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鑫
四川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海外分公司(610041)
國內新建一條長度為75.19 km 的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設計時速為100 km/h,路面寬度為23 m。公路的路面設計為半剛性基層的瀝青混凝土。為分析運用柔性基層的可行性,進一步解決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存在的問題,對級配碎石基層和瀝青碎石基層進行了施工試驗研究,以便為后續(xù)鋪設柔性基層瀝青混凝土路面提供參考依據(jù)。柔性基層試驗段位于公路的 S20+500~S23+600 段。
此段公路的路面運用柔性基層的瀝青混凝土,主要使用3 種結構。
1 號結構:施工試驗段為 S20+500~S21+400,上面層為4 cm 厚的瀝青混凝土;中面層為5 cm 厚的中粒式瀝青混凝土;下面層為6 cm 厚的粗粒式瀝青混凝土、6 cm+8 cm 厚的瀝青碎石、20 cm 厚的級配碎石墊層、20 cm 厚的二灰土底基層。
2 號結構:施工試驗段為 S21+500~S22+400,上面層為4 cm 厚的瀝青混凝土;下面層為7 cm 的粗粒式瀝青混凝土、9 cm+8 cm 厚的瀝青碎石、21 cm厚的級配碎石墊層、20 cm 厚的二灰土底基層。
3 號結構:施工試驗段為 S22+500~S23+600,上面層為4 cm 厚的瀝青混凝土;下面層為7 cm 厚的粗粒式瀝青混凝土、8 cm 厚的瀝青碎石、13 cm 厚的級配碎石墊層、17 cm 厚的二灰碎石、20 cm 厚的二灰土底基層。
通過在級配碎石的頂面做透層及封層來確保其表面的黏結性和強度,并且在瀝青碎石和瀝青碎石間及瀝青混凝土間全部撒布粘層[1]。
1.2.1 級配碎石配比
石料使用石灰?guī)r,具體配比見表1。通過分析,確定最終的配合比為:1~2 cm 粒徑的碎石為37%,0.5~1 cm 粒徑的碎石為 20%,0.3~0.6 cm 粒徑的碎石為16%,礦粉為27%。重型擊實試驗結果表明:最大干密度為2.18 g/cm3,最佳含水量為5.8%。
1.2.2 瀝青碎石配比
S20+500~S21+400 段左幅和 S22+500~S23+600段左幅均使用50#重交通道路石油瀝青,S21+500~S22+400 段左幅使用70#道路石油瀝青,而骨料則運用石灰?guī)r, 石屑使用石灰?guī)r生產(chǎn)的石屑。通過對ATB-25 瀝青碎石開展GTM 配比試驗分析,最終確定瀝青用量3.0%,密度2.508 g/cm3。具體合成的級配見表2。
2.1.1 攪拌和運輸運用2 臺產(chǎn)能為250 t/h 的拌和樓進行攪拌生產(chǎn), 并且在拌和樓上安裝用于去除粒徑過大碎石的濾網(wǎng)。為保證攪拌質量,在拌和時對混合料的含水量進行相應的抽查。如果運輸?shù)木嚯x太遠及天氣太熱時,為避免水分過度蒸發(fā),在運輸時對混合料進行相應的覆蓋處理。在對運輸自卸車進行裝料作業(yè)時,應當分成2~4 層進行裝料,為避免骨料離析應該分前、后、中 3 次進行裝料[2]。
表1 級配碎石配比
表2 ATB-25 瀝青碎石級配
2.1.2 攤鋪與整型
攤鋪采取階梯式施工方式,運用2 臺施工機械同時施工,并且前后間隔15 m。兩臺機械重疊攤鋪20 cm,以確保平整度;攤鋪速度保持在1.5 m/min左右。通過試驗,確定松鋪系數(shù)為1.12。在攤鋪過程中,對于前面的攤鋪機路肩的兩側,分別用掛鋼絞線和橫坡儀的方式予以相應的控制,而對后面的攤鋪機則使用鋼絞線和滑靴進行控制,并且將滑靴安放在已攤鋪的基準面上。
2.1.3 碾壓
碾壓的順序和速度為:
1)使用20 膠輪的壓路機進行碾壓,共2 遍;速度控制在 15~1.7 km/h。
2)使用YZ18 壓路機進行低頻高振幅的振壓,共 1 遍;速度控制在 2.0~2.5 km/h。
3)再次使用20 膠輪的壓路機進行碾壓,共1遍;速度控制在 2.0~2.5 km/h。
4)再次使用YZ18 壓路機以高頻低振幅進行振壓,共 2 遍;速度控制在 2.0~2.5 km/h。
5)最后再使用20 膠輪的壓路機進行碾壓,共1遍;速度控制在 2.0~2.5 km/h。
在碾壓成型之后對路面進行檢驗,并且要求在24 h 之內檢測結束,不合格的位置要返工。
2.2.1 透層
使用普通的乳化瀝青PA-2 作為透層油, 并要求瀝青的用量占35%。級配碎石撒布的用量控制為1.2 kg/m2。
2.2.2 下封層
下封層使用重交70#瀝青的SBR 改性乳化瀝青和碎石,并以層鋪法進行施工。
SBR 改性乳化瀝青使用PA-3 乳化瀝青,并添加3%SBR 改性劑。
瀝青撒布施工前進行試灑,以確定噴灑速度和灑布量。
碎石撒布使用7~9 mm 的單級配石灰?guī)r,并用乳化瀝青預拌。碎石撒布量為(6~8)×103m3/m2。
利用膠輪壓路機進行碾壓,提高碎石瀝青下封層的牢固性。
2.2.3 粘層
使用SBR 改性乳化瀝青乳液,乳化瀝青為PC-3 乳化瀝青,用量為40%~50%。由于2 號結構與3號結構的厚度比較薄,為避免水分的滲入,在下層與瀝青碎石間做1.6 kg/m2及2.0 kg/m2的防水層。
2.3.1 施工工藝
瀝青混合料的溫度控制參數(shù)見表3。
表3 瀝青混合料的溫度控制
為確保攤鋪的連續(xù)性,使用2 臺攤鋪機進行梯隊式施工,并且要求2 臺機械前后間隔5~10 m,攤鋪面重疊5~10 cm。
2.3.2 碾壓
碾壓的初溫度應當高于120 ℃,最厚的結構層為9 cm 厚,應使用1 臺20 t 的膠輪壓路機與3 臺DD110 雙鋼輪壓路機進行碾壓施工。
首先使用20 t 膠輪壓路機初壓, 速度控制在1.5~2 km/h;復壓時使用雙鋼輪壓路機振壓3 遍;終壓在復壓之后進行,使用雙鋼輪壓路機靜壓1 遍,速度控制在2.5~3.5 km/h。另外,碾壓最終時的溫度應高于70 ℃,并且以路面無輪跡為宜。
通過驗證表明,9 cm 厚的混合料壓實度可以高達95%以上,達到相關的標準和要求。
最后進行彎沉試驗,試驗結果表明:1 號結構施工段的彎沉代表值為28.35(0.01 mm),2 號結構施工段的彎沉代表值為25.77(0.01 mm),3 號結構施工段的彎沉代表值為16.86(0.01 mm)。
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后,通過對試驗路段的車轍、彎沉及裂縫等相關的指標開展分析,得到表4的評定結果。
表4 試驗路的各項評定
1 號結構最終的造價確定為 245 元/m2,2 號結構最終的造價確定為230 元/m2,3 號結構最終的造價確定為187 元/m2。正常的結構造價則是181 元/m2。
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柔性基層產(chǎn)生裂縫的概率為0,由此表明,柔性基層可以避免出現(xiàn)裂縫。在3 個不同的試驗路段中,車轍的深度無較大的差異,并且車轍的深度均小,由此表明,柔性基層和半剛性基層的抗車轍能力相差并不大。另外,經(jīng)濟技術分析表明:運用3 號柔性基層結構最高效且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