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超 河鋼宣鋼技術中心
長期以來,一提黨建宣傳,不少受眾就覺得不好看、不耐看,甚至會產生一些厭煩心理。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從客觀上來說,黨建工作主要包括黨的重要會議舉行、政策主張發(fā)布、理論成果闡釋、工作成績綜述等內容,這些內容題材重大,政治性、政策性、原則性、專業(yè)性都很強,以此為素材作出來的報道要讓受眾覺得好看、耐看,本身就具有較大的難度;從主觀上來說,很多黨媒對黨建工作的理解和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刻,多側重于報道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內容準確等“規(guī)定動作”的考量,穩(wěn)中求進、穩(wěn)中求新的理念和意識不足,“自選動作”較少,以致黨建宣傳陷入千孔一面、八股味濃的套路,缺乏親和力和吸引力。黨的十九大以來,各級黨組織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fā)展。在此背景下,黨媒應提高政治站位,履行好職責使命,抓住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契機,以創(chuàng)新的思路和舉措,打造出讓廣大受眾喜聞樂見的黨建宣傳,傳播好黨建聲音,講述好黨建故事,為黨的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在互聯(lián)網的環(huán)境下,每一名成員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通道,成為表達意見的主體,信息傳播呈現(xiàn)去中心化的局面。特別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廣泛普及后,新媒體逐漸與每個人的生活深度融合,讓新媒體的互動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使編者和讀者之間相互聯(lián)系得更緊密。因此,在進行項目基層黨建宣傳工作的時候,要改變傳統(tǒng)媒體那種直線性、單向性的傳播方法,而是通過新媒體平臺,讓基層的每位成員可以充分互動交流,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想法。這種開放式的互動體現(xiàn)了新時代的包容以及人文關懷,可以打造平易近人的形象,促進與基層人員的溝通,推動黨群建設的良性發(fā)展。例如,可以在新媒體的宣傳平臺上營造文明禮貌的輿論環(huán)境,把握好政治輿論方向,將成員對特定事件或者時事熱點的看法進行分類、匯總、整合,這樣可以在第一時間觀察到社會輿情發(fā)展的方向,了解到基層的每名成員在思考什么、關心什么、需要什么,在此基礎上可以及時推出相應的舉措,拉進與基層員工的距離。采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和便捷易用的載體緊密聯(lián)系群眾,可以為黨建宣傳工作在基層打下扎實的群眾基礎。
將新媒體、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智能平臺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信息篩選、分類、包裝和深加工提升內容價值,從處理后的信息中提煉出具有價值的宣傳內容,實現(xiàn)黨建宣傳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加大創(chuàng)新力度,避免復制粘貼的填鴨式宣貫,要制作出更多更優(yōu)質的,符合黨員群眾需求,貼合日常生活的原創(chuàng)內容,讓基層人員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認同傳播的內容,從而成為原創(chuàng)內容新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發(fā)揮信息傳播的增值效應。
新媒體平臺包容性和易用性,把黨建宣傳的內容融入進去,讓黨建文化在更符合時代特色的新媒體平臺上進行傳播、互動和反饋。基層的黨建宣傳工作必須使用新的形式改變基層人員對原有工作形式化、模式化的認識,不斷加強黨建宣傳工作的實用性、時效性和趣味性,提升黨建宣傳工作的整體水平。
在互聯(lián)網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下,每個人都可以非常便捷地低成本獲取信息,信息泛濫使得每個人選擇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黨建宣傳工作充分了解基層人員的關切和需求,樹立服務基層的意識,在不斷滿足基層人員關切和需求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高質量的內容。要認真分析基層成員的年齡層、受教育程度、工作經驗、愛好等,精準設計宣傳內容,用接地氣的語言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進行宣貫,用多樣的形式,精彩的內容宣傳黨的方針和政策,從而吸引基層人員關注和學習。比如,學習強國APP的推廣和火爆,就因為內容和形式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加上使用方便,從而獲得基層人員的好評。我們在日常黨建宣傳中可以借鑒學習強國APP里面有創(chuàng)意形式、有先進觀點的內容,避免在進行相關政策宣貫時,照本宣科、填鴨式灌輸,走過場式的傳達??梢圆捎寐嬓蜗笤黾佑H民性,使用圖片說明增加直觀性,適當使用網絡流行語言增加趣味性。通過從基層人員的立場出發(fā),以用戶思維的視角傳播黨的聲音,弘揚主旋律,增加正能量,使黨的聲音能夠走進基層人員的心里。
互聯(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催生了眾多的新媒體平臺和工具,新媒體的發(fā)展已經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在新形勢下,新媒體平臺已成為黨建宣傳思想工作必不可少的新工具,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群文化建設的新平臺。以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以正確導向引領社會輿論是新時代黨建宣傳工作的理念,堅持實事求是,充分利用和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和作用,要讓新媒體成為在基層傳播主流信息、宣傳理論思想的中堅力量。