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霞 余曦 田敏 鄧偲捷 呂紅彬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是糖尿病(DM)常見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是工作年齡人群第一位的致盲疾病[1]。DR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組織缺血缺氧、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關,新生血管的形成可能導致玻璃體積血、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嚴重影響患者視功能[1]。目前DR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長期慢性高血糖、缺氧可誘導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產生,HIF-1α是新生血管形成過程中的關鍵因子,可刺激下游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等的表達,促進新生血管形成,加重DR缺血缺氧[2]。PI3K/Akt通路是誘導內皮細胞增殖和血管形成的關鍵信號通路[3]。叔丁基對苯二酚(tBHQ)是食品中常見的抗氧化添加劑,可通過激活核因子E2相關因子2(Nrf2) 與抗氧化反應元件(ARE)結合發(fā)揮抗氧化作用[4-5]。本實驗擬通過tBHQ干預2型DM大鼠,觀察干預后4周、12周和20周時大鼠空腹血糖、血脂及視網膜中PI3K、HIF-1α和VEGF的表達,探索tBHQ對2型DM大鼠視網膜的長期保護作用及其可能機制。
1.1 材料
1.1.1 實驗動物及分組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6周齡左右,體質量160~180 g)90只,購自西南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適應性喂養(yǎng)1周后,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抽取18只大鼠作為正常對照組(NC組),其余72只作為造模組。NC組大鼠給予基礎飼料喂養(yǎng),造模組大鼠給予高脂高糖飼料喂養(yǎng)。4周后,造模組大鼠禁食12 h后腹腔注射30 mg·kg-1鏈脲佐菌素(STZ),1周后尾靜脈采血,如血糖≥16.7 mmol·L-1視為造模成功,剔除造模失敗的4只大鼠,68只造模成功大鼠進一步隨機分為DM組34只及tBHQ組(34只)。DM組繼續(xù)高脂高糖飼料喂養(yǎng),tBHQ組則于成模后1周喂養(yǎng)添加10 g·L-1tBHQ的高脂高糖飼料。去除飼養(yǎng)過程中死亡的大鼠后,最終NC組18只,DM組26只,tBHQ組29只。實驗動物的使用和管理遵守國家及西南醫(yī)科大學制定的實驗動物管理條例。
1.1.2 主要試劑及儀器STZ(美國Sigma公司);tBHQ(比利時Acros公司);總RNA 提取試劑盒、qRT-PCR試劑盒、逆轉錄試劑盒、SYBR Green染料(日本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兔抗大鼠PI3K、HIF-1α多克隆抗體(美國 Abcom公司);PI3K、HIF-1α、VEGF、GAPDH引物序列(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血糖儀(德國羅氏公司);qRT-PCR儀CFX96(美國BIO-RAD公司);71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日立公司);Leica生物顯微鏡(德國Leica公司)。
1.2 方法
1.2.1 生化指標檢測及眼球標本制備分別于tBHQ干預后4周、12周和20周時,將3組大鼠禁食過夜后,采用10 g·L-1戊巴比妥鈉50 mg·kg-1腹腔內注射,待大鼠麻醉生效后行心臟穿刺采血,采用71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各組大鼠血脂和空腹血糖。其中干預后4周、12周,每組各隨機選擇8只大鼠用于實驗;干預后20周,各組剩余大鼠全部用于實驗。心臟采血后處死各組大鼠,摘除雙眼眼球,其中一只眼球以40 g·L-1多聚甲醛溶液固定24 h以上,常規(guī)石蠟包埋后以5 μm連續(xù)切片;另一只眼球快速分離出大鼠視網膜,于PBS中漂洗后迅速放入無RNA酶的EP管中,立即于液氮中速凍后轉移至-80 ℃冰箱保存?zhèn)溆谩?/p>
1.2.2 HE染色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測各組大鼠眼球石蠟切片部分用于常規(guī)HE染色,中性樹膠封片后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視網膜各層結構;部分用于標準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采用兔抗大鼠PI3K和HIF-1α多克隆抗體作為一抗,加二抗后DAB顯色。免疫組織化學切片于高倍鏡下隨機選擇3個不同視野拍照,使用Image-Pro Plus圖像分析軟件分析,以棕黃色或棕褐色著色者為陽性反應,測定單位面積的平均光密度值。
1.2.3 qRT-PCR檢測RNA提取試劑盒提取各組大鼠視網膜總RNA,逆轉錄試劑盒逆轉錄為cDNA,采用SYBR Green實時熒光定量PCR法擴增cDNA。反應條件:95 ℃ 3 min,95 ℃ 10 s,58 ℃ 30 s,72 ℃ 30 s;共40個循環(huán)。以GAPDH作為內參照,計算PI3K、HIF-1α、VEGF mRNA的相對表達量。引物序列如下:HIF-1α:正向引物為5’-GTGCTGATTTGTGAACCCATTC-3’,反向引物為5’- TCAACCCAGACATATCCACCTC-3’;VEGF:正向引物為5’- GCTACTGCCGTCCGATTGAG-3’,反向引物為5’-GGCTTTGTTCTGTCTTTCTTTGGT-3’;PI3K:正向引物為5’- CACGGCGATTACACTCTTACACT-3’,反向引物為5’- ATCCTGCTGGTATTTGGACACT-3’。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三樣本均數(shù)比較,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者用方差檢驗,進一步兩兩比較用LSD法;方差不齊者行Welch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各組大鼠一般情況干預后4周、12周、20周,3組大鼠間空腹血糖水平總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1)。與同時間點NC組相比,DM組大鼠空腹血糖均明顯升高(均為P<0.05);與同時間點DM組相比,tBHQ組大鼠空腹血糖均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干預后4周、12周、20周,DM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總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9.323,P<0.01),隨著造模時間延長,DM組大鼠空腹血糖呈升高趨勢。tBHQ組在不同時間點空腹血糖水平總體呈逐漸降低的趨勢,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大鼠不同時間點空腹血糖水平
2.2 各組大鼠血脂情況干預后4周、12周、20周,DM組、tBHQ組和NC組間TC、LDL-C水平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1),DM組、tBHQ組TC、LDL-C水平均較NC組升高(均為P<0.01);干預后4周,tBHQ組TC、LDL-C水平與DM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09、0.581);干預后12周、20周,tBHQ組TC、LDL-C水平均較DM組降低(均為P<0.05)。隨著造模時間的延長,DM組大鼠TC水平呈升高趨勢(F=25.163,P<0.01);tBHQ組在干預后不同時間點間TC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2.027,P=0.155)。干預后4周、12周、20周,DM組、tBHQ組和NC組間TG水平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1);DM組TG水平均較NC組升高(均為P<0.01);tBHQ組TG水平均較DM組降低(均為P<0.05)(見表2)。
表2 3組大鼠不同時間點血清中TC、TG和LDL-C變化情況
2.3 各組視網膜HE染色結果不同時間點NC組大鼠視網膜各層結構均清晰,細胞排列均整齊。干預后4周,DM組、tBHQ組大鼠視網膜各層排列稍紊亂。干預后12周,DM組、tBHQ組大鼠視網膜神經節(jié)細胞呈空泡樣改變,內叢狀層、外叢狀層排列紊亂、變薄,內核層、外核層細胞密度減少,排列稀疏,厚度變??;tBHQ組較DM組形態(tài)改變輕。干預后20周,DM組大鼠視網膜各層水腫,形態(tài)學改變較干預后12周更為明顯;tBHQ 組較DM組視網膜各層排列整齊,水腫不明顯(圖1)。
圖1 光學顯微鏡下不同時間點各組大鼠視網膜組織形態(tài)(HE染色,×400) A、B、C為干預后4周,D、E、F為干預后12周,G、H、I為干預后20周;A、D、G為NC組,B、E、H為DM組,C、F、I為tBHQ組。
2.4 各組大鼠視網膜PI3K和HIF-1α蛋白相對表達量PI3K主要表達于視網膜神經節(jié)細胞層,少部分表達于內核層,HIF-1α主要表達于視網膜神經節(jié)細胞層和內核層。干預后4周、12周、20周,NC組大鼠視網膜可見少量PI3K和HIF-1α蛋白的陽性表達,DM組、tBHQ組PI3K和HIF-1α蛋白的陽性表達量均顯著增加。3組大鼠在不同時間點視網膜中PI3K和HIF-1α蛋白相對表達水平總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干預后不同時間點DM組、tBHQ組大鼠視網膜HIF-1α和PI3K蛋白相對表達量均較NC組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
為P<0.05)。干預后12周、20周,tBHQ組HIF-1α和PI3K蛋白相對表達量均較DM組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tBHQ組大鼠視網膜HIF-1α蛋白相對表達量隨時間增加呈下降趨勢(F=21.30,P<0.01),PI3K蛋白相對表達量在不同時間點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226,P=0.802)。DM組大鼠視網膜PI3K蛋白相對表達量干預后20周均較干預后12周、4周增加,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1)(見圖2)。
圖2 各組不同時間點視網膜PI3K、HIF-1α蛋白相對表達量 注:與同時間點NC組比較,*P<0.05;與同時間點DM組比較,#P<0.05。
2.5 3組大鼠視網膜中PI3K、HIF-1α和VEGF mRNA的表達干預后4周、12周、20周,3組大鼠間視網膜HIF-1α、VEGF和PI3K mRNA相對表達量總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1)。不同時間點DM組HIF-1α、VEGF、PI3K mRNA相對表達量均較同時間點NC組增加,tBHQ組均較同期DM組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圖3)。DM組PI3K mRNA相對表達量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均為P<0.05),VEGF和HIF-1α mRNA相對表達量在干預后20周均較干預后4周明顯增加,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
圖3 qRT-PCR檢測3組大鼠視網膜中PI3K、HIF-1α、VEGF mRNA的相對表達量 注:與同時間點NC組比較,*P<0.05;與同時間點DM組比較,#P<0.05;與干預后4周時DM組比較,▲P<0.05;與干預后12周時DM組比較,△P<0.05。
根據國際DM聯(lián)盟發(fā)布的第九版全球DM地圖,2019年DM年齡標化患病率為8.3%,預計2030年為9.2%,中國DM患者數(shù)量居世界之首[6],有研究表明,35%的 DM患者伴隨有不同程度的DR[7]。發(fā)生DR的危險因素眾多,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年齡和遺傳傾向等[8]。DR是DM常見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血-視網膜屏障破壞及新生血管形成是最終導致失明的主要原因[9]。tBHQ是食品中常用的抗氧化劑,具有抗炎、抗動脈粥樣硬化和神經保護作用[10]。本實驗通過腹腔注射STZ并予以高脂高糖飲食成功誘導2型DM大鼠模型,DM組大鼠TC、TG和LDL-C水平均較NC組明顯升高。
前期研究表明,tBHQ通過激活Nrf2/ARE通路誘導一系列抗氧化作用[4-5]。但有研究表明,除Nrf2/ARE通路外,tBHQ還可通過PI3K/Akt信號通路對血管內皮細胞起保護作用[11]。Bahia等[12]研究表明,tBHQ可以激活PI3K/Akt信號通路,抑制FoxO3a的轉運和活性發(fā)揮神經保護作用。因此,值得進一步探索tBHQ對2型DM患者視網膜的保護機制及是否具有長期保護作用。
缺氧是導致DR至關重要的因素,在缺氧條件下,HIF-1α亞基與β亞基形成復合體異位到細胞核內與HIF反應元件結合,參與氧化應激、凋亡、新生血管形成等一系列反應[13]。STZ誘導的DM 大鼠胰島素分泌降低,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能力降低,加劇了視網膜的缺血缺氧。HIF-1α是機體適應氧濃度變化的主要轉錄因子,Zhang等[2]通過玻璃體內注射HIF-1α反義寡核苷酸發(fā)現(xiàn),玻璃體內HIF-1α與VEGF表達呈現(xiàn)一致性,抑制HIF-1α可減輕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且HIF-1α表達隨DR病程延長而增加。本實驗中,DM組大鼠HIF-1α表達隨喂養(yǎng)時間的延長而有所增加,干預后4周、12周和20周,tBHQ組HIF-1α表達均較同時間點DM組下降,說明tBHQ可以通過抑制HIF-1α表達,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殖、遷移,從而抑制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有研究表明,在高糖環(huán)境下,HIF-1α蛋白表達水平增加并增強其轉錄活性,刺激下游基因如VEGF等表達,促進新生血管形成[14]。HIF-1α也可以調節(jié)細胞葡萄糖攝取的葡萄糖轉運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和GLUT3的表達,參與糖酵解過程的酶的表達,加重組織的缺血缺氧,再次刺激HIF-1α的表達[15]。本研究干預后不同時間點,tBHQ組大鼠血糖均較DM組明顯降低,且干預后20周時血糖較同時間點DM組降低幅度更大,說明tBHQ有一定的降低血糖作用,可能間接影響了視網膜組織中HIF-1α的表達,同時說明tBHQ對DM組大鼠視網膜具有長期保護作用。干預后20周時tBHQ組大鼠空腹血糖較同時間點NC組仍升高,說明tBHQ改善胰島素β細胞的功能具有一定局限性。
PI3K/Akt通路是誘導內皮細胞增殖和血管形成的關鍵信號通路[3]。Liu等[16]研究表明,在高糖環(huán)境下,PI3K/Akt通路對Nrf2表達的調控在細胞抗氧化和抗凋亡反應的調控中起重要作用。Paeng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缺氧條件下活性氧簇生成時,PI3K/Akt激活誘導VEGF生成的上游信號,使用活性氧抑制劑可顯著地抑制PI3K/AKT的激活,以及HIF-1α和VEGF的表達,這與本實驗結果部分一致。本實驗中,DM組視網膜PI3K表達較NC組增加,且隨著高糖狀態(tài)時間的延長,干預后20周較干預后12周和4周明顯升高,tBHQ組PI3K表達較DM組明顯降低,在干預后20周趨勢更加明顯。這說明tBHQ對2型DM大鼠視網膜起保護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PI3K/Akt通路從而抑制HIF-1α/VEGF表達實現(xiàn)的。
綜上,本研究結果表明,tBHQ對2型DM大鼠視網膜具有較長的保護作用,且其機制可能是通過PI3K/HIF-1α/VEGF通路實現(xià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