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城鄉(xiāng)建設一體化逐漸普及和經濟快速增長,國家對傳統村落的建設發(fā)展有了更多的關注與思考。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下,傳統村落的發(fā)展有著嶄新的機遇。文章基于中國知網的可視化分析對浙江省傳統村落研究現狀、發(fā)文量、關鍵詞、作者合作、資源、學科、來源、基金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浙江省;傳統村落;研究述評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城鄉(xiāng)建設一體化逐漸普及和經濟快速增長,許多傳統村落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傳統建筑均受到不同層度的破壞,地域風貌受到現代化建筑的沖擊,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受到了影響[1]。文章針對歷年來國內對浙江省傳統村落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搜集與分析,梳理傳統村落的關注焦點,希望能夠對浙江省傳統村落保護及發(fā)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2 資料與方法
2.1 資料來源
本研究數據選自文獻數量最多,覆蓋最全的中國知網。由于我國對傳統村落稱謂不盡相同,因此選擇分別以“傳統村落”、“傳統聚落”、“古村落”、“歷史村落”、“歷史文化名村”為主題[2],浙江省為關鍵詞,以“主題”為條件,檢索年限為2000年—2020年,在中國知網高級檢索模式下進行檢索。去除重復文獻和無關文獻,最終得到有效文獻85篇。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基于中國知網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將最終所選的85篇文獻進行計量可視化分析,從而得到關于浙江省傳統村落近20年相關研究信息,主要包括發(fā)文量分析、關鍵詞共享網絡分析、作者合作網絡分析、資源、學科、來源、基金、作者、機構分布情況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發(fā)文總量及趨勢
通過對這一領域文獻的歸納和整理,對多年來的研究進程有了大致的了解。圖1主要顯示了各個時期文獻的發(fā)布數量,從圖1可以看出,自1977年就出現與浙江省傳統村落相關的參考文獻,且整體上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觀察所選的85篇文獻的趨勢線可知,自2007年就有關于浙江省傳統村落研究的文獻,并且發(fā)文量整體上呈現出波動上升趨勢,在2018年左右出現明顯減少。引征文獻自2007—2017年呈波動上升,此后呈明顯下降趨勢。
3.2關鍵詞共享網絡分析:
圖2為浙江省傳統村落關鍵詞共享網絡分析,通過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將“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去除,觀察圖2可知,研究領域的熱點集中在村落文化、古村落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村落等。
3.3作者合作網絡分析
圖3為浙江省傳統村落研究作者合作網絡分析,圖中節(jié)點的大小表示作者發(fā)文量的多少,節(jié)點間連線的粗細表示作者間的合作頻次。觀察圖3可知,各節(jié)點都比較小且僅少數節(jié)點與節(jié)點之間有細線連接。這表明從作者合作上看,浙江省傳統村落的研究尚未形成研究體系,作者之間缺乏合作,主要呈現“小集中,大分散”的狀態(tài),研究團隊多以小團隊合作為主,“網狀”分布不明顯,許多作者網絡相互獨立,基本上沒有合作關系。
3.4分布分析
3.4.1 資源類型與學科分布
圖4為浙江省傳統村落研究的資源類型分布以及學科分布,由圖可知,關于浙江省傳統村落研究的文獻主要來自于期刊、碩士論文、中國會議以及輯刊,其中占比最多的為期刊,達到了78.8%,依次分別是碩士論文、中國會議、輯刊,占比分別為為11.8%、7.1%、2.4%;在學科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程科技Ⅱ輯、哲學與人文科學、經濟與管理科學、社會科學Ⅱ輯、農業(yè)科技、基礎科學、社會科學Ⅰ輯,占比分別為34.0%、24.0%、21.3%、8.0%、4.7%、3.3%、2.7%。由此可看出,第一研究文獻資源類型主要分布在各類期刊上。第二學科分布較廣,既有人文社科類,又有工程科技等學科。
3.4.2 作者與機構分布分析
浙江省傳統村落研究的作者分布以及機構分布,翁時秀、朱強、宣堅、楊眉均發(fā)表了兩篇與之相關的研究文獻,占比均為2.3%,林莉發(fā)表了一篇與之相關的研究文獻,占比1.1%,其他占比84.1%,這表明,對浙江省傳統村落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并不多,文獻發(fā)表量較少,對浙江省傳統村落研究不夠深入;研究機構方面,主要集中在浙江農林大學(7.6%)、浙江工業(yè)大學(6.5%)、中山大學(5.4%)、浙江大學(4.3%)、浙江師范大學(4.3%),其他占比57.6%。由此可看出,研究機構多集中在浙江省研究區(qū)域內,其他區(qū)域研究機構較少。
4 結論與討論
通過在CNKI數據庫以“傳統村落”、“傳統聚落”、“古村落”、“歷史村落”、“歷史文化名村”為主題,浙江省為關鍵詞,以“主題”為條件,檢索年限為2000年—2020年,在中國知網高級檢索模式下進行檢索,利用中國知網的計量可視化對所選文獻分析,了解了浙江省傳統村落研究現狀,分析發(fā)文量、關鍵詞共享網絡析、作者合作網絡、資源、學科、來源、基金、作者、機構分布情況。研究表明:(1)浙江省傳統村落相關文獻整體呈上升趨勢,但是發(fā)表量依舊欠缺。(2)從關鍵詞共享網絡來看,浙江省傳統村落研究熱點多元化,主要集中于村落文化、古村落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古村落旅游等方面。(3)從作者合作網絡分析來看,浙江省傳統村落的研究尚未形成研究體系,作者之間缺乏合作,主要呈現“小集中,大分散”的狀態(tài),研究團隊多以小團隊合作為主,“網狀”分布不明顯,許多作者網絡相互獨立,基本上沒有合作關系。(4)從資源類型與學科分布來看,第一研究文獻主要分布在各類期刊上;第二學科分布較廣,既有人文社科類,又有工程科技等理工科類。(5)從作者與機構分布分析看,翁時秀、朱強、宣堅、楊眉均等作者進行了較多的研究,但總體而言對浙江省傳統村落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并不多,文獻發(fā)表量較少,對浙江省傳統村落研究不夠深入;在研究機構方面,主要集中在浙江農林大學(7.6%)、浙江工業(yè)大學(6.5%)、中山大學(5.4%)、浙江大學(4.3%)、浙江師范大學(4.3%),其他占比57.6%。由此可看出,研究機構多集中在浙江省研究區(qū)域內,其他區(qū)域研究機構較少。
參考文獻
[1]Hu Yan, Chen Zhan, Cao Wei, et al. Concep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4,21(1):11-13.[胡燕,陳展,曹瑋,等.傳統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內涵[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4 , 21(1) :11一13.]
[2]Bai Congxia, Chen Xiaojian.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Central China Architecture ,2016,34(12):15-18.[白聰霞,陳曉鍵.傳統村落保護的研究回顧與展望[J].華中建筑,2016 , 34(12) :15一18.]
作者簡介:林青鳳1996,女?,籍貫:安徽安慶,民族:漢族,學歷:碩士,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學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金華?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