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偉 常玉蘭
痔瘡是臨床常見病、 多發(fā)病, 患者以出血、 痔核脫出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嚴重時可導致排便困難、嵌頓等[1]。 相關調查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 我國人群痔瘡的發(fā)病率約達46.3%[2]。 痔瘡可分為內痔、 外痔和混合痔, 其中混合痔是指位于齒狀線并同時被直腸黏膜和肛管皮膚所覆蓋的痔[3]。 中醫(yī)學中將痔瘡分為濕熱下注型、 氣滯血瘀型、 脾虛氣陷型和風傷腸絡型四種類型。 靜脈曲張學說認為, 痔是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淤血、 擴張和屈曲而形成的柔軟靜脈團, 久蹲、 久坐等均可導致痔區(qū)靜脈高壓淤滯而形成痔[4], 痔壓是痔形成的根本原因, 同時也決定了痔的形態(tài)和臨床表現(xiàn)[5]。 但以往的傳統(tǒng)治療, 不論是手術治療還是非手術治療, 均未重視痔壓的變化。 基于此, 筆者鑒于銅離子電化學療法為微創(chuàng)治療的一種, 具有創(chuàng)傷小、 療效確切、 無明顯并發(fā)癥和后遺癥等特點[6], 觀察了其對混合痔痔壓及療效的影響, 以進一步認識銅離子電化學療法治療混合痔的意義。
本組患者共90 例, 均為2017 年10 月至2019年10 月新鄉(xiāng)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混合痔患者,其中男性55 例、 女性35 例, 年齡25 ~80 歲[ (43.3 ± 20.5) 歲], 25 ~50 歲 者 60 例(66.7%), 51 ~80 歲者30 例(33.3%); 病程1 ~30 年; 中醫(yī)分型為濕熱下注型33 例(36.7%),氣滯血瘀型23 例 (25.6%), 脾虛氣陷型19 例(21.1%), 風傷腸絡型15 例(16.7%)。 納入標準: 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 年版)》[7]中混合痔的診斷標準; 混合痔分度為2 ~3 度以及符合銅離子電化學療法治療的4 度。 本研究經新鄉(xiāng)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且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根據(jù)混合痔情況, 采用單獨銅離子電化學療法或銅離子電化學療法+部分痔切除術治療。 常規(guī)消毒鋪巾, 分別于截石位3、 6、 9、 12 點處注射1%利多卡因2 mL+1%羅哌卡因2 mL+ 1/200 萬腎上腺素(以下簡稱局麻藥物, 總量不超過16 mL) 進行局部麻醉; 麻醉滿意后, 采用肛門鏡觀察痔核分段及痔壓情況; 再次消毒肛管及痔核后, 向痔核內注射局麻藥物1 mL; 麻醉成功后, 連接DK-Ⅰ型銅離子電化學治療儀, 分別于痔核頂部、 痔核中間、痔核基底部、 外痔偏內部[8]將銅離子針傾斜45°刺入痔核15.0 ~20.0 mm, 持續(xù)作用280 s, 可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重復操作, 直至內痔完全消失, 但總次數(shù)不可超過8 次。 治療后, 若外痔依然明顯存在, 加強作用后效果仍不理想則行部分痔核切除術治療。 最后, 將痔瘡栓及油紗條納入肛內, 無菌敷料包扎固定。
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痔壓變化、 臨床療效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目前臨床尚無痔壓測量儀器, 故筆者根據(jù)痔核張力、 滲出、 顏色對痔壓進行了評估, 將痔核張力較高、 滲出明顯、 顏色為深紫色定為高痔壓; 痔核張力明顯、 滲出較少、 顏色為紫紅色定為中等痔壓; 痔核張力較小、 按壓有皺褶、 無滲出、顏色為深紅色定為低痔壓。 療效評價標準: 痔核及便血、 脫出、 疼痛等癥狀均完全消失為痊愈; 痔核明顯縮小, 便血、 脫出、 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為顯效; 痔核形態(tài)及便血、 脫出、 疼痛等癥狀無明顯變化為無效。
治療前, 90 例患者中高痔壓19 例(21.1%),中等 痔 壓 57 例 (63.3%), 低 痔 壓 14 例(15.6%), 其中25 ~50 歲年齡組患者高痔壓比例明顯高于51 ~80 歲年齡組, 不同中醫(yī)分型患者痔壓分布情況無明顯差異, 詳見表1。 治療1 周后,經肛門鏡及肛門指診檢查發(fā)現(xiàn), 高痔壓及中等痔壓患者的痔壓均下降至低痔壓, 低痔壓患者的痔壓均恢復至無痔壓。
治療后, 90 例患者中痊愈83 例 (92.2%)、顯效7 例(7.8%), 總有效率達100%。 所有患者均無大出血、 水腫、 局部感染、 發(fā)熱、 疼痛加劇、失禁和排便困難等并發(fā)癥出現(xiàn), 雖有排尿困難癥狀, 但經熱敷、 口服坦洛新或導尿治療后癥狀消失。
表1 不同年齡及中醫(yī)分型混合痔患者痔壓分布情況(例,%)Table 1 Distribution of hemorrhoi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mixed hemorrhoids at different ages and with different TCM typing (n, %)
痔瘡的治療方法較多, 但從痔壓角度進行探析的較為少見。 研究顯示, 銅離子電化學療法在給予痔核柱狀化學凝血的同時, 也通過針孔進行物理泄壓, 化學反應和物理泄壓同時開啟, 最終使痔壓與肛墊正常壓力基本持平, 痔核萎縮而固定, 在消除癥狀的同時, 保證了局部正常解剖結構的完整性[9]。 本研究筆者對90 例混合痔患者行銅離子電化學療法治療后痊愈83 例、 顯效7 例, 總有效率達100%。 可見, 從釋放痔壓的角度治療混合痔,療效較為顯著。
銅離子電化學療法是依據(jù)中醫(yī)枯痔療法原理發(fā)展而來的, 銅離子進入血液后與血液中的血清白蛋白發(fā)生電化學反應形成絡合物, 并沉積于治療區(qū)域聯(lián)合電流共同作用, 使血管壁局部上皮細胞水腫變性、 周圍組織纖維化, 最終達到消除黏膜下層出血性病變制止痔核脫出的目的[10]; 與此同時, 還可有效提高賴氨酸氧化酶活性, 增加局部血管壁彈性蛋白含量, 提升血管彈性及抗壓性能, 降低血管破裂出血風險[11]; 另外, 探針對局部組織損傷較小,能夠保存肛墊組織的完整性, 且銅離子又具有抗菌作用, 故術后患者疼痛、 失禁及感染風險較低[12]。本研究采用銅離子電化學療法治療過程中可見, 痔壓較高者出血較多、 泄壓明顯, 而痔壓較低者無明顯出血痔核即萎縮。 治療后1 周內經直腸指診檢查發(fā)現(xiàn), 大部分患者外痔明顯回縮, 痔核萎縮固定,與直腸壁明顯緊貼, 雖為非根治性治療, 但癥狀消除或明顯減輕, 已達到治療目的, 且所有患者均無大出血、 水腫、 局部感染、 發(fā)熱、 疼痛加劇、 失禁和排便困難等并發(fā)癥出現(xiàn), 治療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 采用銅離子電化學療法治療混合痔, 在徹底清除混合痔病灶的同時, 可最大程度保留肛門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 療效顯著, 安全性較高。 但筆者發(fā)現(xiàn), 對于有嚴重合并癥或外痔為環(huán)形而內痔無嚴重環(huán)形脫出者, 采用銅離子電化學療法聯(lián)合外痔切除并半開放縫合法治療效果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