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琳
摘要:隨著新課標的貫徹落實,使更多教師更加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地自主學習能力。面對高段小學生對閱讀學習不感興趣、寫作水平較低等問題,可以通過讀寫結合的授課方式,促進語文教學升級。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施教經驗,著眼于推進小學語文高段教學中的讀寫結合意義,進行對有效措施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段教學;讀寫結合;有效措施
引言:
新課標對高段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提出了新要求[1]。為提升學生的閱讀量,使其具有良好的寫作能力,教師可立足于讀寫結合視閾下,創(chuàng)新語文授課方式,豐富學生的閱讀與寫作學習感受。從而,讓學生擁有廣博的文學視野,在提高他們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中,使其不斷提升寫作水平。
一、推進小學語文高段教學中的讀寫結合意義
新課改的核心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2]”。在小學語文高段教學中,閱讀既是實施教學的主要途徑,也應重視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同時,還需發(fā)揮閱讀教學的引導作用,使其與寫作充分融合。為此,教師應重視讀寫結合,使學生在閱讀中汲取文本智慧,實現語言的輸入;在寫作中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將文本知識化為己用,優(yōu)化自身的表達,以便形成語言的輸出,繼而,使學生形成廣泛閱讀的意識,并養(yǎng)成自主思考與讀書動筆的習慣。
二、小學語文高段教學中的讀寫結合有效措施
(一)逐層深入,促進讀寫結合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的過程[3]”。所謂讀后感,就是應給學生閱讀空間,當其讀完一篇文章之后的感想或者感受,學生通過閱讀一篇文章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情緒,都可以用書寫的方式將這些記錄下來。讀后感的寫作并非易事,但也不是難于上青天,應當使高段學生具有自主閱讀能力,在閱讀之后有一個大概的總結和自我感觸的概述。在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借鑒和模仿,觀察作者都是怎樣應用修辭的,是如何劃分段落的,又是怎樣布置中心的,當學生閱讀過文章后,形成了怎樣的感受、具有怎樣的內心觸動??赡芷鸪鯇W生感想并不深刻,教師可促進其進行品讀,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中激發(fā)高段小學生的寫作欲望,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感悟。與此同時,教師要發(fā)揮好自身的引導作用,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多用鼓勵和欣賞語氣,不要求學生寫得盡善盡美,但是應使其能夠把真情實感寫出來,形成一篇微習作。
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上《慈母情深》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進一步感受母愛偉大,媽媽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教師可以使大家分享自己與媽媽之間發(fā)生過哪些令“我”感動的事,亦或使其展開對《生日卡片》、《我的母親》及《回憶我的母親》等群文閱讀。讓學生因受到閱讀啟發(fā),結合現實生活,體會母親對孩子無私、深沉的愛。結合文本中作者細膩的筆觸,學生可學習其寫作手法,并與自身真實經歷融合,進行習作,使其生動、立體的刻畫媽媽的形象。
(二)以讀促寫,培養(yǎng)觀察能力
雖然歷經前期學習積累,高段學生閱讀水平、寫作能力均有顯著提升。但因其生活閱歷和社會體驗有限,在他們質樸、童真、的眼中,事物只有是否有趣的區(qū)分,沒有諸多大道理和翻涌起伏的情緒。因此,教師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就不能只局限于原創(chuàng)文章的創(chuàng)作中,可以要求學生進行一些仿寫,充分發(fā)揮教材中文質兼美文章的引導作用,進而先鍛煉學生的寫作行文結構、用詞,再慢慢教會學生融入個人感情。
例如:在部編六年級上《草原》閱讀中,不僅要讓學生讀懂,還應使其品讀和分析文本中的優(yōu)美語句,掌握作者是如何描繪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風光與淳樸的風土民情的,文章呈現怎樣的敘述順序。在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中,帶領學生走向戶外,觀察校園景色,并讓其展開散文寫作。
(三)深入思考,促進續(xù)寫練習
寫作是自主構思的過程,最關鍵的就是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的發(fā)揮。在讀寫結合中,學生不僅應汲取不同文本中的精華,也應進行深入思考。對于同一個人而言,即便對相同的事物、現象,可能在不同年齡、心境下,也會產生新的感悟。這便應使學生在閱讀思考之余,具有體味生活的智慧
例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的《丁香結》教學中,作者中心一直裝著丁香。在偶然的一次春雨立窗前對丁香花的打量中,發(fā)現其恰似衣服上的盤花扣,于是聯想到了古詩,展開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先是引入描寫“丁香結”的古詩句,寫到了微雨,又寫到了人生會存在諸多不順遂,感悟到正是因為人生中的波折起伏,有了“結”才不至于使生活索然無味??梢允箤W生聯系自己曾遇到的挫折、當時有著怎樣的心境,將它們整理為習作素材。促進學生在閱讀中深思,使其進行寫作訓練。在文本的熏陶中,讓高段小學生具有樂觀豁達的品格,能夠將情感、想法訴諸筆端。
(四)注重拓展,拓展知識視野
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促進閱讀寫作有效整合,進一步滿足新課標對學生課外閱讀量提出的新要求。在使教學合面向全體學生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寫作能力。
例如:部編六上《狼牙山五壯士》授課后,可以讓感興趣的學生閱讀《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不能忘記的抗戰(zhàn)》,促進學生了解歷史,并讓其記錄自己的閱讀心得;在《獵人海力布》的教學后,對民間故事感興趣的學生推薦《中國的民間故事》、《中華成語故事》,讓學生思考民間故事寫作特點,利用開放結尾的故事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進行續(xù)寫等。
三、結語
在高段教學中促進讀寫結合,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作為高年級語文教師,既應具有創(chuàng)新施教能力,不斷提升自身的授課水平;更應當關注學生的語文教學感受,使閱讀寫作有機結合,讓教學引導符合該學段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發(fā)展及語文學習特點。從而,打造高效語文課堂,營造生動活躍的閱讀、習作學習氛圍,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熱愛閱讀、樂于寫作。同時,做好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工作,使學生升入中學后,能夠快速適應新的教學內容、節(jié)奏。
參考文獻
[1]劉瑞.小學語文中高段讀寫結合教學現狀調查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2020(6):24.
[2]羅海榮.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9):11.
[3]張巨海.基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20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