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柯亭位于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段紹興柯橋,傳承千年的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從古至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流連于此,寄情山水,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同時也發(fā)生了許多故事,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蔡邕與柯亭笛的故事。本文從古籍中記載的有關柯亭的相關文字入手,探尋柯亭的文化起源與地理變遷,尋秘“柯巖柯亭”到“柯橋柯亭”的變遷史。
關鍵詞:柯亭;蔡邕;地理變遷
柯亭,又名高遷亭、千秋亭,坐落于浙東唐詩之路。本文試圖通過對古籍中所記載的有關柯亭的歷史故事與地理方位,探尋古柯亭地理位置的變遷經歷。
一
柯亭,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西南,以產良竹著名。現(xiàn)存一柯亭公園,位于紹興市柯橋區(qū)。柯亭之所以有名,與其歷史故事有關。
傳聞東漢大音樂家蔡邕曾經流亡會稽時,居無定所,生活十分清苦。
一日,蔡邕來到會稽高遷,四下游玩時看到這里有一片竹林,竹子形態(tài)秀麗、竹節(jié)勻稱,心中十分喜愛,于是決定在這竹林里挑選竹笛的材料。他在竹林中發(fā)現(xiàn)了一根特殊的竹子,越看越著迷,干脆搬了一把梯子爬上去近距離觀察這根竹子,這根竹子絲紋細密、又圓又直,是做竹笛的絕好材料。
竹笛做好以后,吹奏時聲音果然不同反響。由于竹子取材于柯亭的緣故,蔡邕取其名為“柯亭笛”。
這個故事在古籍中也能找到依據: 紹興文理學院
(1)蔡告吳人曰:“吾昔嘗經會稽高遷亭,見屋椽竹東間第十六可以為笛。取用,果有異聲?!保ā逗鬂h書·蔡邕傳》)
(2)初邕避難江南,宿于柯亭??峦ぶ^,以竹為椽。仰而眄之曰:“良竹也?!比∫詾榈?,奇聲獨絕,歷代傳之。廣雅曰,籥謂之笛有七孔。魏略曰,游楚好音樂、畜笛者,每持以自隨。(《藝文類聚》)
然而,古籍中記載的柯亭,卻與如今的柯亭相差甚遠。蔡邕取竹的柯亭,位于大片竹林之中,竹子長勢茂盛,郁郁蔥蔥,方才有“柯亭笛”的問世?,F(xiàn)今,柯亭公園坐落于蕭曹運河畔,正是河流交匯之處,地勢平坦。按照這樣的地勢,柯亭公園所處地段應為水陸交通發(fā)達之處,往來商人較多,不符合蔡邕抒發(fā)其郁悶心情的環(huán)境條件,當時的官府也不會在這一片碼頭上種植大量的竹子。因此,蔡邕所吟詠的柯亭,與如今的“柯橋柯亭”,顯然是有所不同的。
二
古往今來,柯亭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稱贊吟誦的對象??峦さ拇嬖?,由來已久,追溯其最早出現(xiàn)的時間,按文獻中所記載的朝代來看,可以大致確定是南北朝時期:
(3)《詠笛》:“柯亭有奇竹,含情復抑揚。妙聲發(fā)五指,龍音響鳳凰?!保ā队衽_新詠》)
(4)蓋聞豫章七年,斃于豐草;芳蘭九畹,淪于幽谷。是以欲求其真,晉陽有自埋之蒿;若賞其聲,吳亭有已枯之竹。(《庾子山集》)
然而,在清代文獻中記載的柯亭與其之前朝代記載的柯亭有所不同,通過地方志的記載可以發(fā)現(xiàn)其地理位置的不同:
(5)在山陰縣西南二十七里。王右軍修禊序云: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嘉泰會稽志》)
(6)在山陰縣西南四十里,郡國志為柯亭,一名高遷亭。(《山陰縣志》)
(7)柯山在縣西南三十里。(《(雍正)浙江通志》)
(8)柯亭在山陰縣西南四十里,會稽記漢末蔡邕避難,會稽宿于柯亭,仰觀椽竹,知有奇響,因取為笛,遂為寶器寰宇記。千秋亭,一名柯亭,又名高遷亭。本朝干隆十六年高宗南巡,有御制題柯亭詩。嘉慶五年,守令于亭后,立祠祀邕。(《(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
(9)柯亭:漢時名“高遷亭”,去縣西南,為群時所創(chuàng),今廢十里。漢蔡邕避難于此,仰見椽竹,知有奇音,遂取為笛,故名。張騭《文士傳》:“蔡告吳人曰:吾昔嘗經會稽高遷亭,見屋椽竹東間第十六可以為笛。取用,果有異聲?!苯裢ひ褟U,為柯橋寺。(《嘉靖山陰縣志》)
例(5)南宋《嘉泰會稽志》中曾提到柯亭位于“山陰縣西南二十七里”,例(6)《山陰縣志》則為“西南四十里”,例(8)《大清一統(tǒng)志》同意其“西南四十里”的說法。三本文獻記載的柯亭位置均為山陰縣西南方,其中《山陰縣志》的“四十里”與其更新時代偏向清代有關,若以此定論柯亭地理位置較為不妥。具體多少里說法不一,但例(9)《嘉靖山陰志》中所提到的“去縣西南,為群時所創(chuàng),今廢十里”的說法比較有說服力,加上清代地方志大多支持“四十里”的說法,若“四十里”可靠,以此“廢十里”,便只剩“三十里”。如此,“柯山在縣西南三十里”正巧是柯亭的地理位置。同時,例(5)《嘉泰會稽志》中“西南二十七里”的說法與之相近。以此得出,清代大部分詩文中提到的“柯亭”,其實是“柯巖柯亭”(柯山同柯巖為一處),絕大多數(shù)文人墨客作品中所記載的柯亭也是“柯巖柯亭”。如:
(10)蔡邕避難會稽,宿于柯亭。其后柯山、柯水、柯巖、柯橋市,皆以柯名。(《后漢書·蔡邕傳》)
清代的文人們認為他們筆下的柯亭必然是當年蔡邕等人吟詠的柯亭,故而紛紛以之典故入文。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實則不然。如:
(11)柯橋,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文選《伏滔長笛賦序》云:“蔡邕避難江南,宿柯亭之館,取屋椽為笛?!保ā都翁尽罚?/p>
(12)融光教寺,在縣西北三十里。本名柯橋接待院,舊傳柯亭即其地云。(《嘉靖山陰縣志》)
例(11)《嘉泰會稽志》提到,明嘉泰時曾認為距離山陰縣二十五里的地方叫做柯橋,而此柯橋是蔡邕當年所宿柯亭之處,即認為柯亭在此處。而例(12)《嘉靖山陰縣志》也是如此,“在縣西北三十里”之處“舊傳柯亭即其地”。顯然,上文中清代文獻記載柯亭應當位于“山陰縣西南三十里”處,而明代的文獻則認為是“西北三十里”,此間方位大相徑庭。在《嘉靖山陰志》中,其為“今亭已廢,為柯橋寺”(柯橋寺即柯橋接待院的后稱),這里直接便把蔡邕時期的柯亭當作了“西北三十里”的柯亭。
由此可得,明時已經在“西北”方的柯橋地區(qū)建立了柯亭,而這個“柯亭”與蔡邕時期記載的“柯亭”不是同一個柯亭,明朝人將兩者搞混認為是同一個,這一認知延續(xù)到了清代,直到民國時期才有所發(fā)現(xiàn)與糾正。
(13)柯亭,在城西二十五里。漢時名高遷亭。漢蔡邕避難江南,宿柯亭之館。取屋椽為笛,有異聲。中經廢圮,今已修復。(《紹興地志述略》)
例(13)的《述略》稱“中經廢圮,今已修復”與明清時記載的“今亭已廢,為柯橋寺”已然不同,柯橋寺即“柯橋柯亭”早已在明時便已修復過,而民國《述略》中提到的顯然是“柯巖柯亭”,民國時期發(fā)現(xiàn)了兩者的區(qū)別并指了出來。
那么,從“柯巖柯亭”到“柯橋柯亭”的錯誤認知發(fā)生在明朝,即明朝時建立了“柯橋柯亭”。
參考文獻
[1]余茂法、葛美芳.柯水明珠[M].西泠即社出版社.2008.
[2]童志洪.紹興古柯亭位置及變遷考略[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8.
[3]鄒志方.浙東唐詩之路[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
[4]馮建榮.越語[M].中華書局.2018.
[5]王云根.紹興村落文化全書[M].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0.
[6]吳玫.浙江古亭研究[J].浙江農林大學.2013.
作者簡介:胡佳云(1997年10月27日),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浙江慈溪,學歷: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專業(yè).
課題名稱:柯亭歷史文學文獻輯?課題編號:201703 課題來源: 紹興文理學院
(紹興文理學院?浙江?紹興?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