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爽
(江蘇省徐州市開發(fā)區(qū)中學 221000)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通過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能促進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學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過采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自主探究的過程需要學生仔細的觀察、認真的分析、全面的概括等,進而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基于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著眼于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以不斷的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問題是發(fā)現的開始,探索的動力,創(chuàng)新的源泉.”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太過于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講解,以及技能提高.針對于某些比較復雜的問題,有的教師沒有讓學生自己進行自主的思考.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要學會對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內容來主動地進行思考和探索.比如,在講解“光的直線傳播”這一內容時,教師會先進行課堂引入:我們在有霧的天氣可以發(fā)現透過樹叢的光束是直的,汽車前燈所射出來的光束也是直的,通過這些現象可以讓我們知道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的方式進行傳播.此時,教師適當的進行發(fā)問,讓學生們進行思考,既然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那么在液體中是不是也沿直線傳播呢?通過這樣的提問,讓學生們來展開思考,順利地引入到本堂課的教學主題,學生開始想辦法來證明光在液體中是采用什么樣的傳播方式?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直接針對于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講解,可能學生不會產生太過明顯的好奇心理,但是如果教師提出了問題,學生會想辦法解決,所以他們會自發(fā)地展開思考,對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了良好的前提條件.
新課改實施以來,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堂得到了廣泛的使用.課堂上生動的知識情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引導學生根據情境深入思考,進而讓自主探究活動順利的開展.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的探究能力有所增強,教師需要增強學生們的探究興趣,只有他們對這些內容產生了興趣,他們才愿意更加主動地投入到當前的課堂上.所以,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打造教學情境來吸引學生的目光.比如在現代化的教學背景下,我國出現了很多新型的科學技術,這些技術的出現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不同的知識點,還能夠打造出更加動態(tài)的教學場景.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利用這些技術來呈現動態(tài)場景.比如,在講解“聲現象”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先讓學生觀看一個小的視頻內容,視頻里面讓我們看到了一群大象在干旱的草原上行走,但在他們行走的過程中忽然停住了,在豎起鼻子聽了一會兒之后,大象改變了方向.通過這一節(jié)的視頻內容,讓學生產生了好奇心理,他們會開始好奇大象是怎樣用我們人類聽不到的聲音來進行交流的.根據這一現象來讓學生們探究“聲現象”的具體內容,激發(fā)學生們內心的探究欲望.
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離開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一直以來,在教育過程中,很多教育大家都提出了當前的教育要立足生活而展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著力于構建生活化的教學場景,利用生活現象來讓學生產生共鳴,讓他們根據這些生活現象來展開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于不同的教學知識點選擇合適的生活化的內容來進行引入,讓學生可以順利地找到探究方向,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不同的知識點.比如,在講解“透鏡”知識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生活化的實物來讓學生們進行研究,比如大多數學生都會使用的眼鏡以及照相機等,利用這些實際的物體,讓學生們來展開觀察,研究出凸透鏡與凹透鏡的規(guī)律.通過這些實際的生活事物,可以讓學生們更加針對性地展開探究,他們會圍繞著物品進行探究,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快速地找準不同的物理現象,并且得出實際的規(guī)律.因此,在現階段的物理教學階段,教師不要老是講解一些比較高深的物理現象或者是物理規(guī)律,而是要從一些生活中的現象或者是事物入手,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當前的探究過程中,了解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一些物品也具有明顯的物理規(guī)律,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
眾所周知,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項教學內容就是開展實驗.通過實驗的開展,學生可以更加快速地推導出不同物理現象的規(guī)律,增加學生的知識理解度.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僅僅是講解一些書面的知識理論,學生不知道這些現象的成因,也無法進行深入的理解,更別說進行知識的運用.所以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實驗的展開.一些教師在展開實驗的過程中可能是自顧自地進行實驗的演示和講解,沒有讓學生進行觀察和探析,所以在當前的實驗展開過程中,教師應該要對學生進行引導,根據自己的實驗操作過程來對學生們進行發(fā)問,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引導可以更加順利的探究出實驗所論證的物理現象.比如,在進行“鋁塊浸沒水中所受的浮力”這一實驗時,教師在彈簧測力計下懸掛一個鉛塊,然后讓學生們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讓學生記錄鋁塊所受的重力,然后教師把鉛塊沉浸在水中,讓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否發(fā)生了變化?如果發(fā)生了變化,讓學生們來想想為什么示數會有變化?這一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在實驗展開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們來進行觀察,針對于實驗現象進行總結,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探究能力,讓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地研究不同的物理現象和規(guī)律.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利用學習任務驅動能夠激活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同時在老師的幫助下圍繞任務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教學實踐證明,在任務驅動下,學生進行了觀察、分析、實踐等認知活動,有利于探究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要給予學生適當的自主空間,減少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同時也能夠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能力,讓他們學會探究.所以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布置學生們自主嘗試的實際任務,學生根據自己所學采取合理的方式來完成教師所提出的任務要求.比如,在學習“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時,學生們由于自己之前學習過的知識,他們知道自己可以利用天平測出質量,針對于液體和一些不規(guī)則的固體可以采用量筒或者量杯的方式來進行測量.那么教師針對于這一部分的內容,就可以為學生們提出要求,比如要求學生們來測量出鹽水和小石塊的密度,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做好相關的記錄表格,并且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實驗具體操作和最后的實驗發(fā)現.通過這些實際的任務,可以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并且從所學知識入手,構建新的探究體系,順利解決教師布置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增強.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學生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他們才能更加主動的去思考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學階段,教師要考慮到學科的特征,為學生創(chuàng)設條件,給予學生一定的探究空間,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達到學生探究能力培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