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恬
(南京一沙國際創(chuàng)意教育,江蘇 南京 210005)
海德格爾在“關于人本主義的信”中,指出“人本主義要么植根于形而上學,要么將其自身形塑成‘一’的根基”,但沒有對人本主義進行正確的判斷。目前普遍認為人本主義是以人主體為中心的認知論,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哲學的人類學。那么,人本主義的需求是什么呢?馬斯洛人本主義理論[1]揚棄了海德格爾式的田園主義和弗洛伊德為的本能論,提出了一套新的人本主義理論體系。他認為人本主義是圍繞“人”的行為動機,以“需要”類型與層次為切入點,探索人格的發(fā)展[3]。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提到:可以將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存在多種動機和需求。根據其需求的功能進行劃分,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從下到上形成金字塔形狀。每當人的較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
產品設計是[2]為滿足用戶需求或者資本家需求的一種創(chuàng)作或者表達設計者情感的物件,它可以不同的形貌出現(xiàn),小到三九牌感冒靈,三只松鼠的大禮包,大到CELINE的包,YSL的高跟鞋等等。產品設計本身[4]就是為迎合市場的消費需求而誕生的,更多地是為了服務于人。產品設計服務的[5]群體受眾面不同,有的設計是為了迎合女性的需求、有的是為了滿足兒童的需求、有的是為了滿足男性的需求等等。但其最終都是以人為導向的。
設計是很微妙的事,設計從古至今都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具體想要什么,但我們一定,一下就能分辨的出我們不想要什么?,F(xiàn)在,在綜藝里或者電視劇里穿插一些品牌廣告的事情常有發(fā)生,我們早就習以為常。
以室內設計舉例說明,電視劇《摩天大樓》中屋內的裝飾設計是由著名的設計大師查爾斯·倫尼·麥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設計的。他被公認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影響力較廣、貢獻突出的杰出設計師,所涉及到的領域不只是室內設計,也包括建筑、家具以及繪畫等,且取得的成就迄今為止都令人佩服、贊嘆不已。但《摩天大樓》屋內的裝飾卻設計的不太“以人為本”,尤其是那張椅子。首先屋內設計以火紅的金邊花紋修飾,帶給人的感覺像是女巫的城堡,充滿陰森。其次屋內陳設充滿了神秘感,擺放在屋子中央是一把直挺挺的椅子。不得不說,這把椅子很具有藝術家的氣息,是一把有文化底蘊的家具,單純給人看著只覺著有些僵硬,甚至有點滲人。也許這只是設計者為了塑造電視劇懸疑的視覺效果,但是這樣的一把椅子,凝聚了查爾斯·倫尼·麥金托什的設計心血和理念,從椅子的設計理念上看,或者說從椅子的功能上看,我還是不太能接受。我認為這把椅子缺少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首先從椅子的舒適度上看,它并不適合人久坐;其次,作為家庭住所,在屋子中央設計了一把椅子似乎并不合情理;最后是屋內的整體設計,椅子與屋內其余家居裝飾格格不入。圖1是《摩天大樓》劇中的椅子作品圖。
圖1 《摩天大樓》劇中的椅子作品圖
但從椅子的角度上看,椅子設計的很令人驚艷,但是作為椅子的使用性呢?評價一款設計產品需要考慮哪些問題呢?所謂好的產品到底是什么樣的存在呢?我認為用戶對產品的評價可以從馬斯洛理論“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對一款產品的進行評價。
一款產品的產生是由于人類需要它,比如說椅子的出現(xiàn)是因為可以讓人坐下休息、杯子的出現(xiàn)是可以讓人喝水、床的出現(xiàn)的是讓人睡覺等等,這些產品的出現(xiàn)是由于其具備功能性,能完人類的某些需求。以手機為例,手機的誕生是源于人們對其功能的需求,但是滿足了基本功能使用需求之后,人們往往開始追求更高的精神層面的需求[6]。如手機的外形從最初板磚一樣大且丑的大哥大演變成如今以蘋果手機為代表的輕薄且具有美感的方形機確是為了滿足人類對于美的需求。所以,產品設計的最初設計理念來源于它本身的功能性,能滿足人類的某些需求,但是就像馬斯洛的金字塔需求一樣,當滿足了使用者最低級的需求后,使用者就會將需求升級,直到滿足使用者的所有需求[7]。
當使用者得到了一款他(她)所需求的功能性后(即使用者已經滿足他(她)想要一個東西的需求后),使用者開始追求更多不一樣的需求了[8]。例如產品的美觀、舒適度、情感價值等等。以椅子為例,設計師密斯·凡·德羅設計出了一款巴塞羅那椅(圖片來源于網絡),如圖2所示。就椅子本身來說會覺得笨重,顏色較為肅穆莊嚴。在制作工藝上,采用全手工磨制,把弧形交叉狀的不銹鋼支架與真皮皮墊完美融合在一起,這是為了歡迎西班牙國王和王后而專門設計的,符合當時的場景要求,對于西班牙國王和王后來說,這把椅子是他們地位的象征,或許不滿足椅子的其他需要,但是能夠給他們帶來社會的優(yōu)越感。
圖2 巴塞羅那椅(圖片來源于網絡)
又如美國著名建筑設計師和工業(yè)設計師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設計的子宮椅,如圖3所示(圖片來源于網絡)。這把椅子的名字如同椅子本身一般,帶給我們的感受是柔軟、舒適,就像嬰兒被母親精心呵護在子宮里。椅身部分包裹著柔軟的羊絨布,椅子下面部分填滿了彈性海綿,如同子宮的環(huán)境,海綿就像是羊水,能確保椅子的保護感和舒適感,形象地表達了母親的子宮對嬰兒的保護作用。同時它也給使用者帶來了極佳的坐感體驗。但是如果是一位單身的男士,可能并不會購買這種椅子。
圖3 子宮椅(圖片來源于網絡)
設計大師馬歇爾·拉尤斯·布勞耶(Marcel Lajos Breuer)于1925年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把鋼管皮革椅,這把椅子突破了椅子以往的結構和造型,以鋼管作為骨架,坐面和靠墊飾以皮革,簡約大方,耐磨耐用。而且其還以立方體為基礎,單根鍍烙鋼管營造出的立體空間感,讓整張椅子顯得張揚有活力,不會帶來厚重感。如圖4所示(圖片來自網絡)。但是這把椅子在舒適度上可能不太符合人們的期望,雖然其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藝術價值。
圖4 鋼管皮革椅(圖片來自網絡)
人本主義的需求就是強調以“人”為主體設計的,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求,例如情感寄托、功能需求等等,設計者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進行設計,便是人本主義的內涵所在。
產品設計中以人為本思路,注重產品功能性[9]。在滿足了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后,使用者會對其情感抱有一定的需求,這也是馬斯洛人本主義思想金字塔理論中最上層的需求。當代社會,人們的物質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已經不再缺乏簡單的物質生活水平了,人們對產品的需求可能更多在于產品本身所賦予的情感價值理念。設計者們將自身想要表達出來的情感價值通過其設計的作品表達出來,用戶從產品所包含的情感價值中引起共鳴,從而將其購買[10]。但是不同的用戶的情感價值不同,其所對產品的理解也不太一樣,因而同一個產品,有的用戶覺得它的設計直達人心,有的用戶又會覺得它的設計平平無奇[11]。
一款產品的誕生首先它需要有使用者,即設計者在設計產品前必須理解用戶對產品的情感取向、用途以及用戶的喜好、性格特點等等。只有了解用戶群體對產品的定義,設計者才能設計出用戶喜好的產品,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產品設計理念[12-13]。
首先設計者得對產品的屬性進行了解,產品在市場的應用范圍及這款產品受市場歡迎的原因在哪?
其次產品的目標群體對產品的需求、及目前客戶群體是否具有共性?對目標用戶的調查時一款產品在設計前必須要做的事情,也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的前提條件。
最后,一款產品的設計好壞不應該簡單的進行評價,以手機來說,蘋果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手機供應商、但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出于愛國情懷也會選用以華為為主的中國手機供應商。產品設計最終還是要回到服務人心的層面上,將產品賦予情感后,對于不同用戶群體就會有不同的選擇。我認為在衣服上設計迪士尼動物后,這款衣服會受到幼兒們的喜好;在衣服上設計五星紅旗,居于國外的華人會踴躍購買等等,這就是賦予產品以人為本的情感設計[14-15]。
奧姆斯特德的園林設計最能體現(xiàn)人本主義的原因是因為他在設計中因“人”需求的改變而改變的規(guī)劃設計。他不同于循規(guī)蹈矩的規(guī)劃師,不以賺錢為第一要義,不以滿足資本家的需求為前提,提出建設美國中央公園時以平等的空間服務于美國的所有公民。在設計園林時,他只考慮大眾的需求,并不以其他因素的改變而改變,真正的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不同的產品設計依據目標用戶群體對產品的需求而進行設計,不同的國家地區(qū)的用戶群體由于歷史文化觀念、價值取向等都不同,因此產品設計中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也是需要變化的。每一款設計產品其實就是設計者想使用者傳遞的一種情懷,沒有故事的產品就是沒有靈魂的人類,空洞而沒有價值。因此賦予產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讓產品告訴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