功能[3]。因此,高?!罢n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推動各類課程之間形成本土紅色文化教育的合力是提升育人實效的必然選擇。但現實是,大多數高校對“課程思政”的實踐處于摸索階段,全課程育人理念尚未落地生根,導致思政課程與非思政課程難以協同,高校各類課程間應有的紅色文化育人合力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一方面,河北紅色文化資源在高?!罢n程思政”課程體系構建中缺乏科學、整體規(guī)劃。通識課程一般是指除專業(yè)課程之外的基礎教育課程,通識課程更強調知識的基礎性、廣博性與普適性,使學生在拓寬知識視野的同時成為兼具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完全可以成為通識課程目標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教學資源。但是目前河北紅色文化資源在本土高校通識課程建設中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河北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種思政素材與專業(yè)課程融合的教學體系還沒有完全形成,面臨的難點亟待解決。具體而言,體現在對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方法運用方面二者存在融合障礙,即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河北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元素如何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轉化為教學內容,并通過怎樣的教學方法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只有破解這些難題,河北紅色文化資源才能在通識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的知識體系中發(fā)揮育人價值。另一方面,作為為“課程思政”起示范引領作用的“思政課程”,其在運用河北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教學時也存在整合與開發(fā)不足、追求形式而忽略內涵以及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不利于為“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提供方法論的指導。由此可見,高?!八颊n程”和“課程思政”在實現協同發(fā)展,形成全課程紅色文化育人合力的目標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推進“課程思政”的關鍵是教師,在明確課程思政教師對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教學負有重要使命的基礎上,提升其紅色文化素養(yǎng)便至關重要。所謂紅色文化素養(yǎng)是指通過學習紅色文化相關知識體系之后內化為穩(wěn)定的道德品質、思維方式并體現在日常行為習慣的精神特質。課程思政教師的紅色文化素養(yǎng)主要表現為掌握紅色文化理論知識、具備紅色文化傳播能力以及擁有紅色文化品格[4]。
部分課程思政教師的知識結構中多為自身專業(yè)背景的內容,對人文知識的學習與積累不夠,當然也對紅色文化理論知識涉獵不足,對河北紅色文化資源及其背后的紅色歷史、紅色精神缺乏了解。紅色文化知識底蘊的缺乏直接會導致課程思政教師紅色文化傳播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現在:對專業(yè)課程中蘊含的河北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元素把握能力不足;結合課程內容挖掘河北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元素并整合成教學內容能力不足;根據學生認知特點探索河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能力不足。除此之外,部分課程思政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與日常生活中通過言談舉止體現的道德品質、人格修養(yǎng)、職業(yè)素養(yǎng)與紅色品格還有一定的距離,故而無法引導大學生領悟與內化紅色文化精神。教師只有夯實自身的紅色文化素養(yǎng),才能在課堂內外將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育人元素潤物無聲地根植于學生內心,確保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落地落實。
紅色文化認同是指其對紅色文化在認知上了解、在情感上悅納、在意識中深化并且最終轉化為行為導向。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5]。但是現實中部分大學生存在紅色文化認同危機,這無疑成為“課程思政”教學有效展開的制約因素。
首先,大學生對紅色文化在觀念認知上比較模糊。高校的紅色文化教育尚未形成長效機制,在整體規(guī)劃與具體實施細則方面存在缺位,因此大學生接受的紅色文化教育是零散式、拼湊式的。他們普遍對紅色文化的基本內容、基本特點、歷史意義、當代價值等重要問題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也有的大學生雖然對紅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不夠科學、不夠客觀,甚至存在誤解與曲解的情況。大學生只有對紅色文化有準確與全面的理解,才可能認可與接受課程思政教學中滲透的紅色文化教育。其次,大學生缺乏對紅色文化的情感體驗與內心感受。新時代的大學生成長于和平穩(wěn)定、物質充足的大環(huán)境中,缺少對革命戰(zhàn)爭年代艱苦生活的直接體驗和感受,部分大學生認為以革命為基調的紅色文化距離今天的生活太過遙遠,只是將其作為歷史記憶,因而難以產生情感共鳴。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地采用理論灌輸的教學方式,必然無法真正感染學生,無法消除其對紅色文化的陌生感,最終紅色文化教育只能流于形式。最后,大學生的紅色文化行為養(yǎng)成還有待加強。一些大學生對主動、自覺踐行紅色文化行為的意識比較薄弱。比如對紅色文化活動缺乏參與熱情。對此,河北高校只有在確保大學生深刻認同本土紅色文化的基礎上,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才能顯著提升。
在構建“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河北高校要充分利用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優(yōu)勢,努力破解其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面臨的難點與困境,真正實現紅色文化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高校只有通過構建思政課程、通識課程、專業(yè)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才能凝聚課程育人合力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6]。其中首要也是最關鍵的是高校需要在頂層設計上對各類課程明確定位、分類推進、統籌建設[7]。一是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程“鑄魂育人”的主導作用,這是推進“課程思政”的重要前提。思政課程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深化思政課程改革關乎紅色文化育人實效。要不斷開發(fā)、整合與優(yōu)化河北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內容,使河北紅色文化資源在本土高校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被充分運用,實現內容的廣度與深度的延展;要豐富與創(chuàng)新河北紅色文化資源在思政課程中的運用方式與手段,可以通過采取案例式教學、體驗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等教學方式,使用慕課、微視頻等新型教學手段提高紅色文化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與吸引力。二是充分發(fā)揮通識課程的人文精神浸潤功能。高校要在通識課程的建設價值標準中凸顯其育人使命,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出發(fā)點加強課程的開發(fā)與課程內容的豐富,同時也要培養(yǎng)高素質的通識課程教師團隊,致力于優(yōu)化學生知識結構的同時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河北高??梢栽谌MㄗR課程體系中設置河北紅色文化資源綜合課程,有條件的高??梢試L試編寫一部具有河北本土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通識課程校本教材,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科學的本土紅色文化教育課程體系,使學生對河北紅色文化資源有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高校也可以根據不同專業(yè)通識課程的育人要求,將河北紅色文化資源的相關內容巧妙無痕地融入課程教學。由此可見,強化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和內容建設也是提升高校紅色文化育人實效的重要舉措。三是充分彰顯專業(yè)課程的育人價值。高校要在遵循各門專業(yè)課程特點的基礎上,以立體化滲透為思路,將紅色文化育人元素融入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并以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為突破口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首先,優(yōu)化教學內容。河北高校要在整合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元素的同時把握其與各門專業(yè)課程的耦合度,找準其與專業(yè)課程教學內容的最佳切入點,從而使學生形成強烈的情感認同。其次,改進教學方法。河北紅色文化資源與專業(yè)課程只有實現“基因式”融合,才能發(fā)揮潤物無聲的育人價值,這就需要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環(huán)節(jié),運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要改變傳統思政教育的理論灌輸,注重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從而更好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以英語專業(yè)為例,教師在訓練學生英語口語時,可選取河北杰出的革命先烈——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勇事跡作為材料,讓學生進行英文演講,這既可以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又能把紅色文化精神潛移默化地傳達給每一位學生。
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是高校所有教師的責任擔當,鑒于課程思政教師紅色文化素養(yǎng)比較薄弱的現狀,高校應該從理論素質、教學能力、思想認知三方面著力提升其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發(fā)揮河北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的能力,以激發(fā)課程思政教師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
首先,夯實課程思政教師紅色文化理論基礎。高校可以通過召開面向課程思政教師的河北紅色文化專題報告會或系列講座、組織課程思政教師參加河北紅色文化專題的實地或網絡培訓班、鼓勵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課程思政教師研讀紅色經典書籍等方式增強其紅色文化知識儲備,使廣大的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對河北紅色文化資源的形成歷史、主要內容、表現形式及當代價值有一個系統、清晰的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理論功底,這是課程思政教師將河北紅色文化資源與課程思政教學有機融合的重要邏輯前提。其次,切實加強課程思政教師的紅色文化傳播能力。一方面,高校要加強教學指導??梢哉先?yōu)質師資資源,組建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wěn)定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加強思政課教師與非思政課教師的互助協作,并通過定期組織關于河北紅色文化資源與課程思政教學融合的專題培訓、開展示范性教學、集體備課等方式培養(yǎng)課程思政教師的紅色文化傳播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激勵考核機制。高??梢詫Ⅲw現課程思政教師主動提高紅色文化傳播能力的相關行為納入職稱晉升、評先評優(yōu)、績效獎勵的考核指標,以調動其積極性。比如積極參與河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的教改課題和教學設計競賽、發(fā)表相關論文等。與此同時,教學督導組也要落實對教師課程思政教學過程的監(jiān)督,及時給出評價反饋以督促其改進加強,從而提高課程思政教師提升自身紅色文化傳播能力的自覺。最后,引導課程思政教師樹立紅色文化品格。高??梢岳煤罴贂r間帶領課程思政教師進行紅色旅游,也可以利用校園環(huán)境建設河北紅色文化景觀。通過這種實踐體悟和氛圍營造的方式使課程思政教師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洗禮,汲取河北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養(yǎng)分,進而內化為紅色品格,更好地在日常教學與生活中感染與教化學生,提升河北紅色文化育人實效[8]。
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程度,既是其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應有之義,更是檢驗高校立德樹人成效的重要標準。前述可知,紅色文化認同的生成邏輯是要經過認知—情感—意識—行為的運動過程。其中,作為中間環(huán)節(jié)的情感與意識對個體認知地樹立、內化與行為的自覺生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成為培養(yǎng)紅色文化認同的關鍵。情感與意識是一種非理性因素,僅僅依靠知識傳遞無法引發(fā)價值觀共鳴,只有通過實踐體驗才能深化感悟,升華認識??梢?,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不能只局限在理論傳授,一定要豐富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實踐育人的重要價值。河北高校要積極探索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實踐教育的教學體系,要完善與加強學科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使大學生在參與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增強對本土紅色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一方面,在學科課程中科學設計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滲透紅色文化教育時可以充分挖掘與利用課程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在立足各門課程知識結構特點的基礎上,把關于河北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內容融入實踐教學過程中。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建筑工程專業(yè)的學生對河北紅色建筑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對革命遺址的建筑測繪,了解建筑設計初期的情形及歷次重大整修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探尋革命遺址背后承載的紅色歷史,從而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對紅色文化記憶的情感共鳴。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綜合實踐活動形式。與學科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受體系化知識框架的局限,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依托紅色文化教育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除了參觀考察紅色基地等傳統活動形式,高校應該拓展與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實踐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參加紅色夏令營,參加烈士陵園掃墓活動、探訪革命前輩等。通過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充分調動與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與熱情,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自覺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與熏陶,從而增強紅色文化認同。
在“大思政”背景下,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將課程思政教學與專業(yè)教育有效融合是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思路。河北紅色文化資源內涵豐富,利用其對本土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河北高校應在遵循學科性質特點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本土紅色文化育人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在課程層面要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在教師層面要凝聚協同育人共識,在學生層面要努力搭建實踐育人平臺。如此,河北紅色文化資源才能真正在本土高?!罢n程思政”建設中實現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