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師范學院玉田分校 河北 唐山 063000
立德樹人是高職院校教學的重要任務,關系著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與未來發(fā)展。立德樹人教育離不開課程思政,將課程思政與高職英語教學結合在一起,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提升高職英語育人效果,需要推動教學改革,在傳授學生英語知識、技能的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摒棄錯誤思想,提升學生素養(yǎng)與人格。
課程思政理念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想政治課程與其他課程融合,打造全方位、全員參與、全課程的教育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也需要引入課程思政理念,從思政視域出發(fā)推動教學改革,在培養(yǎng)學生英語知識、技能能力的基礎上,挖掘、融入與拓展思政元素,以更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引入課程思政理念,是思政教學工作的需要,傳統(tǒng)思政教學側重理論,立德樹人的效果不佳,將思政與高職英語教學活動結合在一起,有助于輔助學生品德、“三觀”培養(yǎng)。課程思政與高職英語結合,是英語教學工作的需要。學生學習英語知識,會接觸到西方價值觀、風土人情、與國際文化等,教師需要用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來指導學生學習與交流。兩者結合,可以相互促進,如課程思政可以引導英語教學活動的方向、價值導向,英語教學可以為思政教育提供新穎的方法,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
(一)提升英語教師思政教育意識與素養(yǎng)。在高職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自身的行為、言語與思想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英語教師不單單是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思政教育的引導者、示范者。推動英語教學改革,首先需要從教師層面抓起,增強英語教師自身的思政水平,提高教師思政教育的主觀意識,以更好指導英語教學,為學生作表率。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必然會涉及一定的中西方文化沖突與差異,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西方歷史與文化,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榮譽感,讓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認識到我國文化的深厚底蘊。
(二)交互融合,做好思政元素滲透與傳播。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挖掘、滲透與拓展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感知到思政與英語之間是存在明顯的關聯(lián)性的。從英語教材上來看,高職英語中大部分講述的是西方文化與歷史,西方故事較多,思政元素較少,但教師可以通過挖掘來融入思政元素。如在“Thank You,Volunteers!”教學中,英語教師可以引入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融入“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感恩思想,即讓學生掌握了相應的英語知識,也提升了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
(三)應用優(yōu)質資源創(chuàng)設英語思政情境。在一般英語思政教學過程中應用情境教學,立足點與選材多局限于教材本身,通過教材內容融合思政元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常規(guī)的情境創(chuàng)設與應用太多,會影響情境教學的效果?;诖?在高職英語改革中融入課程思政,可以引入優(yōu)質資源,打造高質量、高水平的英語思政情境。如教師可以引入“China daily”等知名媒體,在“China daily”中多展示了西方的旅游人文、國外新聞、風土人情等知識,有助于拓展學生知識廣度與深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其中的優(yōu)質內容,并據(jù)此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對比國內與國外的發(fā)展現(xiàn)狀,通過對比與分析,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重視學生民族自信心、責任感的培養(yǎng)。
(四)拓展第二課堂。在傳統(tǒng)高職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教育活動主要集中在課堂之內,側重于課程教學過程、方案的設計與實施,缺乏對課外教育的關注。在課程思政理論下,高職英語教學需要積極改革,拓展第二課堂,實現(xiàn)教育創(chuàng)新。當下,信息技術與自媒體發(fā)展迅速,教師可以推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如教師可以制作視頻、學習教材等,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將這些素材發(fā)送至網(wǎng)絡學習平臺,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學習。除了線上思政元素的融入,教師還可以拓展線下活動,如組織英語課程思政戲劇方面的編排與演出,舉辦辯論賽、讀書報告會等,也可以引導學生對當下時事進行調查,形成英語材料,通過拓展第二課堂,將英語技能的學習與思政元素融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與思政素養(yǎng)。
高職英語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同時,還需要推動教學變革,融入課程思政理理念,將思政元素融入至教學內容之中,以實現(xiàn)育人目的。通過提升英語教師思政教育意識與素養(yǎng),交互融合,做好思政元素滲透與傳播,應用優(yōu)質資源創(chuàng)設英語思政情境,拓展第二課堂等方式,引導學生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