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薇 湖南理工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近年來,高職院校響應國家號召,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開展了許多活動,例如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師、開設心理輔導教育中心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幫助部分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減輕壓力,積極面對生活。但后期出現的各類心理問題表明,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達到預期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基礎階段,主要針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第二階段為過渡階段,解決普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第三階段為發(fā)展階段,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心理素質和潛力的發(fā)展。我國長期處于第一和第二階段,部分學生認為心理教育只針對存在心理疾病的學生。片面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曲解心理健康教育內涵。
2016年,國家衛(wèi)計委聯合22個部委和相關機構聯合印發(fā)《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轉型期,競爭壓力持續(xù)加劇,個體特別是學生心理行為問題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高職學生認為大專生不如本科生,缺乏自我認同感和社會認同感,心理落差較大,容易產生自卑感。傳統(tǒng)心理輔導將心理咨詢當成聊天談心,主觀地全解對方,教師缺乏心理學知識和對方法的運用。
2018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要求學校按照學校師生比不低于1:4000配備,每校至少配備2名專職心理教師,但大多院校的心理咨詢教師是由非心理學專業(yè)教師組成的團隊,由于專業(yè)知識的缺乏,專業(yè)水平和實踐經驗不夠,影響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積極心理學強調個體獨特性,在社會群體中找到個體價值,形成積極的主觀能動性,發(fā)現自身長處,欣賞自己;此外,積極心理學強調美德的養(yǎng)成,在培育個體積極健康的品質外,更強調社會性,旨在提升全民積極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
積極心理學打破傳統(tǒng)心理教育工作內容的局限性。傳統(tǒng)心理教育旨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而積極心理學強調關注學生心理發(fā)展,重視積極心理品質,鼓勵學生重視心理過程體驗,找到自身長處,從而激發(fā)潛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積極心理學強調每個人都有長處,在積極心態(tài)的引導下都能潛能,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同時,積極心理學更強調個體在相互交流中傳遞積極、幸福的信號,讓個體愿意走出自我,走進社會。學校教育強調融合,學生與學生間積極有效的交流增加,有助于促進建設積極健康和諧的校園風氣。
高職院校應打造心理健康課程、心理輔導和實踐活動“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高職學生學習基礎薄弱,自主學習意識缺乏,面對社會嚴峻形勢和壓力,產生挫敗感、孤獨感,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注重校園心理文化建設,豐富心理教育模式,通過開展心理教育公共課程、心理知識培訓等方式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氣氛,增加高職學生積極心理體驗,促使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時俱進。
世界范圍內有21項研究結果表明:學習過積極心理學的教師輔導的學生對于學習和生活的態(tài)度更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應強調以實踐完善理論、以自身體驗激發(fā)個體潛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快樂。健康校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需要提升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專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視。針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Seligman等人表明:應當給教師提供學習專業(yè)心理知識和提升專業(yè)技能的機會,當心理教師在輔導中投入沉浸,能收獲更多積極情感,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國家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教學大綱,學校應當落實好該課程的實施,優(yōu)化心理教育師資質量,創(chuàng)建積極校園環(huán)境。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實也需要家庭、朋友和社會的共同幫助。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促進人才培養(yǎng)和品格塑造。為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喊口號”,高職院校需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將積極心理學理念融入到高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勇敢嘗試,讓高職學生在積極健康的環(huán)境中成長,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激發(fā)潛能,最終形成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