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澤 王 濤 王 欣 許燕飛 艾元亮 鄧 鋒 夏煜博 周曉寒 郭 英*
1.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 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醫(yī)藥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非特異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一種表現(xiàn)為腰骶部疼痛或不適感,可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卻找不到確切的組織病理結構改變的下腰痛的總稱[1]。調查發(fā)現(xiàn)本病發(fā)病率很高,大約有 2/3 的人曾發(fā)生過下腰痛[2],而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其中85%以上的下腰痛為非特異性下腰痛,這極大地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精神心理[3]。目前臨床中尚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方法。筆者近年來在臨床中采用獨活寄生湯內服聯(lián)合超微針刀外用治療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骨傷科門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診的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齡37~58歲,平均(44.20±5.08)歲;病程6至16個月,平均(11.77±3.40)月。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7~56歲,平均(43.83±5.44)歲;病程6至26個月,平均(12.53±4.04)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①長期反復發(fā)作的腰背部酸痛不適或鈍性脹痛,夜間尤甚,腰背部僵硬,時輕時重,或晨起、天氣變化時加重,稍活動后可減輕,勞累后易復發(fā)。檢查:腰背部壓痛范圍廣泛,壓痛點多在豎棘肌、腰椎橫突等部位;肌肉痙攣,觸診時腰部肌肉緊張痙攣,或有硬結及肥厚感;②X射線、MRI等影像學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引起的腰痛;③病程超過3個月。
1.3 辨證標準 符合肝腎虧虛證辨證標準[5]:臨床表現(xiàn)為勞累后腰痛加重,膝關節(jié)和腿部無力,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1.4 納入標準 ①符合非特異性下腰痛診斷標準,并符合肝腎虧虛證辨證標準;②年齡 20~60 歲,男女不限;③參加該研究前2周之內未接受過非特異性下腰痛相關治療的患者;④無嚴重全身并發(fā)癥者;⑤能夠配合治療及功能評定者;⑥對該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5 排除標準 ①急性疼痛發(fā)作期患者;②患有腰椎器質性病變者;③具有外傷,脊柱、脊髓受到損傷者;④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及其他系統(tǒng)原發(fā)病,肝腎功能受損嚴重的患者;⑤伴有精神、神經(jīng)疾病等不能配合者;⑥對利多卡因過敏史者。
1.6 剔除與脫落標準 ①沒有按照要求進行治療,無法判斷臨床療效者;②無法提供后續(xù)資料,影響安全性判斷或療效者;③治療過程中發(fā)生意外事件、不能繼續(xù)者;④治療過程中不配合,無法完成治療者;⑤實驗過程中自行退出者。
1.7 治療方法 對照組以獨活寄生湯口服治療,方藥組成:獨活、桑寄生各15 g,杜仲、懷牛膝、當歸、黨參、白芍、 防風、秦艽、川芎、茯苓、肉桂、干地黃各10 g, 甘草6 g, 細辛3 g。中藥配方顆粒劑(北京康仁堂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獨活:17012951;桑寄生:17041391;杜仲:17030461;懷牛膝:17012291;當歸:17046331;黨參:17042841;白芍:17044191;防風:17018361;秦艽:17037561;川芎:17015851;茯苓:170117031;肉桂:17012072;干地黃:17030511;甘草:17038321; 細辛:17012561),每日1劑,每劑3袋,分早、中、晚3次開水沖服,每周3劑為1個療程,共服用3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超微針刀治療進行外治。針刀標準:采用直徑4mm、長度40mm的漢章針刀(北京卓越華友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2016080200;京藥監(jiān)生產(chǎn)許可號:20080008號)。穴位選擇:雙側的腎俞、大腸俞、關元俞、膀胱俞和腰陽關。操作方法[6]:患者為俯臥位,充分暴露腰部區(qū)域,穴位定位后以記號筆標記位置,對術區(qū)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采用2%利多卡因5 mL配0.9 %氯化鈉注射液5 mL局部穴位皮膚浸潤麻醉后,以針刀對準穴位,刀口線與手術部位肌纖維或韌帶肌腱平行,垂直于皮膚快速進針,緩慢探查深處,探及韌性粘連時用力進行切割松解(可有突破感及堅韌的粘連切開感,進入淺筋膜層后改為“十”字形皮下松解,出針后用無菌棉簽按壓5~10 s,以無菌輸液貼敷蓋創(chuàng)面。治療后保持術口的干燥,1 d內術口禁止沾水,每周1次,共計3次。
1.8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
1.8.1 觀察指標 ①VAS疼痛評分標準[7]:患者自訴法,以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患者感受最痛無法忍受。結果分優(yōu)良可差四項。具體如下:優(yōu)(0分)、良(1~3分)、可(4~6分)、差(7~10分)。②JOA評分療效判定標準[8](參照1984年日本骨傷學會制定的JOA癥狀評分系統(tǒng)):JOA總評分最高為29分,最低0分,分數(shù)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0~10分:差;10~15分:中度;16~24分:良好;25~29分:優(yōu)。治愈:患者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消失,活動功能無障礙、膀胱功能正常;顯效: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明顯減輕,活動功能、膀胱功能明顯改善,改善率≥60%;有效: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減輕,活動功能、膀胱功能改善,改善率≥25%<60%;無效:主觀癥狀、臨床體征無明顯減輕,活動功能、膀胱功能無改善,改善率<25%。
1.8.2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進行評定。痊愈:腰部無疼痛,正?;顒訜o障礙,勞累后不無腰痛,3個月內無復發(fā);顯效:腰痛大部分緩解,勞累后腰部輕微疼痛不適;有效:腰痛不適減輕,日?;顒友垦繜o疼痛,勞累后疼痛明顯;無效:腰痛不適無改善??傆行?(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疼痛評分均減低,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VA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比較 (分,
2.2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JO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JOA評分均增高,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6.6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例)
目前,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但臨床中尚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方法。目前臨床上針對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主要采用康復治療、藥物治療、神經(jīng)阻滯、手術治療、中醫(yī)療法(中藥、針灸、推拿、拔罐)等[10]。中醫(yī)療法和西醫(yī)療法在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不良反應明顯、復發(fā)率較高等問題[11-12]。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學者主張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進行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
非特異性下腰痛歸屬中醫(yī)“腰痛”“痹證”范疇,“內外合邪”為其發(fā)病的主要病因病機,內因或外因導致人體肝腎虧虛,外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使人體的經(jīng)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引起腰痛。
獨活寄生湯是治療中醫(yī)痹癥的經(jīng)典代表方,對治療腰痛、痹癥有良好的療效。本方具有扶正與祛邪并重,祛邪而不傷正氣,補正氣時不留外邪的特點,全方在祛風勝濕、溫經(jīng)通絡的同時兼有益腎健骨、養(yǎng)血活血的功用[13]?,F(xiàn)代藥理研究[14]發(fā)現(xiàn),祛風除濕類、補益肝腎類及活血類藥物,具有減輕軟組織及神經(jīng)根炎癥、消除神經(jīng)水腫、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功效,獨活寄生湯方中有大量活血、祛風除濕、補益肝腎的藥物,研究發(fā)現(xiàn)其能夠有效的改善神經(jīng)功能,促進神經(jīng)結構的恢復,有效改善腰痛病情。歐陽峰松等[15]運用獨活寄生湯治療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腰部疼痛等癥狀明顯緩解,療效顯著。
針刀是近現(xiàn)代傳統(tǒng)醫(yī)學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來的產(chǎn)物,它不僅結合了針和刀的特點,還能更好地發(fā)揮兩者的優(yōu)勢。其不僅有針的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等作用,而且還具有刀的隔斷分離作用,可以緩解肌肉組織之間的粘連、攣縮和松解瘢痕組織[16]。研究[17]發(fā)現(xiàn)小針刀既有手術刀的作用,可以剝離粘連的組織,鏟削結節(jié),還具有粗針的針刺作用,使機體受到刺激以后釋放啡肽類物質從而起到鎮(zhèn)痛的作用。楊付兵[18]發(fā)現(xiàn)中頻治療不僅能有效解除軟組織的纖維化和粘連,并且腰部屈曲度有下降的趨勢,而小針刀配合康復訓練能有效的治療非特異性下背痛,腰部的屈曲度也有所提升。趙琦等[19]發(fā)現(xiàn)使用祛風除濕的中藥熏蒸聯(lián)合小針刀治療椎間盤源性下腰痛,能夠直達病所、舒經(jīng)活絡,提高療效和改善腰椎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過3周治療,兩組疼痛評分較治療前均減低,但觀察組疼痛評分減低更明顯,明顯低于對照組,緩解疼痛效果更好(P﹤0.05);兩組JOA評分均明顯增高,觀察組JOA評分增加更明顯,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效果更明顯(P﹤0.05);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P﹤0.05)。
綜上,獨活寄生湯聯(lián)合超微針刀在治療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方面,療效顯著,該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腰部疼痛,改善腰部活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