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史教育為當前歷史教育的重點,在歷史教學中把握滲透四史教育,結合歷史學科優(yōu)勢,教師可通過巧設歷史情景,讓學生穿越到特定的時空,以身體“親臨”現(xiàn)場 ,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學生真正全程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感受來體驗、探究,這時候的學習往往能真正內(nèi)化生成學生們自己的素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四史教育;教育滲透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首先體現(xiàn)為思想理論上的先進性。注重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是我們黨的鮮明特色和光榮傳統(tǒng)”,“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結合起來,同新時代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的豐富實踐聯(lián)系起來,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統(tǒng)一思想,在深化認識中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強調(diào)黨員、干部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以下簡稱“四史”),總結歷史經(jīng)驗,汲取歷史營養(yǎng),這是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的現(xiàn)實要求,也是我們黨勇于自我革命、加強自身建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而作為新時期的中學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握四史教育對于歷史教育的定位,如何進行切實的四史教育,成為當前的主要工作。
一、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中學歷史教材中有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在組織歷史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科學利用教材知識對四史教育進行滲透,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既符合新課改的要求[1],又符合國家發(fā)展的需要,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意識與家國情懷,讓學生們能夠更加主動的參與到歷史學習中。例如在近代史的學習過程中,要通過新舊民主主義的對比,讓同學們明白我國在五四運動前后經(jīng)濟、政治、文化方面發(fā)生的巨大變化,通過對學生們講述新中國的成立的艱苦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告誡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明確自己的歷史責任與擔當,鼓勵學生們努力學習,為將來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高中歷史必修課“新中國初期外交”專題五的教學,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基本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是解決國家間問題的基本原則。了解“獨立自主”是新中國的外交姿態(tài),另外,通過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新中國外交的發(fā)展,并通過宏觀角度的分析指導教師,讓學生了解外國在國家發(fā)展過程中促進國家發(fā)展的作用,以及建國初期的國家領導人如何突破困境,做出有利于國家外交發(fā)展的決策。然后,教師可以從微觀角度引導學生了解新中國外交史,通過圖書館、互聯(lián)網(wǎng)、社區(qū)資源等方式,收集新中國外交全過程相關文本、視頻等資料,進行整理、判斷和分析,形成客觀的研究報告,進一步探討中國早期對外政策的特點。同時,他深刻認識到,隨著新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為世界和平、正義和進步事業(yè)作出了越來越重大的貢獻,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二、一線教師要嚴于律己,為學生做好示范
中學期間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這一階段是由不成熟向成熟轉(zhuǎn)變時期,在這一階段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會初步形成[2]。學生對各種事物都有比較強的接受能力,喜歡對成年人的行為和舉止進行模仿,比較容易學習各種知識。受社會因素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的競爭意識很強,但是道德意識相對較為薄弱。因此一線歷史教師要嚴于律己,特別是要注意自己的舉止和言行,為學生們做好表率的同時,歷史教師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將四史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四史教育的滲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三、加強對歷史教學課本的研讀,注重課本中的挖掘四史資源
高中歷史的內(nèi)容具有很強的相關性,重大的歷史事件是以時間軸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每一個歷史事件背后都有著名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成為歷史教學的重要素材,為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高中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必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員。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qū)W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和分析歷史問題,促進對歷史知識點的理解,改進自身的不足,從而學會繼承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高中歷史教學的教育功能。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歷史課本中有著豐富的四史教學資源,需要一線教師對歷史教材進行深度研讀,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對歷史課本中的歷史教學資源和四史教學資源進行充分整合,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zhì)的提高。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有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次代表大會便是很好的四史教材,通過幾次會議內(nèi)容的對比,主要矛盾的分析,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主革命和經(jīng)濟建設過程中,如何正確分析國內(nèi)的主要矛盾進而做出正確的決策。同時對比農(nóng)民階級,資產(chǎn)階級在近代史的不同做法,分析其 先進性和局限性,進而是學生感悟到,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
四、結束語
通過對以上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蘊藏了前人留下的豐富智慧,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一線歷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將四史教育潤物無聲的滲透進對學生的每一課教學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告誡全黨:“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而我們每一個歷史教育工作者更應該使學生在學習歷史中走向未來,堅定信仰、把握規(guī)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孜孜以求、闊步前進。
參考文獻
[1]高明華.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方法的實踐研究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52.
[2]周偉云.弘揚學科主旋律 夯實德育主陣地——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路徑[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8):25-26.
[3]李玉彬.新課改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路徑探討[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7(07):39-42.
[4]邢翔.淺析歷史德育滲透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以“羅馬法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教學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7(02):84-85.
作者簡介:李茂, 男, 1991年8月, 天津, 漢族,大學本科, 二級教師, 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