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貴鴿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yī)院兒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腦癱是一種腦損傷疾病,常表現(xiàn)為語言、智力、視覺障礙等癥狀[1]。其中,語言發(fā)育遲緩是語言障礙最主要的表現(xiàn),患兒的表達能力比同齡人差,對患兒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2]。目前,常用穴位注射及言語訓練對患兒進行治療,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無法達到理想預期[3]。而針刺治療能夠促進患兒休眠神經細胞覺醒,使局部血流量增加,改善患兒整體癥狀。為此,本研究采用針刺結合穴位注射及言語訓練治療腦癱伴語言發(fā)育遲緩患兒,觀察其臨床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治療的腦癱伴語言發(fā)育遲緩患兒10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64±2.05)歲;病程3~15個月,平均病程(10.12±3.16)個月。觀察組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2~7歲,平均年齡(4.43±1.42)歲;病程4~17個月,平均病程(11.02±3.2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第一部分》[4]中小兒腦癱診斷標準;②符合《語言治療學》[5]對患兒語言發(fā)育遲緩的評定:發(fā)育過程中兒童語言發(fā)育未達到同齡相應的水平的患兒則為語言發(fā)育遲緩患兒。排除標準:①伴有癲癇者;②伴有口腔有器質性病變者;③依從性差、不能堅持治療者;④伴有嚴重器質性疾病者(先天性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等)。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穴位注射+言語訓練治療。①穴位注射:在啞門、廉泉、風府、四神 聰?shù)妊ㄎ唬⑸渖窠浌?jié)苷脂(北京四環(huán)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300;規(guī)格:5 mL),0.25 mL/穴位,1次/2 d,10 d為1個療程,休息10 d,共治療6個月。②言語訓練。訓練聽力:通過呼喊患兒的名字或播放患兒喜愛的音樂使患兒的思維運轉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利用玩具熊、水杯等引導患兒說出物品的名稱。其次,還可指導患兒完成圖片上的指定動作,按患兒完成度增加圖片數(shù)量;訓練表達能力:可讓患兒直接感受食物模型或圖片,再通過口型對患兒發(fā)出的音節(jié)進行引導,最終指引患兒說出一整句話;訓練復述及交流能力:醫(yī)護人員先示范朗讀、刷牙、吃飯、咀嚼、穿衣等動作,后鼓勵患兒進行復述、模仿,期間對患兒的發(fā)音、口型進行糾正。同時,以日常對話為訓練內容,和患兒進行其感興趣的對話。30 min/次,1次/d。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針刺治療:先安撫患兒的情緒,再消毒并選用一次性毫針(寧德市散裝特級毫針廠家,批號:170316;規(guī)格:0.32 mm)平刺百會穴、顳三針穴、四神聰穴、智三針穴、阿是穴。留針時長為10~15 min,1次/d。兩組連續(xù)治療6個月。
1.4 評價指標 ①語言功能:治療6個月后,根據S-S評分法的變化進行評級[6]。顯效:治療后,患兒語言功能提升兩個階段;有效:語言功能提升一個階段;無效:語言功能無變化??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發(fā)育商評分: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6個月后,采用Gesell小兒神經心理發(fā)育量表[7]對患兒的發(fā)育商進行評估,包括動作能、應物能、應人能、語言能,每項各100分,分數(shù)越高,患兒的發(fā)育商越高。
2.1 語言功能 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語言功能對比 [例(%)]
2.2 發(fā)育商評分 治療前,兩組動作能、應物能、應人能、語言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兩組動作能、應物能、應人能、語言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發(fā)育商評分對比 (分,
由于患兒本身存在的肢體障礙,使其處在狹小的活動領域,限制了其語言環(huán)境,給患兒的發(fā)育造成了嚴重影響,也增加了患兒家庭負擔。而人體具有非常復雜的語言功能,其包含語言學、生理學、聲學3個水平,其中任何一個層次發(fā)生異常,患兒語言功能都有可能受到影響。當兒童在早期發(fā)育時,其脫離或被剝奪語言環(huán)境,兒童就會出現(xiàn)語言發(fā)育遲緩現(xiàn)象,同時由于腦癱患兒伴有聽力障礙、智力障礙、視覺障礙,若語言發(fā)育期患兒處在長期口語的輸入障礙下,將嚴重影響其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且由于大腦皮層某一特定區(qū)域受到損傷,該部位相對應的某種障礙就會出現(xiàn),對患兒語言發(fā)育起阻礙作用[8]。
目前臨床上有許多治療腦癱患兒語言發(fā)育遲緩的方法,其中言語訓練是現(xiàn)代康復醫(yī)學中不可缺少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之一。該方法借助口唇舌的運動訓練,通過呼喊患兒的名字、播放患兒喜愛的音樂、利用玩具熊、水杯等引導患兒說出物品的名稱等方式對其的聽力和表達能力進行訓練,提高患兒思維運轉能力,最終達到促進患兒主動發(fā)音的作用。同時,醫(yī)護人員先演示朗讀、刷牙、吃飯等動作,后鼓勵患兒進行模仿,使患兒模仿和交流能力得到提高,進而促進患兒語言功能水平提高[9]。而穴位注射神經節(jié)苷脂,其能夠使神經再生,能保護神經細胞膜,對胞膜各種酶活性具有促進作用等。同時能夠修復患兒腦功能,促進患兒腦部發(fā)育[10]。但該藥達不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且言語訓練的最終總有效率較低,無法較好的改善患兒預后[11]。
中醫(yī)學認為導致小兒腦癱的主要原因是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虛,后天失養(yǎng),氣血虛弱,腦竅失充。針刺是通過對患兒百會穴、顳三針穴、四神聰穴、智三針穴、阿是穴進行針刺,達到疏通筋絡、醒腦開竅的作用,從而降低肌張力,提高肌力,改善患兒運動能力和語言功能。本研究中,對照組實施穴位注射+言語訓練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針刺治療,結果顯示,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總有效率及動作能、應物能、應人能、語言能評分均比對照組高,說明采用針刺結合穴位注射及言語訓練對腦癱伴語言發(fā)育遲緩患兒進行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能夠改善其語言功能。同時研究證實言語訓練、穴位注射及針刺三者結合,一方面讓語言學、生理學、聲學這3個不同層次的治療得到完善,另一方面也將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與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相結合。
綜上所述,采用針刺結合穴位注射及言語訓練能夠改善腦癱伴語言發(fā)育遲緩患兒的語言功能及發(fā)育商,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