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悅 王奕婷
摘要:已有關于依戀在工作或組織情境中的研究較少,大體發(fā)現(xiàn)成人依戀在工作情境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已有研究并未從生態(tài)系統(tǒng)角度綜合考慮依戀及個體人格的影響。本研究集中探討成人依戀、大五人格及工作倦怠的關系,研究將對于工作倦怠干預及拓展依戀理論JDR模型的適用性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選取183名上班族為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1)在人口學變量的差異上,依戀回避、宜人性和責任心在性別上存在差異。神經(jīng)質、外傾性、工作倦怠在月收入上存在顯著差異。依戀焦慮、外傾性和開放性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傮w而言,男性比女性的依戀回避更高,宜人性和責任性更低;收入水平較高的個體外傾性水平較高,神經(jīng)質、工作倦怠較低;受教育程度越高,依戀焦慮水平越低、外傾性和開放性程度越高。(2)依戀焦慮、依戀回避、大五人格與工作倦怠顯著相關,依戀焦慮、依戀回避、神經(jīng)質越低,外傾性、開放性、宜人性和責任心越高,個體的工作倦怠的水平越低。(3)大五人格中的神經(jīng)質、外傾性和責任心能顯著預測工作倦怠的水平,神經(jīng)質越低、外傾性和責任心越高,個體的工作倦怠水平越低。但是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沒有其獨特的影響作用。以上研究結果從個人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角度,表明實質上對個體工作倦怠的影響而言,相比于家庭因素,個體的人格特質發(fā)揮了更加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成人依戀;大五人格;工作倦怠
1 前言
依戀最初提出指的是照料者和孩子之間的一種情感聯(lián)系(Bowlby, 1969),隨著研究的進展,眾多研究者發(fā)現(xiàn)成年階段的浪漫關系同樣可以被看作成一種依戀關系(Hazan & Shaver, 1987)。工作倦怠又稱為職業(yè)倦?。?974,F(xiàn)reudenberger),指的是在工作中個體在需要長期情感付出的情境下,引起的身體、心理和情感耗竭的狀態(tài)。工作倦怠主要在情感耗竭,疏離以及低職業(yè)效能三個方面被詮釋和操作。
大部分與工作績效相關的研究都會采用JDR模型作為解釋工作倦怠產(chǎn)生的機制,JDR模型指出:在工作情境中存在工作要求(job demands)和工作資源(job resources) 的區(qū)分,其中,工作要求指的是工作中持續(xù)的身體上與心理上的努力的部分;而工作資源指的是工作中對于完成工作目標有幫助的部分,工作要求導致工作倦怠的產(chǎn)生與增加,而工作資源可以降低工作要求對工作倦怠的影響。
與工作倦怠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大五人格和工作倦怠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國內的相關中,曾垂凱和時勘(2010)發(fā)現(xiàn),大五人格能夠顯著預測工作倦怠。王莉(2015)指出,五大人格中的外傾性負向預測情緒衰竭,責任感負向預測玩世不恭,神經(jīng)質負向預測職業(yè)效能。國外的相關研究同樣發(fā)現(xiàn)大五人格和工作倦怠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Zellars 和 Perrewé (2001)發(fā)現(xiàn),宜人性和外傾性水平高的個體更少出現(xiàn)工作倦怠,而神經(jīng)質水平高的個體更多出現(xiàn)工作倦怠;Barrick 和 Mount (1991) 對管理者的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高獨立性的工作中,大五人格中的盡責性和外傾性對工作績效的預測效度會更高。Swider和Zimmerman (2010)在有關大五人格和工作倦怠的元分析指出,高神經(jīng)質、低外傾、低責任感和低宜人性的個體更容易體驗到工作倦怠。
現(xiàn)有研究對工作倦怠影響因素的考察僅僅只集中于其中的單一方面因素。個體是在一個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僅僅只考慮家庭因素或僅僅只考慮個人人格特點都是不足的,需要同時考慮多方因素的作用。綜上,本研究將探討成人依戀、大五人格與工作倦怠的關系,考察成人依戀和人格特質對工作倦怠的共同影響。
2 方法
2.1 被試
本研究采用網(wǎng)絡問卷的方式,選取正處于工作中的成人為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共有183名上班族參加了測試。其中男性102名、女性81名,平均年齡30歲,標準差是4.84,平均工作年限在7.8年,被試的工作領域涉及房地產(chǎn)、IT、金融、教育等行業(yè)。
2.2 工具
2.2.1 親密關系體驗量表
采用李同歸 和 加藤和生 (2006)修訂的Brennan 等人(1998)編制的親密關系體驗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 ECR)中文版。共包含36個題目, 包括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兩個分量表各18個題目, 考察被試與依戀對象保持情感距離及對親密關系感到不舒服的程度。量表7點計分, 要求被試依據(jù)每項描述與自身實際情況符合的程度從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進行評定,分數(shù)越高表示焦慮或回避的程度越高。本研究中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分量表在本次測量中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分別為0.79, 0.90。
2.2.2 大五人格量表
大五人格量表采用美國心理學家科斯塔Costa和麥克雷McCrae在1987年編制的量表的修訂版NEO-FFi大五人格(60題)的中文版,包含五個維度:外傾性(extraversion),神經(jīng)質(neuroticism),開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 每個維度各12個題目。量表為5點計分, 要求被試依據(jù)每項描述與自身實際情況符合的程度從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進行評定,分數(shù)越高表示焦慮或回避的程度越高。對回收數(shù)據(jù)進行信度測量,總量表的一致性系數(shù)為0.610,其中外傾性、神經(jīng)質、開放性、宜人性和責任心分量表在本次測量中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分別:0.864,0.832,0.396,0.557和0.757,其中開放性和宜人性信度較低,研究將主要探討外傾性、神經(jīng)質和責任心的影響。
2.2.3 工作倦怠的測量
工作倦怠的測量采用由Maslach和Schaufei編制、李超平和時堪修訂的工作倦怠量表( MBI-GS) (李超平 & 時勘, 2003) 。量表共15個條目,采用7點評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倦怠程度越嚴重。根據(jù)本次調查數(shù)據(jù)計算的工作倦怠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0。
2.3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8.0進行,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包含獨立樣本t檢驗、F檢驗、相關分析和線性回歸分析等。
3 結果
3.1成人依戀、大五人格和工作倦怠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
對依戀回避、依戀焦慮、大五人格和工作倦怠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所得結果如下表1、表2、表3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在依戀回避上,男性的依戀回避要顯著大于女性;在大五人格的各人格維度上,男性的宜人性和責任心的水平要顯著低于女性的宜人性和責任心的水平(宜人性t=-3.37,p<0.01;責任心t=-2.23,p<0.05)。
從表2可以看出:心理彈性、工作倦怠在月收入上均差異顯著(心理彈性F=2.833,p<0.05、工作倦怠F=5.570,p<0.05),大五人格中的神經(jīng)質和外傾性在收入水平呈現(xiàn)顯著的差異(神經(jīng)質F=2.861,p<0.05、外傾性F=4.098,p<0.05)。收入水平越高,個體的神經(jīng)質水平越低,外傾性水平更高。
從表3可以看出:依戀焦慮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依戀焦慮F=4.281,p<0.05),專科和本科學歷的被試在依戀焦慮上表現(xiàn)更為顯著,得分更高;大五人格中的外傾性、開放性存在文化程度的顯著差異(外傾性F=4.374,p<0.01;開放性F=3.289,p<0.01),總體而言,文化水平越高,外傾性和開放性的水平更高。
3.2 成人依戀、大五人格與工作倦怠的相關
隨后進行依戀焦慮、依戀回避、大五人格和工作倦怠之間的相關分析,所得結果如下表4所示。
表4可以看出:依戀焦慮、依戀回避、大五人格與工作倦怠顯著相關。其中,大五人格中的神經(jīng)質水平與工作倦怠之間呈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外傾性、開放性、宜人性和責任心與工作倦怠之間呈現(xiàn)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個體的依戀焦慮、依戀回避與工作倦怠之間呈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3.3 成人依戀、大五人格和工作倦怠的線性回歸分析
以依戀回避與依戀焦慮及大五人格作為預測變量,工作倦怠作為被預測變量進行回歸分析,以考察依戀回避、依戀焦慮和大五人格因素的獨特作用,回歸分析的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的結果可知,大五人格中的神經(jīng)質水平越高、外傾性和責任性越低,工作倦怠水平越高。然而當依戀焦慮、依戀回避和大五人格同時加入到回歸分析的方程中時,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并不能顯著預測個體的工作倦怠水平。
隨后進行分層回歸分析,將人格特質放入回歸方程的第一層,成人依戀作為第二層進行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的結果如表6所示。
隨后進行的分層回歸分析的結果也表明,當將個體的人格因素變量放入到回歸方程中的第一步時,個體的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并不能顯著預測工作倦怠水平。這一結果表明對工作彈性的預測而言,個體相對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4 討論
4.1成人依戀、大五人格和工作倦怠的特點
研究分析了成人依戀、心理彈性和工作倦怠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結果表明,成人依戀在和心理彈性在性別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女性的依戀回避要顯著低于男性。這與已有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結果一致 (王大華, 楊小洋, 王巖, & Miller, 2015)。
除了性別的差異外,收入水平較高的個體外傾性水平較高,神經(jīng)質、工作倦怠較低。高收入水平表明了高薪職業(yè)要求的人際交往能力,所以在外傾性上表現(xiàn)得較高。而在神經(jīng)質和工作倦怠上的結果則表明了收入水平對個體的保護性作用。
相關研究變量在受教育程度上同樣體現(xiàn)出差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個體,依戀焦慮水平越低、外傾性和開放性程度越高。這表明了教育對個體人格特質的塑造。較高教育水平的個體在外傾性和開放性上相對較高,他們有更多的關系和相關的應對。
4.2 成人依戀、大五人格和工作倦怠的關系
相關分析的結果表明,依戀焦慮、依戀回避與工作倦怠之間呈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大五人格與工作倦怠同樣呈現(xiàn)顯著的相關關系,研究結果與假設相符,即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越高的個體,其在人際關系中持有消極的自我模式和他人模式。(王爭艷, 楊葉, & 汪斌, 2006)。因此,一方面在家庭關系中將面臨更多的沖突與矛盾,另一方面在工作情境中將面臨更多的關系相關的問題。因此,他們在面臨工作壓力時難以有更多的個人資源和應對方法,更易產(chǎn)生工作倦怠。
對于大五人格與工作倦怠的關系而言,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大五人格的各個維度與工作倦怠之間均呈現(xiàn)顯著的相關關系。越有責任心的個體在工作中工作倦怠程度越低,而宜人性人格特質也能減輕工作倦怠。但神經(jīng)質較高的個體會經(jīng)歷更強烈的工作倦怠。相關的理論和研究指出,良好的人格特點實際上可以作為個體工作倦怠的潛在保護因素。這一相關結果也與已有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大五人格與工作倦怠的關系一致。
此外,研究也發(fā)現(xiàn)依戀焦慮、依戀回避與大五人格之間呈現(xiàn)顯著的相關關系,依戀焦慮回避的個體很難與他人建立健康關系,因此他們在面對壓力時更難保持情緒穩(wěn)定或者對他人傾訴。這一顯著的相關也與依戀理論符合。依戀理論指出,依戀焦慮回避低的個體擁有積極的自我模式和他人模式,在關系交往過程中呈現(xiàn)更加開放的態(tài)度 (Mikulincer & Shaver, 2016)。因此,可以看到依戀焦慮、依戀回避與外傾性、宜人性、責任心以及開放性之間的負向關聯(lián)。同時,擁有安全依戀的個體實際上有更高的情緒穩(wěn)定性和應對不良生活事件的能力,因此表現(xiàn)在神經(jīng)質上的顯著正相關。
4.3 成人依戀、大五人格對工作倦怠的預測作用
研究同時分析了成人依戀和心理彈性對工作倦怠的預測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當研究同時將依戀焦慮、依戀回避與心理彈性放入回歸方程對工作倦怠進行回歸分析時,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的作用便不再出現(xiàn)了。同時在分層回歸分析的結果也支持了這一點,在排除人格特質對個體工作倦怠的影響之后,依戀個體差異并不能顯著預測工作倦怠水平。這一研究結果表明了實際上依戀個體差異對個體工作倦怠水平的解釋可以完全被個體的人格因素所解釋,人格因素對工作倦怠具有更加有力的預測效應。這一結果也給已有研究一定的啟發(fā)意義,即我們在考慮個體的依戀個體差異對工作倦怠影響的同時,人格因素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影響變量。
總體而言,實際上本研究的研究結果為個體工作倦怠的產(chǎn)生提供了一種個人、家庭和工作交互作用的解釋,為理解并干預個體的工作倦怠提供了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 Barrick, M. R. , & Mount, M. K. . (1991).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job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ersonnel Psychology, 44(1), 1-26.
[2]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New York: NY: Basic Books.Freudenberger, H. J. (1974).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0(1), 159-165.
[3]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524.
[4]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16). A model of attachment-system functioning and dynamics in adulthood. In M. Mikulincer & P. R. Shaver (Eds.),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2nd ed., pp. 27–46).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5] Swider, B. W. , & Zimmerman, R. D. . (2010). Born to burnout: a meta-analytic path model of personality, job burnout, and work outcom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76(3), 487-506.
[6] Zellars, K. L. , & Perrewé, Pamela L. (2001). Affective personality and the content of emotional social support: coping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3), 459-67.
[7] 李同歸, & 加藤和生. (2006). 成人依戀的測量:親密關系經(jīng)歷量表 (ECR)中文版. 心理學報, 38(3), 399–406.
[8] 李超平, & 時勘. (2003). 變革型領導與領導有效性之間關系的研究. 心理科學.
[9] 王爭艷, 楊葉, & 汪斌. (2006). 依戀內部工作模式的社會認知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 14(6), 880–887.
[10] 王大華, 楊小洋, 王巖, & Miller, R. B. (2015). 老年人夫妻依戀的測量及與一般依戀的關系. 心理學報, 47(9), 1133–1142.
[11] 王莉. (2015). 大五人格特質與礦工工作倦怠的關系研究.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05), 20-24.
[12] 曾垂凱, & 時勘. (2010). 工作倦怠形成機制的初步研究.?人類工效學(02), 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